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聞一多詩歌《死水》、《祈禱》賞析
2011/06/30 23:12:05瀏覽69509|回應0|推薦1

聞一多詩選

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鏽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死水》是聞一多最著名的詩歌作品之一。又屬於詩人“死水”時期詩風轉變的重要代表。

  這首詩後面曾署有一個寫作時間:1925年4月。據今人考證,實際的寫作時間應該是1926年4月,即詩人回國之後。老詩人饒孟侃回憶說:“《死水》一詩,即君偶見西單二龍坑南端一臭水溝有感而作……”(《詩詞二題》,原載《詩刊》1979年第8期)也就是說,“死水”就是這一溝的臭水,其中填滿了“破銅爛鐵”,殘冷炙在水中沉浮……但是,僅僅是這麼一溝臭水似乎還沒有理由激起詩人如此強烈的情緒波瀾,聞一多肯定因“死水”而引起了對其他事物的聯想。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死水”是具有文化意義、社會意義,按照慣常的說法,也就是“祖國”。

  那麼,在聞一多這位愛國詩人那裏,“祖國”這一神聖美好的形象是如何與這溝臭不可聞的“死水”聯繫起來的呢?這還得從詩人愛國主義觀念、民族主義意識的實際演化說起。

  必須指出的是,所謂“愛國詩人”並不是可以運用於任何時代與任何詩人的名詞,詩人的愛國特徵(也包括他的民族主義意識)有它特定的背景條件,比方說國破家亡、民族危機爆發之際,比方說背井離鄉、浪跡海外的時候。聞一多作為引人矚目的“愛國詩人”,還是在他留學美國的時候。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濃煙滾滾、人聲鼎沸之中,在西方文化的強大壓力之下,詩人無限眷戀那“寧靜”、“和諧”的“家鄉”,在他的心中,那裏蘆花紛飛、月色溶溶,“有高超的歷史”,“有逸雅的風俗”,“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落英繽紛。(參見《孤雁》、《憶菊》、《太陽吟》等篇章)顯然,在這種特殊的環境與心境之中,聞一多所熱愛的“祖國”是理想化的祖國,純淨化的祖國。也只有這樣理想的光芒和純淨的品格才足以讓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著東方式的“高潔”。

  但是,夢幻遲早是要破滅的,尤其是對於尊重現實、所對偽飾的聞一多,當他剛一踏上思念已久的祖國,就完全失望了。在一個封建、落後、保守、頑愚的社會裏,所有的寧靜與和諧都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經濟落後,政府腐敗,軍閥混戰,民眾愚弱,這才是活生生的現實。於是,所有“大希望之餘的大失望”都聚集了起來,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北京西單的這溝“死水”重疊在了一起,——或許,是“死水”之腐朽停滯讓詩人聯想到了不思進取的中國吧?或許,是“死水”的惡臭污濁再一次擊碎了他落英繽紛的夢境,從而刺激著他痛苦的調整自己的“鄉情”吧!

  詩歌題為“死水”,但詩卻並沒有怎麼描寫“死水”本身的客觀形象,而是面對“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像,一系列洩憤式的詛咒。聞一多似乎還覺得 這溝死水還污穢得不夠,醜惡得不夠,他發著誓要醜上加醜,亂上加亂,把“死水”攪拌得油膩膩、紅鮮鮮,讓它發酵、生黴!聞一多說過:“只有少數跟我很久的朋友(如夢家)才知道我有火,並且就在《死水》裏感出我的火來。”這種洩憤就是他“火氣”的表現了。

  全詩共分五節,前四節都在具體描寫詩人是如何“調弄”這溝死水的。他的第一個行動便是“添亂”:扔進破銅爛鐵,潑入剩菜殘羹。不久,這些行動就產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銅氧化成了綠綠的模樣,鐵也鏽跡斑斑,剩菜殘羹的油膩則浮動在水面上,又因黴變生菌而變得五顏六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氧化的金屬、發黴的飯菜又都發了酵,於是,“死水”便成了一溝泛著綠光的“酒”。它“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蠅橫飛,烏煙瘴氣。至此,“死水”算是鮮豔奪目、光彩照人了,於是,幾聲青蛙的鳴叫傳來,又為寂靜的世界添上了幾分熱鬧。

  傳統的詩歌闡釋一般都傾向認為,這些看似鮮豔、實則醜惡的物象就是“反動統治者”的象徵,舊中國就是這樣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我認為,這顯然還是對聞一多創作的“想像”特徵考慮不夠,這些物象並不是詩人對現實社會的“寫實”,而是詩人自己想像中要完成的“行動”,不是反動軍閥將“死水”變成了這溝“綠酒”,而是聞一多立下志願要把它變成“綠酒”!

