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朱湘詩歌論
2011/07/22 16:35:19瀏覽1167|回應0|推薦2

朱湘詩歌論


王偉

  1933年12月5日,詩人朱湘在馬鞍山采石磯投江身亡。滔滔的江水雖然吞沒了詩人年輕的生命,但是卻無法泯滅他那用心血灌溉出來的詩篇,正如他的摯友羅念生先生所指出的那樣:“不死也死了,是詩人的體魄;死了也不死,是詩人的詩。”[(1)]一生把寫詩作為生命的朱湘,他的創作碩果累累,共有四個詩集出版,它們分別是《夏天》、《草莽集》、《石門集》、《永言集》。他的創作道路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是他詩壇學步時期,即《夏天》時期。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是第二個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三年期間,即《石門集》時期。第二個時期即《草莽集》時期,是詩人創作的收獲時期。它代表著詩人的創作成就,本文即以該時期為對象論述詩人的詩歌藝術。在這個詩集裡收集了詩人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一九二六年四月間詩作三十四首。它是詩人創作成熟的標志,正如女作家蘇雪林指出的那樣:“《草莽集》雖沒有徐志摩那樣橫恣的天才,也沒有聞一多那樣深沉的風格,但技巧之熟練,表現之細膩,豐神之秀麗,氣韻之嫻雅,也曾使它成為一本不平常的詩集。”[(2)]《草莽集》的出版,是中國詩壇上的一個可喜的收獲,它與《夏天》相比,有了更驚人的進步,它少了一些天真和稚氣,多了一些思索和深沉。詩人這一時期的詩作,是以安詳的態度,細膩的描寫,秀麗的豐神,甜美的氣韻來引起讀者的共鳴的。它抒寫的主潮之一是對美的呼喚,寫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四日的《搖籃歌》就是這樣的作品: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陣陣溫風拂上人身,
    您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聽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寶寶,
      蜜蜂飛的真輕。
    天上瞧不見一顆星星,
    地上瞧不見一盞紅燈;
    什麼聲音也都聽不到,
    只有蚯蚓在天井裡吟:
      睡呀,寶寶,
      蚯蚓都停了聲。
    一片片白雲天空上行,
    象是些小船飄過湖心,
    一刻兒起,一刻兒又沉,
    搖著船艙裡安臥的人:
      睡呀,寶寶,
      你去跟那些雲。
    不怕它北風樹枝上鳴,
    放下窗子來關起房門;
    不怕它結冰十分寒冷,
    炭火生在那白銅的盆:
      睡呀,寶寶,
      挨著炭火的溫。

     詩人在這首詩中,用東方人的聲音,歌唱了東方人的母愛,並且充分地展示東方人的簡樸的生活,它充滿了柔和和溫暖。

     母愛是孩子成長時期須臾不可缺少的空氣和陽光,母愛是孩子發展時期須臾不可缺少的乳汁和瓊漿。朱湘在他的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寫母愛,呼喚母愛,這是與他的身世有著密切的關系的。詩人的童年是不幸的,正當他需要母愛的時候,母親卻遠離他而去了……在他成長的關鍵時刻,詩人缺乏的正是這種無比珍貴的,不是任何載體可以替代的偉大的母愛。這與他後來性格的內向和孤僻不無關系。

     在這首詩中,詩人是以暗示來抒發感情的。由於詩人在每一個季節之中緊緊地抓住了最具有季節性特征的意象:春天的“蜜蜂”,夏天的“蚯蚓”,秋天的“白雲”,冬天的“炭火”,所以全詩給人以鮮明的畫面感,讀者久久難以忘懷。詩人在這裡是以時間的推移來暗示的:春、夏、秋、冬就暗示著一年。這樣全首就暗示著:年複一年,周而複始,不論什麼時候,母親都是在關照著自己的孩子。這種暗示性手法的運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正如法國象征派詩人馬拉美所指出的那樣:“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餘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分享創作之樂,才能了解詩的真味。”

