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朱自清的新詩創作 - 黃志雄
2011/06/09 17:09:21瀏覽1639|回應0|推薦2

撫州師專學報
1997年12月

直面社會探索人生
—論朱自清的新詩創作
黃志雄
撫州師專中文系江西臨川

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時期我國現實主義詩歌流派的重要代表詩人, 他追求光明, 直面社會, 探索人生, 他的新詩創作時我國新詩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毀滅》是他的代表作, 是我國新詩史上的重要作品, 文章就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詩歌創作的藝術創新作了概括評述。


關鍵詞 朱自清 新詩 人生 藝術創新
 
  詩是跟著時代, 又領著時代的。
            —朱自清《今天的詩》

  郁達夫說朱自清的散文貯滿著一種“ 詩意” 。④那是因為朱自清首先是一位詩人。
  

  1919年, 朱自清還是北大哲學系學生時, 就開始新詩創作。他創作的新詩多發表在
《小說月報》、《詩》、《晨報副刊》、《時事新報·學燈》、《文學周報》、《語絲》等新文學刊物上,主要作品收集在《雪朝》(與葉紹鈞等8人合集)、《蹤跡》(詩文合集裡)。1923年3月在《小說月報》發表長詩《毀滅》。這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 新詩運動以來, 利用了中國傳統詩歌技巧的第一首長詩’,  立刻引起了新詩壇的注意。朱自清不僅勤奮地創作新詩, 為壯大新詩的聲威而努力, 而且和葉紹鈞、劉延陵等組織我國第一個新詩歌團體“ 中國新詩社” ,編輯出版第一個新詩歌刊物《詩》月刊以後又和俞平伯等主編詩歌、散文叢刊《我們的七月》、《我們的六月》, 在新詩園地裡培土澆花,精心耕耘還有他那些精僻的詩論、詩評文章, 為我國新詩迅速成長和發展, 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 五四”那一聲聲激越的“ 晨鐘” , “ 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③ 的呼喊, 激動著這位年青大學生的心, 他再也不甘深浸於那沉悶的哲學書堆裡, 積極投身五四運動, 參加新文化團體“ 新潮社” 和“ 少年中國學會” , 有機會和中國文化革命的先驅者、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接觸, 他雖然沒有象李大釗那樣掌握馬克思主義, 但他把從哲學書本裡學到的知識, 和當時的社會現實一對照, 便深刻認識到, 文藝應擔負起變革社會的使命。於是, 他不是用哲學, 而是選擇文學來抒寫自己對現實人生的看法。他懷著滿腔熱情憧憬光明, 歌詠光明, 探索光明的出路。《光明》一詩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急切渴望。但是夜沉沉,路漫漫, 光明究竟在哪裡?光明會自己跑來嗎?上帝會恩賜嗎?等待, 不是五四新青年們應有的態度。詩人從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出發,贊揚了向往未來、追求光明的創造精神, 反映了當時青年的共同心聲。《北河沿的路燈》裡那“ 一行半明半滅的燈光” , 是來自北大紅樓的燈光, 是點燃五四運動火炬的地方的燈光,詩人把“ 微弱” 的“ 燈光” 比作“ 慧眼” 、“ 好朋友”是獨具匠心的。後來五四運動雖落潮了,但五四運動的火炬沒有完全熄滅, 它仍讓那些繼續在漫漫暗夜中上下求索的人們“ 看出前途坦坦” , 仍給他們“ 希望和慰安” , 因此, 詩人祝福燈光“ 永久而無限” 。在《新年小鳥》《滿月的光》《歌聲》《不足之感》《細雨》《煤》等詩中, 通過對新年、小鳥、月光、歌聲、太陽、春天、煤的描寫, 酣暢傾訴了詩人召喚光明的心聲。這些詩篇, 彌滿歡樂、自由的氣氛, 洋溢著對光明的希望。在寫法上又不雷同, 首首新穎, 耐人尋味, 寓有濃烈的詩意和詩味, 充滿樂觀、健康、高昂、激揚的情緒, 顯示出奮發自強、創造進取的五四時代色彩。