  那麼,詩人不是太有點“殘酷”了嗎?其實不然,正如俗話所說:“愛之愈深,恨之愈切”。詩人如此看重、如此計較,又如此地忍受不了這溝“死水”的刺激,實在是因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麼願意自己曾經魂牽夢縈的祖國一如想像中的光華美麗,而當現實世界裏所發生的一切是這樣的出人意料,這樣的讓他悲觀絕望時,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嗎?又能不情緒性的咒罵幾句、呻吟幾聲嗎?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現代中國的知識份子對祖國的期望是如此的強烈,又能夠理解這一期望與現實人生的深刻矛盾,那麼也就不難接受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這一“詛咒心態”。詛咒者並不是漢奸,不是中國的敵人,他們實實在在都是一群熱血男兒!相反,冷漠與無原則的讚頌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警惕的!魯迅說過,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如若有對中國大加詛咒的,他真心地歡迎。(大意如此)又有的同志出於維護聞一多的“愛國”形象,將“醜惡”喻為革命力量,說聞一多是隱晦地呼喚革命,我認為這既是生硬的,也完全沒有必要。聞一多作為“愛國”詩人,根本勿需後人替他作什麼辯護!至於作為情緒性詩歌的特殊含意,我想也並不難為人們所接受。

  此外,《死水》一詩也是聞一多追求詩歌“三美”的典範之作,繪畫的色彩感不要我來多說了。這首詩節奏感極強(音樂美),每個詩行的音組數目都相等,它們都由四個音組構成,其中一個有三個音節,其餘三個是兩個音節,我們不妨看第一段: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長短不齊,變化沒有規律的自由詩就沒有這種特殊的音調和諧的效果了。

  《死水》五節,每一節均是四句,每一句又都是九個字,這樣也形成了詩歌的“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即所謂的“建築美”。

(李怡)

聞一多詩選

祈禱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誰的心裏有堯舜的心,
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告訴我那智慧來得神奇,
說是河馬獻來的饋禮;
還告訴我這歌聲的節奏,
原是九苞鳳凰的傳授。

誰告訴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嶽的莊嚴?又告訴我
泰山的石溜還滴著忍耐,
大江黃河又流著和諧?

再告訴我,那一滴清淚
是孔子弔唁死麟的傷悲?
那狂笑也得告訴我才好,──
莊周,淳於髡,東方朔的笑。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祈禱》的內涵:

  第一,從基本的層面上講,這依然是聞一多滿懷深情的愛國主義詩篇,詩的中心意義就是激賞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文化的悠久與燦爛。詩人歷數了中國歷史上無數的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有我們民族的遠祖黃帝,有“遍嘗百草”的中國農業文明先師神農,有德高望重、治國有方而成為萬世景仰的堯舜,還有血性豪俠、反抗強暴的荊軻聶政,這都是中國人引以為榮的楷模,他們象燈塔一樣永遠照耀在民族歷史的最前端,勉勵後來者奮鬥不息;在以後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上,又曾不斷湧現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賢人,如孫子、莊周、淳於髡、東方朔等等。傳說中的麒麟向來被中國人當作“仁獸”,一生推行仁義道德的孔子見麒麟之死而傷道窮,從此絕筆。莊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針見血,淳於髡數使諸侯,滑稽善辯,東方朔更是以見多識廣、聰慧過人著稱。先賢的事蹟是難以數盡的,隨便拈出幾個便讓人思慕不已。接著,詩人又借用歷史傳說,極力表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和奇幻燦爛的氣質。據稱伏羲氏教人結網捕魚,馴養牲畜,教民嫁娶,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創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龍馬出河”、“鳳凰授歌”。這些傳說為中華文化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迷離的光環。詩人又想像著中華大地的自然風物,有沉默不語的戈壁灘,莊嚴雄偉的五嶽山峰,長江黃河浩浩湯湯,波瀾壯闊,如一首和諧的交響樂,泰山裏的山間流水,幾千年來泣然下滴,永不停息,這又是多麼堅韌的毅力。於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詩人又一次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莊嚴,壯麗而和諧,堅韌而綿長。