     這首詩由於吸收了我國古代詞曲和民謠鼓詞的講究韻律節奏的特點,同時又借鑒了西方詩歌整齊而又多變的格律體的長處,造成了一種既整齊多變,又悅耳動聽的藝術效果,正如女作家蘇雪林所說的那樣:“在某一個文藝會上我曾親聽作者誦此歌。其音節溫柔飄忽,有說不出的甜美與和諧,你的靈魂在那彈簧似的音調上輕輕簸著搖著,也恍恍惚惚要飛入夢鄉了。等他誦完之後,大家才從催眠狀態中遽然醒來,甚有打呵欠者。其音節之魅力可想而知。”[(3)]朱湘的這首詩,從內容到形式,顯得那麼柔和和溫暖,它的成就是超於一切作品之上的。但是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那首節奏徐緩,音調和諧,優美悅耳的《采蓮曲》。

     這首寫於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的作品細膩地描繪了江南農家少女采蓮時的歡快勞動和初戀時的甜蜜情思。是采蓮,還是愛戀?是愛戀,還是采蓮?詩人朱湘把采蓮和愛戀揉和在一起來加以描寫,通過采蓮來表現初戀時的“羞澀”和“微紅”的心理變化以及甜蜜的情意;反過來又以初戀時的甜蜜來映照采蓮的愉快,兩者互為襯托,相得益彰。更令人欣喜的是詩人把農家姑娘的初戀寫得那樣含蓄自然,而又含情脈脈,充分地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寥寥數筆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一位美麗的農村少女劃著一葉扁舟在溪水中愉快地采蓮,“槳聲應答著歌聲”,她時時思念著心上的人兒,“羞澀呀水底深藏”,“耳鬢邊暈著微紅”,“虛空裡嫋著歌音”,千言萬語,萬般情意都統統溶於采蓮之中。

     這首詩顯著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音樂感,也就是朱湘的好友聞一多先生所謂的詩歌“三美”之一的音樂美。朱湘曾經指出:“詩無音樂,那簡直是與花無香氣,美人無眼珠相等。”他正是按照自己的主張去創作《采蓮曲》的。

     為了造成新的音樂美,他吸取古典詩詞和民歌的營養,在詩的音節和用韻上都作了可貴的探索。他比同時期的一般詩人更注意了字音長短輕重的交替和調配,更注意了詩句內部的流動和起伏。朱湘這首詩的音樂美,首先是表現在它的音節上。在詩歌的創作上,有人專門著力於對詩意的追求,有人則專門著力於對音律的推敲。朱湘屬於後者。如果說沈尹默、汪靜之等人是以濃鬱的詩意獲得了成功,那麼朱湘的詩則是以和悅的音節而贏得了讀者的。他詩中的:“‘左行,右撐,’‘拍緊,拍輕’等處便是想以先重後輕的韻表現出采蓮舟過路時隨波上下的一種感覺。”[(4)]詩人已把字音的選用與舟下水波的起伏考慮在一起,使其和諧,足見詩人對詩歌音律的講究已經到了何種精細的程度,這首詩婉轉幽靜,飄忽輕揚,有說不出的甜美與和諧,正如詩人的同鄉蘇雪林女士所指出的那樣:“全曲音節婉轉抑揚,極盡@①緩之美。誦之恍如置身蓮渚之間:菡萏如火,綠波蕩漾,無數妙齡女郎,刺小艇於花間,白衣與翠蓋紅裳相映,嫋嫋之歌聲與伊鴉之畫槳相間而為節奏”[(5)]。
    其次,韻腳自由多變。
    再次,節奏舒緩流暢。


     第四,講究詩行和詩章。朱湘為了追求新詩的形式美,在詩行和詩章的建設上作過多種嘗試,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從一字詩行到十一字的詩行,他都試驗過。他認為詩行不宜過長,行與行之間的字數懸殊也不宜過大,這樣既保持了中國詩歌外形上的勻齊美觀,也有利於造成詩句情緒和音調的貫注,他曾經指出:“每首詩的各‘行’的長短必得要按一種比例,按一種規則安排,不能無理的忽長忽短,叫人讀起來時得到紊亂的感覺”。[(6)]此詩五節,每節十行;各行字數固定統一,按照順序是這樣的;五、七;五、七。二、二、七;二、二、七。

