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1 18:02:42瀏覽1209|回應0|推薦2 | |
。 讀周作人《小河》
《小河》使用了散文化的形式和語言表達技巧,通篇以具體的意象,通過描摹和象征的結合,表達了周作人在特定思想發展階段的複雜情感。 在詩中,小河顯然代表了生命的原始動力,它“穩穩的向前流動。/經過的地方,兩面全是烏黑的土/生滿了紅的花,碧綠的葉,黃的果實。”這是一幅和諧美的自然畫景,“小河”穩穩地流動,並以其豐沃滋養了“烏黑的土”,給大自然帶來了紅花、綠葉、果實。“小河也曾經是桑樹的“好朋友”,“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給我喝,使我能生肥綠的葉,紫紅的桑椹。”“經過的兩面地方,都變成了一片錦繡。”在這裏小河儼然成了萬物生長的共同能源,飽含了無窮無盡的生命動力。這個時候,這種動力是舒緩、和諧、充滿親和力的。滲透了周作人對個性自由的追求,對個性本能欲望的尊崇,這是周作人一以貫之的精神特征。 “農夫”的圍堰破壞了“小河”與其周邊環境的和諧共有,使原本“溫柔敦厚”的小河蓄積了強大的破壞力量。它“便只在堰前亂轉/堰下的土,追逐淘水,成了深潭。”作者又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稻”、“桑樹”的對話表現了對“小河”的恐懼,就連“田裏的草和蝦蟆,聽了兩個的話,/也都歎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土堰大坍是“小河”原始生命力大再一次暴發,但是另一道在等待著它,在這裏,“土堰、石堰”顯然象征著對個性、自由的抑制力量,這個時候,表面上,對自然產生巨大破壞作用的是“小河”,但周作人從更深的成面上指出了破壞力產生的根本原因使那些對自由,個性的束縛力量。周作人在對“小河”的破壞力表達深刻的憂患的同時,把握住了自然、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本質。這是周作人的深刻之處。 但是,周作人又是矛盾的,他看到了“小河”在和諧被破壞後重新沖破圍堰,追求自由的渴望,並對此予以肯定,“我願他能夠發出了石堰,/仍然穩穩的流著,/向我們微笑,/曲曲折折的盡量向前流著,/經過的兩面的地方,都變成一片錦繡。”但“我”卻害怕“小河”在重獲自由的過程中的巨大傷害。“他在地底裏呻吟,/聽去雖然微細,卻又如何可怕!……我只怕他這回出來的時候,/不認識從前的朋友了,/——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我所以正在這裏憂慮。”在這裏,周作人顯示了他的懦弱。 作為具有現代品格的自由詩體,《小河》實現了對傳統詩歌形式的超越,全詩不再追求格律韻腳,而完全使用自然的音節。同時在語言風格上,追求詩歌的散文化,這可能是中國比較早和成熟散文詩創作。此外,周作人還運用意象去表達情感,使感情具象化,真正做到了“化情入景”。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也體現了周作人在新詩創作中的另一種努力,並深具開創意義。當然,詩歌中表達的對自由人性的追求,對暴力的深刻憂懼,以及由此產生的周作人人性的複雜矛盾,使《小河》成為解讀周作人豐富個性的重要渠道。 附: 小河 一條小河,穩穩的向前流動。
引用網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31794&PostID=5815952 。 。 。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