  朱自清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雖然仿徨但不絕望, 雖然猶豫但還在前進。當十月革命勝利,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地球上出現時,他十分神往, 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送韓伯畫往俄國》, 熱情歌頌十月革命。詩人把十月革命比作沖天而起, 不斷燃燒, 不斷流動, 照得大地閃閃爍爍的“ 火一般紅雲” , 猶如清晨紅霞初露, 無比激動人心, 把自己的向往之情渲泄得淋漓酣暢。而且詩中還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熱愛紅雲, 追求光明的“ 繪畫的學徒”形象。他歌唱紅雲, 並向紅雲表示“ 我願意放下我曾所有的, 跟著你走, 提著真心跟著你”他決然放棄一切, “ 赤裸裸的從大路上向紅雲跑了” 。這是對一代追求光明的先進知識分子的藝術概括, 也表現了詩人的政治理想和願望。最後詩人為“ 繪畫的學徒”祝福,也是為自己的理想祝福“ 祝福你繪畫的學徒你將在紅雲裡, 偷著宇宙的密意, 放在自己的畫裡可知我們都等著你哩”“ 偷著宇宙的密意, 放進自己的畫裡” , 不正是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為開辟通往光明的途徑所作的努力嗎?不正是詩人向往光明的期待嗎?整首詩構思完整, 比喻新穎, 形象鮮明, 含蓄蘊藉, 具有濃厚的詩意。

  朱自清對光明的向往, 又往往是同歌頌中國共產黨人緊緊連在一起的。《贈友》收人《蹤跡》時改題為《贈A.S》,是詩人詩歌創作中很有價值的一首詩。“ 這位友人,—不知是誰, 但分明是一位共產黨員’據資料證明,“ 友人” 即早期共產黨人鄧中夏。五四運動落潮幾年了, 運動中的風雲人物早已發生變化,誠如魯迅先生所說, 有的高升, 有的退隱, 有的前進。朱自清雖沒有退隱, 但仍仿徨, 雖在前進, 但步伐仍緩慢。正當為自己找不到正確出路而若悶時, 他自然想到了在大學交往甚密的同學鄧中夏。朱自清夫人陳竹隱在《憶佩弦》一文中說“ 早年, 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 他曾參加過我國著名的五四運動, 並和著名的共產黨人鄧中夏等建立了很好的友誼。”鄧中夏堅強的革命精神對他鼓舞很大。如果說在《送韓伯畫往俄國》裡詩人還只是宣示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 那麼在《贈A.S》裡則提出了“ 要建紅色的天國在地上”的途徑,如果說《送韓伯畫往俄國》刻劃的是一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 那麼《贈》則塑造了一個高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形象。《贈A.S》的價值在於,它歌頌的不是鄧中夏一個人, 而是整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這在早期的中國新詩裡是很少見的。詩人在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同時, 也在嚴厲批判“ 在灰色裡轉輾”的自己。這對“ 情調, 嗜好, 倫理, 與行為的方式, 在在都是小資產階級的’朱自清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他有這種可貴的精神, 所以他總是不忘探索前進的道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五四時代知識分子滿懷苦悶尋覓出路時艱難前行的身影。

  朱自清把自己真摯的情和愛, 奉獻給了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人,而把仇和恨, 象投槍一樣擲向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寫於“ 五冊”後不久的《血歌》、《給死者》及稍後的《戰爭》就屬於這一類詩。
 
  當大革命處於低潮時, 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把侵略的魔爪重新伸向中國, 國內軍閥混戰不斷加劇。面對帝國主義的屠殺, 我國工人階級憤怒了, 他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血歌—為五附慘劇而作》, 就是詩人在被帝國主義的屠殺暴行所激起的憤怒和為愛國者的鮮血所激動不已的心境下寫成的。全詩句型短促, 感情奔瀉, 憤怒至極, 句句見“ 血” , 既寫出了中國人民甘灑熱血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 又勾畫出殘酷、令人悲憤的血腥場面。但中國人民的血是不會白流的, 你看,“ 長長的揚子江”奔騰不息, 茫茫的黃海白浪滔天。《給死者》正面歌頌了愛國者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精神, 及其所顯示的巨大力量, 詩意更濃, 詩味更足。愛國者的熱血不會白流,人們將永遠記住他們, 大地、日月、風雲、江河都為之所感動。詩人在這些詩裡, 沒有空洞的叫喊, 沒有著意的渲染, 有的是被帝國主義的血腥罪行激撞了他的心弦所發出的震響。