     全詩五節,各節都是這樣的設行建章的格局。這是朱湘為追求新詩形式美而自己創造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均齊中有變異,在變異中求整齊,從而形成了靈活多變,詩行長短不齊,排列高低錯落的美的情致。

     這首詩在自由中求格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變中求齊”,這是朱湘從我國古典詩、詞、曲和民歌,以及西方詩歌中吸取了營養,而創造的一種新的形式,為我國新詩的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第五,襯字的妙用。

     詩中的襯字“呀”,用得極其自然恰當,增強了詩作的韻律感和音樂美。

     《采蓮曲》全面地反映了詩人的藝術追求,它最大的貢獻是把新詩這種視覺藝術,變成了聽覺藝術。正如他的摯友羅念生先生所說:“抗戰初期,我在成都時常到劉開渠家裡開讀詩會。有一次,一位詩人大聲朗誦他的詩作,手之舞之,弄得滿頭大汗,還是不能討好。我接上去念朱湘的這首《采蓮曲》,聲調平和,韻律優美,聽眾隨舟搖擺,如癡如醉。”[(7)]

     《采蓮曲》這首詩,奠定了朱湘在我國詩壇上的地位,正如著名詩人沈從文所指出的那樣:“以一個東方民族的感情,對自然所感到的音樂與圖畫意味,由文字結合,成為一首詩,這文字,也是采取自己一個民族文學中所遺留的文字,用東方的聲音,唱東方的歌曲,使詩歌從歌曲意義中顯出完美,《采蓮曲》在中國新詩發展中,也是非常有意義的。”[(8)]朱湘以此詩為中國新詩的民族化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它充分地證明了這麼一個真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如果說《搖籃歌》歌頌的是偉大的母愛的話,那麼《采蓮曲》贊美的則是甜蜜的情愛。而母愛和情愛都屬於人性中美的範疇,詩人的這兩首詩都回響著對美的呼喚的聲音,朱湘以自己的真情真意在呼喚著人性中最美好東西的複歸,用以反襯貪鄙醜惡對人性的異化。

     寫於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雨景》也是這樣的作品。詩人在這首詩中,通過雨打芭蕉的“聲音”,霧般輕柔的“雨絲”,灰色透明的“雷雨”,一聲清脆的“鳥啼”這些新鮮的意象和微妙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期待,它給予讀者的是充滿著韻色與恣態的一片霞一團花的美的享受。

     著名詩人陳夢家贊賞的“題材難得”的《當鋪》也屬於這樣的作品:
   

 美開了一家當鋪,
     專收人的心;
    到期人拿票去贖,
     它已經關門!

     朱湘在這首寫於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五日的詩中,把一些普普通通的意象:“當鋪”,“人心”,“票贖”,“關門”,巧妙地與“美”排列組合在一起,就顯得異常新奇,從而自然地構成一個深遠的含有哲理的意境。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獲得美,享受美,是人之常情。關鍵是人能否抓住機遇獲得它,然後才能享受它。美永遠是人們追求的對象,美永遠是人們鐘情的戀人。

     詩人在這一時期抒寫的主潮之二是對光明的向往。
     朱湘為了表達他與光明同生共死的決心,以及對光明的不懈追求,在《草莽集》的開頭,就以序詩的形式,寫了一首這樣的詩《光明的一生》:

    我與光明一同到人間,
    光明去了時我也閉眼:
    光明常照在我的身邊。
    太陽升上時我已起床,
    我跟它落進睡眠的浪:
    太陽照我在生動中央。
    圓月在夜裡窺於窗隙,
    缺月映著墳上草迷離:
    月光照我一生的休息。

    朱湘在這首詩中,通過人生的三個階段:“出生——生長——死亡”與“光明”,“太陽”,“月光”的密切關系,濃縮地抒寫了人的一生與“光明”時刻相伴隨的密切情景,從而抒發了“我與光明一同到人間,/光明去了時我也閉眼”的執著追求的心願和無光明毋寧死的決心。
    詩人把這三小節合並起來,就非常自然地概括了人的一生,也就是這首詩的主旨:“光明”——“太陽”——“月光”:“光明的一生”——人的生命與光明同在。

