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何植三詩歌賞析
2011/06/12 22:53:02瀏覽333|回應0|推薦2

  何植三(1899-1977),“五四”時期的著名新詩詩人。浙江諸暨人。2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學習,與董秋芳、許欽文等組織春光社,受魯迅、郁達夫等指導。並在北京《晨報副刊》、上海《民國日報•覺悟》上發表新詩。 1929年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詩集《農家的草紫》(周作人作序)。後致力於民間歌謠的搜集與研究,有《歌謠與新詩》等論文發表。有《醉農的話》等十二首詩入選朱自清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


何植三: 農家雜詩
 

新豆收了;
自家做一板豆腐,
煎的煮的吃個暢快。
 

田事忙了;
去也是月,
回也是月。
 

正月初五還是遊戲的日子;
他敲軟了稻草,
又在簷下做草鞋了。
 

春天裡養了許多蠶;
夏日來到,
破衣又露出伊的大奶奶。
 

新粟收了;
煮了一鑊粟米的飯,
一碗一碗的分送鄰人。
 

夜很深了,
伊還紡著紗呢,
丈夫的鼾聲
和紡機的機聲互相應和。
 
  何植三,是一位被歷史遺忘的詩人,至今,在中國文學界,仍鮮為人知。何植三的詩作雖然不多,僅於1929年出版過一本詩集《農家的草紫》,但這位出生于浙江諸暨農村,早在“五四”時期即走上詩壇的詩人,不僅有著自己明確的詩藝追求,其作品,也因濃郁的鄉土氣息,生機盎然的情趣,恬淡優美的意境,曾深為當時的讀者所喜愛,並曾得到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評價。
這首《農家雜詩》,就寫得情味綿綿,真切動人。在這首詩中,詩人精心選取了農家生活的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側面,以簡潔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歷歷在目地展現了20世紀初葉中國鄉村的芸芸世相,風物人情,由衷地表達了對以農民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的讚美,以及對純樸恬淡的人間生活的詩意嚮往。
  中國農民是艱辛的,終日田間勞作,但作者沒有多少正面展現,而是用“去也是月,/回也是月”進行了高妙的詩意概括。正是透過這8個字,讀者不僅可以想像出中國農民披星戴月的忙碌,也會感受到詩人發自內心的對勞動者的讚歎之情。中國農民是勤勞的,春節剛過,本應是遊戲的日子,而那位農民,“敲軟了稻草,/又在簷下做草鞋了。”作者筆下的這位農民,不又正是吃苦耐勞的中華民族的象徵嗎?
  作者筆下的鄉村世界,是貧窮的,連女人都衣不蔽體;吃一頓自做的豆腐,就是極大的享受了。但作者的著眼點顯然並不在於這貧窮本身,而是在於:貧窮中的農民,依然在堅守著純樸的人性;貧窮的生活中,仍不無能夠給人類以精神支撐的詩意。與之相關,我們在詩中看到的是:雖然貧窮,但誰家收了新粟,仍會將煮好的飯,“一碗一碗的分送鄰人”,讓其共用豐收的喜悅;聽到的是:夜深人靜了,妻子的紡紗聲,與疲累入睡的丈夫的鼾聲,應和成一支小夜曲,在村街上回蕩。
  讀著這首詩,我們不能不生出這樣的感想:與富足生活中的爾虞我詐、人情冷漠、渾渾噩噩、紛擾喧囂相比,這貧窮中的相互關愛,貧窮中的勞作奮鬥,貧窮中的平靜恬適,不是更值得留戀與嚮往嗎?
 
 
何植三:夏日農村雜句
 

清酒一壺,
獨酌,
伴著荷花。
 

青青的田禾裡,
遮著綠萍,
浮出咻咻的小鴨。
 

“誰教你玩的?
我的妹妹!”
蔥管盛著螢火。
 

母牛也嗚嗥了,
皎潔的月的夜呵。
 

午後----
社廟裡的石凳,
睡得這麼多農夫呵。
 

放著送飯去的籃;
徘徊竹籬間,
捉蜻蜓的兒童呵。
 

“誰呢?
好淒涼----唱孟姜女。“
“那是光棍阿德。”
 

許多葉兒卷舒地歡迎,
晚來的風。
 

太陽沒了,
晚風來了;
蟬聲止了,
螢火亮了。
 
  《夏日農村雜句》,是何植三關於農村生活題材的另一首佳作。在這首詩歌中,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更為集中地展現了富有詩情畫意的中國農村生活的畫卷。那位守著一壺清酒,“伴著荷花”獨酌者;那些在“社廟裡的石凳”上午睡的農夫;那歡迎著晚風到來的卷舒的葉兒;那“蟬聲止了,螢火亮了”的夜晚,傳達出鄉間特有的恬淡與靜謐。在青青的水田裡,那一群從綠萍中浮出,“咻咻”叫鬧著的小鴨;在皎潔的月色下,那不知是因發情還是喚崽而嗚嗥著的“母牛”,透露出鄉村生活中特有的生機與情趣。那用“蔥管”逗弄著螢火蟲的女孩;那忘記了送飯,而“徘徊竹籬間,捉蜻蜓的兒童”,見出了鄉間孩子們的爛漫與天真。這一切,都會令讀者為之神往,得以生命的振奮,心靈的淨化。
  在我們以往的歷史觀念中,舊社會,就一定是“萬惡”的;舊中國的農村,也必定是處處黑暗的。因此,在我們的詩歌史上,更受推崇的往往是劉大白的《田主來》、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馬》這樣一類揭露了舊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與農民悲慘命運的作品。而何植三的這首詩歌中,雖也出現了淒涼地唱著“孟薑女”的“光棍”,但亦不過是輕描淡寫,顯然是夠不上黑暗、更是難以說明舊社會之“萬惡”的。相反,如果有人上綱上線,這樣的一首詩歌,甚至有可能被判定為“粉飾黑暗”。而這,或許正是這類作品長期被埋沉於歷史深處,至今仍難以得到應有重視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人類的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黑暗是何等地沉重,都不可能籠罩人間所有的角落,都不可能掩滅所有的詩意光亮,更不可能窒息詩人對美的嚮往與追求。故而在被魯迅定性為“吃人”我們的古代史上,不是也出現了“稻花香裡說豐年”之類大量讚美田園之美的詩篇嗎?因此,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旨在揭露舊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與農民悲慘命運的《田主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老馬》這樣的作品,具有重要價值,像《夏日農村雜句》這樣捕捉到了農村的詩情畫意之美,能夠給人以生命振奮與心靈淨化的作品,同樣是有重要價值的。

引用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c2480100i3jf.html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l5833&aid=5316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