 

 

  朱自清是文研會早期會員之一, 文研會“ 為人生” 的文學主張對他影響很大, 無論是散文創作, 還是詩歌創作都是這種影響的結果。在這個到處都是棒棘、悲慘、槍聲炮火的世界上, “ 我們所需要的是血的文學, 淚的文學’心文學應“ 是血和淚寫成的, 不是濃情和豔意做成的’, ⑦ , 詩人自己也說“ 我們現在需要最切的, 自然是血和淚的文學,,不是美與愛的文學,是呼籲與詛咒的文學,,不是贊頌與詠歌的文學。’, ⑥他在自己的新詩創作中無不貫穿這種思想。早期寫的《羊群》一詩, 以憤慨的心情描繪了惡狼吞噬羊羔的悲慘情景, 強者蠶食弱者, 血跡斑斑, 令人痛心。詩人在這裡借喻食人的罪惡社會, 以悲憤的眼光凝視著這充滿貪婪與殺伐, 布滿血跡的人間現實, 對弱小者的愛與對凶殘者的憎, 了了分明。
 
  1920年暑期, 詩人在北大畢業後, 下江南, 深入到中小城市和鄉間, 先後在杭州、揚州、吳淞、臺州、溫州、寧波、白馬湖等地中學任國文教員。在此期間, 他結織了俞平伯、葉紹鈞、劉延陵、鄭振鐸等作家,,他們志趣相投,促膝談心, 書信往來,,談社會,,談人生,也談詩。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說“ 弟雖潦倒, 但現在態度卻頗積極丟去玄言, 專崇實際,這便是我企圖的生活。”這期間,他更多地深人社會底層,直面現實人生,更多地吮吸到了生活的汩汩清泉, 對生活有了獨特感受和深沉認識。《人間》、《小艙中的現代》、《侮辱》、《宴罷》、《風塵》等詩, 都是取材日常現實生活,寫得實實在在,毫無飄浮做作。《人間》寫處於“ 歧路中仿徨的我” , 從“ 藍褂兒,草鞋兒,赤了腿, 敞著胸” 的勞動者那裡, 接觸到了他們那“ 純白的真心” , 稱他們為自己的“ 朋友” 。詩人受到五四新思潮洗禮, 終於擺脫了家庭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在思想感情上向勞動人民走近了一步。《小艙中的現代》更多的看到了底層社會的慘象,聽到勞苦群眾的痛苦呻吟。詩人在這裡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小艙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揭示出現實的醜惡。這裡詩人沒有作純客觀的描寫, 裡面飽和著詩人的淚, 以及詩人與受難者休戚與共之情,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宴罷》對黑暗社會剝削制度揭露更深刻。同一個宴席上, 有著鮮明對比。一面是跑堂忙得團團轉侍候人, 因饑餓和勞累而倦了, 一面是酒足菜飽肚膨脹而“ 倦了” 。這首詩雖沒有奇巧的構思,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詩人從習以為常的宴請的強烈反差中看到了社會的不平,貧富的懸殊,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憎恨,對跑堂則表現了深切的同情。二是詩人的內疚與自責不是表面的流露, 而是詩人面對人吃人黑暗現實所產生的切膚之痛, 這跟五四前夕胡適等描寫人力車夫等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並寄予人道主義同情的詩歌,在思想感情上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在當時都有不可低估的認識價值。