     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一日的《還鄉》,是一首敘事長詩,亦是向往光明的作品。它通過對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軍閥混戰的憤怒控訴和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詩人在這首長詩的第十七節和第十八節這樣寫道:

    兒嗎?你出門了二十多年,
    那裡還有活人存在世間?
    哦,知道了,但娘窮苦的很,
    那有力量給你多燒紙錢?
    兒呀,自你當兵死在他鄉,
    你的父親妻子跟著身亡;
    兒呀,你們三個拋得我苦,
    留我一人在這世上悲傷!
    這冷酷的人生圖畫,這慘絕人寰的社會悲劇,展示在讀者的面前:
    讓我拿起手來摸你一摸——
    為何你的臉上瘦了許多?
    兒呀,你聽夜風吹過枯草,
    還不走進門來歇下奔波?
    柴門外的天氣已經昏沉,
    天空裡面不見月亮與星,
    只是在朦朧的光亮之內,
    瞧見草兒掩著兩個荒墳。

     詩人在作品中對人生圖畫的展現和對社會悲劇的揭示,引發了他憂國憂民的哀思,激起了他對光明的向住。

     詩人在這一時期抒寫的主潮之三是對黑暗的抗爭。寫於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的《熱情》就是這樣的作品。詩人在這首作為詩集的首篇作品中,通過對“這無愛的地球罪已深重,/除去毀滅之外沒有良方。/我們把它一腳踢碎之後”的描寫,展現了他對黑暗抗爭的果敢的行動和堅定的決心:“射死醜的蟾蜍,惡的天狗。”“拿南箕撮去一切的汙朽。”進而抒寫了他美好的願望:

    我們把九個太陽都掛起,
    一個正中,八個照亮八方;
    我們要世間不再有寒冷,
    我們要一切的黑暗重光。
    消除黑暗,呼喚光明,改變祖國的面貌,這是詩人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
    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的《夢》,是作為詩集的尾聲出現的:
    這人生內豈惟夢是虛空?(平)
    人生比起夢來有何不同?(平)
    你瞧富貴繁華入了荒塚;(仄)
      夢罷,
    作到了好夢呀味也深濃!(平)
    酸辛充滿了這人世之中,(平)
    美人的臉不常春花樣紅,(平)
    就是春花也怕飛霜結凍;(仄)
      夢罷,
    夢境裡的花呀沒有嚴冬!(平)
    水樣清的月光漏下蒼松,(平)
    山寺內舒徐的敲著夜鐘,(平)
    夢一般的泉聲在遠方動;(仄)
      夢罷,
    月光裡的夢呀趣味無窮!(平)
    酒樣釅的花香薰得人慵,(平)
    蜜蜂在花枝上盡著嚶嗡,(平)
    一陣陣的暖風向窗內送;(仄)
      夢罷,
    日光裡的夢呀其樂融融!(平)
    塋壙之內一點聲息不通,(平)
    青色的壙燈光照亮朦朧,(平)
    黃土的人馬在四邊環拱;(仄)
      夢罷,
    墳墓裡的夢呀無盡無終!

     這首寫夢的詩,表面上看起來,它訴說了人世的辛酸,詠歎了美好的事物不會常在,人生象春夢一樣空虛,表現了詩人愁苦頹唐的心理狀態,但是實際上,它在衰頹的外衣裡深藏著美好的憧憬和執著的追求。

     這首詩共有五個小節,第一小節寫的是人生如夢,富貴入了荒塚,他渴望好夢深濃。這一節是總說,然後在其餘各節分別抒寫。第二小節寫的是春夢,春花飛霜結凍,他向往花沒嚴冬。第三小節寫的是夏夢,泉聲在遠方動。第四小節寫的是秋夢,他憧憬其樂融融。第五小節寫的是冬夢,黃土的人馬在墳墓的四邊環拱,他幻想無盡無終。全詩五小節寫了人的一生,那就是人生如夢。詩人對人世間的功名利祿看得十分淡然,他心神向往的是另一個和諧寧靜的世界。他渴望做一個興味深濃的好夢:花沒嚴冬,月光蒼松,山寺夜鐘,花香人慵,蜜蜂嚶嗡。盡管他幻想中的“無盡無終”的好夢,只有死後在墳墓裡才能夠尋找得到,但是,從這些浸透了憂傷情緒的詩行裡,我們仍然可以窺視到詩人純美的內心世界。詩人執著追求夢境的本身就是對醜惡黑暗現實的批判和否定。