  聞一多滿腔熱情地歌頌了民族輝煌的歷史與人文精神,這主要還是出於一種“文化自衛”的目的,在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匯、衝撞之中,詩人時刻感到了“被征服”、“被同化”的危險。他認為,文化上被侵略的危險和災難實在要比政治的、軍事的侵略大得多。“我愛中國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愛祖國是情緒底事,愛文化是理智底事。”(《“女神”之地方色彩》)經過理智的思考,詩人認定,只有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特別是要努力喚起當代中國人的自尊自強精神,才有可能抵禦西方列強的“文化侵略”,這首詩如此激動地數說著歷史,追憶著先賢,其根本目的正在於此。

  不過,僅僅停留在這一思想層面上,聞一多的個性特色便還是不夠鮮明突出的。可以這樣說,從鴉片戰爭以降,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又始終處於西方社會、西方文化的威懾之中,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勢不可擋的趨向蓬勃展開,外來的滲透在所難免,而民族文化的衰弱也仿佛是歷史的必然過程。面對這樣的事實,絕大多數的近現代中國知識份子是很難接受的,從洋務派到《學衡》諸公,也包括現代文化史上的幾次大的“東西之爭”及民族文化討論,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中國知識份子的一個普遍性的選擇,這就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相自衛,並與西方文化相對抗。

  那麼,在這樣一個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聞一多的特色是什麼呢?那就是他在熱烈地讚頌中國文化的同時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現實主義意識。在二十世紀文明的浪濤拍擊聲裏,他分明意識到,我們古老的文化畢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輝煌都成為遙遠的歷史,不再可能復活,未來的中國文化的繁榮很難說就還是“河馬獻來的饋禮”,是“九苞鳳凰”傳授的音樂節奏;當代中國人也似乎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情趣,並不都如詩人所想像的那樣迷醉於漫長的過去。那麼,弘揚民族文化、抵禦外來侵略的希望何在呢?詩人難以掩飾他由此而產生的迷惘和痛苦。這也就是《祈禱》思想內涵的第二個層面。

  第二,全詩表現了聞一多在呼喚民族文化復興之際的沉痛的現實感受。詩歌自始至終響徹著這樣的話:“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劈頭蓋臉地撲過來,讓人猝不及防,它那鮮明的情感色彩與它在意義上的蹊蹺費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誰是中國人,這還難回答嗎,是你,是我,是當時的“四萬萬同胞”。但是,聞一多偏偏要這樣頑固地追問,可見,他所謂的“中國人”並不是一般的“國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夠稱得上黃帝後裔的俊傑。“中國人”就是如癡如醉地熱愛民族文化,捍衛中華傳統的人,而他所觀察到的“同胞”卻太怯弱太卑下了,他們完全沒有能力肩負起復興中國的重任。在《長城下之哀歌》一詩中,詩人甚至說:“從今只有半死囚奴,鵠面鳩形。/抱著金子從礦坑裏爬上來,/給吃人的大王們獻壽謝恩。”“從今瞥著萬只眼睛在街市上,/骷髏拜骷髏,骷髏趕著骷髏走。”既然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都難以尋覓,那麼“如何把記憶抱緊”就當然成了問題。而“民族的偉大”也就需要我們也重新清醒、重新講述。“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這句妙在“輕輕”二字之上,可以想像,在碌碌營利的現代社會,到處是詩人討厭的喧囂嘈雜、一片狼藉,也許我們並不缺乏形形色色的“地大物博”之辭,但那主要是向西方的主人“獻壽謝恩”,奴才為了討得主子的歡心,就需要竭力誇張自己的成果,“喧嘩”一陣;而“輕輕”才是發諸內心深處的真摯和深情。可惜到如今,象這樣的“輕輕”卻也要詩人在滿世界地尋找了。從這裏,我們也發現了詩歌的第三層涵義。

  第三,全詩表現了聞一多在迷惘悲觀中執著追求、苦苦尋覓的探索精神。詩歌幾乎全是由祈使句與疑問句組成,生動地傳達出了詩人努力擺脫疑惑、反抗絕望的掙扎過程。“祈禱”原是宗教術語,是凡人向上蒼祈求,表達心願。“祈禱”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禱”是對人間力量絕望的結果;但“祈禱”終究還是有所希望,特別是渴望那種來自於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臨,從這沒有希望的世界重新製造出希望來。這或許就代表了聞一多那無可奈何的掙扎吧。

(李怡)

聞一多全部詩歌賞析網址:http://www.guoxue.com/rw/wenyiduo/wyd03.htm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l5833&aid=538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