  和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 朱自清在仿徨、失望之後又鼓起勇氣,繼續探索前進的道路, “ 丟去玄言” , 踏踏實實地去追求光明,表現出一種直面現實探索人生的積極態度。這種精神集中表現在年末寫的長詩《毀滅》裡。《毀滅》一發表,詩壇立即為之鼎沸,鄭振鐸就說“ 朱自清的《毀滅》, 是遠遠超過《嘗試集》裡的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絕不是嘗試之作,而是用了全力來寫作的。”而且歴來被文學史家公認為“ 五四以來無論意境上和技巧上都是超過當時水平的力作’, ⑨ ,《毀滅》能產生這麼強烈的反響,贏得這麼多贊譽,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反映了滿懷苦悶尋覓出路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心境。在仿徨苦悶中掙紮著向前
的朱自清, 常常被“ 頹廢的滋味與現實的懊惱”所困惑,因而產生“ 悵惘” , 由“ 悵惘”而“ 空虛” , 但又“ 不堪這個空虛” , 而思“ 轉向” 。但轉向哪裡這就是“ 丟去玄言, 專崇實際” 。表明了詩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這既是詩人心靈的寫真, 也是《毀滅》的主旨。詩的第一部分,詩人“ 不是狂吼,而是低吟,只輕輕地帶著傷痕似的曼聲哀歎”門, 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充滿“ 悵惘”感和“ 空虛”感的“ 我” 的形象。詩人看到了自己的病根, 因此, 長詩花了近行詩層次分明地把人生、社會、家庭五光十色的誘惑和糾纏自己的錯綜複雜的心緒形象地表現出來了。誠然, 詩人面對社會的壓迫, 家庭的重壓, 骨肉間的仇視, 曾想到過“ 死” 的安息。但“ 死”不是解除病根的良方。他終於醒悟到,只“ 毀滅”這一切誘惑和糾纏, 才能“ 還原一個平平常常的我” , 才能回到透熟記憶裡的“ 生之原上” 。正如李大釗指出的那樣,中國思想界之所以“ 死氣沉沉” , “ 病全在惰性太深、奴性太深, 總是不肯用自己的理性, 維持自己的生存, 總想用個巧法, 走個捷徑, 靠他人的勢力, 摧除對面的存立, 這種靠人不靠己, 信力不信理的民族性, 真正可恥真正可羞’, 詩人“ 毀滅” 的叫喊, “ 是呻吟, 也是口令, 是怯者的,也是勇者的叫聲’心, 真切地反映了滿懷苦悶尋覓出路的知識分子的心境。這正是《毀滅》的時代意義和歴史認識價值之所在。

  第二, 朱自清一生“ 不求高遠只愛平實,不貴空想只重行為” 。孫伏園回憶在新潮與他共同討論《新潮》稿件和一般學術思想時說:“ 佩弦有一個和平中正的性格, 他從來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詞, 也從來沒有感情沖動的語調。雖然那時我們都在左右的年齡。他的這種性格近乎少年老成, 但有他在, 對於事業的成功有實際的裨益,對於紛歧的意見有調解的作用,甚至他一生的學問事業也奠基在這種性格’。這種和平中正的人生觀,即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反複說明的所謂“ 段落滿足” 的“ 刹那主義” “ 生活的各個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刹那有一刹那的意義和價值” , “ 我的責任便在實現這意義和價值. .我現在是只管一步步走,最重要的是眼前的一步’。這就是朱自清“ 專崇實際” 的行動。他認為, 前進的腳印雖然微細,步履雖然遲遲, 但只要步步踏在“ 自己的國土”上,只要有一個個分明的腳印,便欣悅了,那些“ 遠遠遠遠” 的,再也不想理會了。盡管朱自清的“ 丟去玄言, 專崇實際”並非以先進思想作指導,但它是呐喊著的, 掙紮著的, 始終是積極的。五四高潮過後, 在一些覺醒了的青年知識分子心頭, 布滿仿徨苦悶的情緒, 流露出一種無路可走的悲哀。朱自清卻敢於面對現實, 沒有五彩雲裡的幻想, 沒有悲觀失望的歎息, 沒有自甘淪落的頹廢, 也沒有高談闊論的玄言, 有的只是珍惜時間, 執著向前“ 走走走”的務實精神。這不僅堅定了詩人自己不斷探索前進的步伐, 留下的深深腳印, 記錄了自己艱難前行的歴程, 而且我們還可以從長詩裡看到處於仿徨歧路中努力探索前進的一代進步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面影。從這個意義上說, 《毀滅》具有不可低估的思想意義。