     朱湘在這首詩中為了適應曲折多變的內在情緒,在詩歌的外形上也采取了相應的詩式,在聽覺上和視覺上造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正如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指出的那樣:“《草莽集》才能代表作者在新詩一方面的成就,於外形的完整與音調的柔和上,達到了一個為一般詩人所不及的高點。詩的最高力,若果是不能完全疏忽了那形式同音節,則朱湘在《草莽集》各詩上,所有的試驗,是已經得到了非常成功的,”[(9)]《夢》這首詩全章各節整齊對稱,詩句的韻腳平仄相諧,它就是這樣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詩共有五小節,每一小節都是五行;五行中又都是由四個十字的長句夾一個兩字的短句構成,便形成了既整齊又富於變化的:“10、10、10、2、10”的形式。


     這是詩人朱湘獨創的中國新詩的新形式。

     這首詩除了反複詠唱的“夢罷”這個兩字短行之外,其餘的詩句,句句入韻。在每一小節之中句尾韻腳的平仄,又都是“平平仄平”的形式。如第一小節中的“空、同、塚、濃”,第二小節中的“中、紅、凍、冬”,第三小節中的“松、鐘、動、窮”,第四小節中的“慵、嗡、送、融”,第五小節中的“通、朧、拱、終”,都是第三句收尾的字:“塚”、“凍”、“動”、“送”、“拱”為仄聲,其餘的全是平聲字。

    《夢》這首詩的詩章和詩行,不僅在視覺上具有整齊變化的形式美,而且在聽覺上也具有抑揚起伏的音樂美。正如詩人的摯友趙景深教授所說的那樣:“我看了《草莽集》的原稿。真是高興極了!我覺得這樣清麗柔婉的詩,在當時中國詩壇上是少有的。……當時我認為這樣優美的詩,我還不曾看見第二人作過,即善用疊句的劉大白亦有所不及”。[(10)]

     如果說,詩人在第一個時期,是全力以赴的傾心的歌唱“真”的話,那麼,在第二個時期,則是意味深長的精心的抒寫了“美”。他在描繪美的過程中,是與“醜”作著鮮明的對比,有時是直接的對比,有時又是間接的對比,還有的時候是逐漸地顯現出來的,不管詩人采取的是那種方法,它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則是一樣的:美的顯得愈美,醜的顯得愈醜。

     《草莽集》是詩人創作成熟的標志,也是他詩作的精華所在,盡管他在詩集中傾注著“青春的熱情,遊子的哀怨,憤世者的孤高,以及含有哲理意味的思索”,但並未能引起詩壇的關注和社會的轟動,原因何在?這正如蘇雪林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但說也奇怪,《草莽集》的藝術不但遠勝‘五四’前後的康白情俞平伯汪靜之……等人的詩集,即比之在新詩界負有盛名的郭沫若的《女神》亦無多讓,而文藝界對之竟未如何注意,頗教我們驚奇。或謂詩人不善自己標榜,所以如此”。[(11)]長期以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們不願說破或不敢說破其中的奧秘,其實早在一九三二年十月就被蘇雪林先生揭開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學術界對此一直保持著沉默,看來學術研究之中要講真話和實話也確實不易呀!但願這種不正常的情況和艱難的歲月能盡快的過去……

    (1)羅念生:《二羅一柳憶朱湘》,羅kǎi@②嵐、柳無忌、羅念生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5年4月一版。
    (2)(3)(5)(11)蘇雪林:《論朱湘的詩》,1934年2月《青年界》第五卷第二號。
    (4)朱湘:《朱湘書信集·寄趙景深(四)》。
    (6)朱湘:《評徐君〈志摩的詩〉》。
    (7)羅念生:《朱湘·序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8)(9)沈從文:《論朱湘的詩》,1931年1月30日《文藝月刊》第二卷第一期。
    (10)趙景深:《朱湘傳略》。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31356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l5833&aid=545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