  第三, 開辟了新詩發展的新疆土。新詩發展到這時已有五六年的歴史, 整個新詩壇上詩歌作品千姿百態, 詩歌流派競相發展, 好一派繁榮景象。中國詩歌舍長取短, 自古已然。五四前後, 日本的短歌與徘句,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相繼傳入我國, 它們那淡遠的意境,徘諧的氣息, 清新的思想, 曼婉的作風, 曾激動過不少青年的心, 他們紛紛摹仿, 嘗試創作, 小詩盛極一時, 竟發展成一流派。這是中國新詩發展的結果, 在新詩史上寫下了重要一頁。但小詩, 不過三五行, 一般人認為很簡單, 容易做, 一出口就是一首“ 詩” , 這也太平庸敷泛、粗制濫造了, 所以不久就枯萎下去。而且小詩形式短, 容量小, 隨著中國革命的不斷深人發展, 要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表現人民革命鬥爭的精神面貌, 顯然小詩承擔不了這個任務。朱自清有感於此, 積極提倡寫長詩, 他說“ 有時磅礴鬱積, 在心裡盤旋回蕩, 久而後出這種情感必極其層層迭迭, 曲折頓挫之致。. .這裡必有繁音複節, 才可盡態極研, 暢所欲發於是長詩就可貴了。” 並說“ 有了這種長詩, 才有詩的趣味的發展, 才有人的情感的圓滿的發展’哪。所以他在發表這篇文章兩個月後, 就“ 行顧其言” , 從年月就開始寫這首長達行的《毀滅》,並希望有豐富的生活和強大力量的人能多寫些長詩, 以“ 調劑偏估的現勢’。《毀滅》的出現, 給我國新詩壇帶來新的希望和前景。另方面五四時期西方五花八門的文藝思潮和流派接踵而至湧進中國。這並非全是壞事。問題是對外國的東西采取什麼態度。如果一味趕時髦, 照搬硬套, 那麼在他們的作品裡, 歐化的東西就多了, 中國的氣息就少,, 這實際上是新詩發展的障礙。朱自清說“ 我們新文化新藝術的創造, 得批判地采取舊文化藝術, 士大夫的和民間的都用得著, 外國的也用得著, 但是得以這個時代和這個國家為主’咖。在五四開放大潮中, 朱自清無疑也受到外國文藝思想的影響, 《毀滅》無論是詩行的排列, 內在動律的變化, 還是自由的格式和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 都可以明顯看到詩人吸收了外國詩歌中的優秀成分。但他畢竟立足在自己的國土上, 在吸收外國文化影響的同時, 始終沒有忘記我國文化的優秀傳統, 並在創作上進行藝術創新。


  朱自清和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李金發等都是同時代人, 特別和聞一多都同樣經歴過詩人一學者一民主戰士的生活道路, 但他們的詩歌風格卻完全不一樣。郭、徐、聞、李分別在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留過學, 直接受到外國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等文藝思潮和流派的影響, 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成為他們的詩歌的基調, 他們的詩裡充滿浪漫的幻想, 靈巧的想象, 奇特的誇張。朱自清則不然, 他直面社會現實, 立足於現實生活, 腳踏實地, 一步一個腳印, 沉默而又堅實, 認真抒寫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 更具現實主義特色。他更多的是從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寶庫中吸取營養, 和傳統文學保持著密切聯系。比如他在詩歌創作中成功地動用複遝和回環繁複的手法, 就是從傳統文學裡吸收的, 《毀滅》及《湖上》、《靜》、《小艙中的現代》等詩中都出現過這種手法。他說詩歌“ 要得強的表現, 複遝的形式是有力的助手” , “ 複遝不是為了要說得少, 而是為了要說少而強烈些” , 還說“ 複遝是詩的節奏的重要成分’,  複遝迭詞的運用在我國最早的詩歌《詩經》裡就出現了。“ 我們試翻開一部《詩經》看來, 一篇詩裡的章法, 許多是大同小異, 或竟不過換了兩三個字, 就當作又一章了。所謂言之不已, 又重言之, 以顯出詩人的感慨遙深來。. .朱君的詩, 我以為就具著這個要素, 雖這要素不過是他的優點之一’。這一優點《毀滅》裡表現得特別明顯。“ 只在青青的, 青青的土泥上, · · .我流離轉徙, 我流離轉徙· · .在風塵裡老了, 在風塵裡衰了. . ” , 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與苦悶心情。“ 四周都是空氣罷了, 四周都是空氣罷了”極力渲染詩人無限孤獨的感受。“ 我寧願回我的故鄉, 我寧願回我的故鄉” , 強烈表現了詩人要回歸“ 生之原上”的願望。“ 回去回去”這一回環重迭的詠唱, 強化了詩人要擺脫誘惑和糾纏的複雜思緒。又如“ 俯俯仰仰” 、“ 隱隱約約” “ 仿仿佛佛” 、“ 纏纏綿綿” 、“ 莽莽蒼蒼” 、“ 遠遠遠遠”等等, 不僅起到增強表現力的作用, 而且在節奏上起到了強化表現的功能。有人將《毀滅》裡複遝迭詞的運用打了一個生動比喻“ 象一只薰香盤上的籠罩, 籠在裡頭的香氣, 使它細細盤嫋而出, 很容易使人領會到的’處、。蘊蓄在詩人心裡複雜的心緒通過這些複遝迭詞委婉周至、曲折頓挫地表現出來了,使《毀滅》的風格“ 宛轉纏綿” , 意境“ 沉鬱深厚” , 音調“ 柔美淒槍” 。

  口語人詩是朱自清新詩創作語言運用上的又一特點。從五四新文學以來, 新詩人們一直在探索新詩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這是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新文學運動一開始, 封建複古主義者就瘋狂攻擊白話新詩, 把群眾語言貶為“ 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 , 不能登堂人室。朱自清卻反其道而行之, 在自己的新詩創作中大量運用群眾語言, 在群眾語言裡發掘、提煉出詩意。這行動本身表現出他毫不妥協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小艙中的現代》描寫的是下層勞苦群眾的平淡生活, 卻展露了廣闊的社會內容, 而且通篇是用現代口語來表現的。詩的開頭寫小販們的種種叫賣聲, 全采用勞動人民的生活用語, 顯得自然素樸, 通俗生動。我們讀這首詩時, 詩中的畫面歴歴如在目前, 詩人那憂憤的身影也時時縈繞讀者腦際。《宴罷》、《自從》、《轉眼》、《光明》、《歌聲》等詩中, 無不以口語入詩, 又無不摹形傳神, 生動佳妙。朱自清的詩往往在明白如話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 初讀仿佛一目了然, 但細細咀嚼又令人口舌回甘。《毀滅》第三部分真是明白如話, 詩人面對家敗凶慘的逼迫, 親骨肉間當年的所謂“ 友情” , 只不過是一時的“ 遣興” , 如今是還以血眼相看, 怎不感到無限的隱痛。社會炎涼, 人與人之間亦莫過於如此罷了。詩人懷著沉痛的心情, 對翻雲覆雨的人情世態, 做了盡情的揭露。


①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 散文二集· 導言》
②④ 季鎮淮《聞朱年譜》
③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⑤ 朱自清《往哪裡走》
⑥ 鄭振鐸《血和淚的文學》
⑦ 茅盾《現在的文學者的責任是什麼》
⑧ 朱自清《蕙的風· 序》
⑨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10、周志伊《朱自清君的毀滅》
11、李大釗《新舊思想之激戰》
12、俞平伯《讀毀滅》
13、孫伏園《悼佩弦》
14、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
15、朱自清《短詩與長詩》
16、朱自清《文化· 舊書· 毛筆》

下載自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285f993183c4bb4cf7ecd1f1.html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l5833&aid=5306568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3 20:31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高升 二入 步步 迎光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