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7 14:24:54瀏覽545|回應0|推薦0 | |
★這是一個收費性的活動,為方便統計人數,若您不想參加,請不要隨便按參加,謝謝您。 ★報名表在本文的最後一段,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想參加只需按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新朋友,務請將報名表填妥並且回傳給我,才算完成報名手續,謝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個旅行,卻無法參加,也歡迎您轉貼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您! ◆ 您認識台灣原住民嗎? 這似乎是一個無厘頭的問題,首先要確定的就是「認識」的標準是什麼呢? 「認識」幾位原住民朋友算不算呢?或是要「認識」台灣原住民有幾族?還是要參加過原住民的祭典?甚至是重返過某個部落古老的部落遺址呢? 其實,我沒有要真正的答案,用意是提醒大家想一想:我們是用什麼方式「認識」台灣原住民的呢? 從學生到社會人士,各班的考試中最常出的題目就是台灣原住民到底有幾族?再稍稍深入一點的問題,就可以只是各主要民族的分佈地…?每到特定的時間,平面或電子媒體就會報導一些原住民的祭典,但他們眼中看得見的就只有千篇一律的「豐年祭」,甚至連觀光旅遊,有機會被各種媒體推薦的,大多是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明星部落」…,似乎這便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切了? 台灣的原住民當然不有這些,繁複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海島和南島民族有最深厚的關係,原生或者遷徙的傳說,成為不同民族的光榮印記,狩獵或者捕魚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族人的居住形態與民族性格…,只是為什麼這些東西,大多數人卻沒有機會接觸到呢? 自古就被入侵者禁錮的台灣的原住民,到了大清王朝都被視為「生番化外之民,非我朝所能管轄…」,日本人來了之後,也是透過征、剿、撫、馴…等手段,逐步掌握了原住民的世界,日本人利用武力征、剿還原住民之後,接下來要安撫使其馴服,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 日本人為了更全面性地完全統治台灣,先在西元1901年,在台灣總督府下成立了台灣舊慣調查會,有系統地調查台灣的民情風俗與慣習,等到原住民的勢力範圍大多也納入版圖後,舊慣調查會更於1909年成立專門調查原住民的「蕃族科」,此後十年間完成南北各地多族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等舊慣調查,共計完成二、三十本原住民調查報告書,這些調查成了台灣原住民最基礎的資料,其他沒有被調查到的原住民,自然就繼續保持「不為人知」的狀況了。 太平洋戰後,和日本人交接的是國民政府,許多從中國流亡到台灣的學者,對台灣本就毫無認知,大多數人選擇繼續以中國為研究的方向,只有極少數人才願意面對台灣原住民,這些研究者雖然完全沒有台灣的田野基礎,卻擁有如山海般浩瀚無比的日本人遺留資料,這些資料足夠讓許多人研究一輩子,不少學者的「台灣研究」,就在日本人奠定的厚實基礎上,順順利利地展開了。 接續日人的研究成果,本是無可厚非,甚至是理所當然之事,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台灣的原住民研究仍處處可見日本人研究的骨架,大多數被不斷討論、研究的原住民部落,都因日本人早期做過較為深入的調查研究,留下過比較豐富的資料,因而一直都是許多人研究的焦點,許多人寧願針對同一題材反覆地進行「研究」,卻不願意開發新的部落,考量的最主要理由,就是是否有足夠的參考資料,這種只考量資料取得容易與否,並不是以研究價值為首要考量的現代研究怪象,也難怪直到今天,台灣的原住民研究,仍舊被困在日本人的框架中。 日本人當時的研究,包含了太多的政治考量及時空條件的限制,許多被研究的對象往往是願意釋出善意,或者和帶路的嚮導關係較好的部落,這些部落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被記錄了下來,沒想到成了戰後初期研究者的素材,再加上其他種種因素,竟然成就了今天的「明星部落」。 「明星部落」的出現,讓更多的人誤以為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就只有那些反覆被包裝、炒作甚至被「改良」,以致成為「樣板」式的內容或形式,其他更多由於沒有被日本人「研究」過的部落,它們有不同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甚至保留更多的傳統,卻因為沒有人願意做為「研究」的題材,一直為人們所輕忽,古老的歷史只能任時間塵封,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也只能任其被時間淹沒…。 說來好笑,至今台灣的原住民研究,靠的竟然還是百年前日本人「研究」的成果,似乎被「研究」過的就有歷史、文化,甚至部落的價值也因而建立,不會出現在文獻中的,也就一切都沒有⋯。 這是當今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宿命?或者是不可掙脫的魔咒? 當然不是,也不應該是,長久以來,南北各地有多少「不為外人知」的部落,努力地傳承自己的文化、書寫民族的歷史、展現部落的特色…,就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得見」他們,看見他們的文化與特色。 位於台東縣達仁鄉台坂溪畔的台坂部落,其中的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家族,就是一個努力書寫自己部落歷史,復振傳統文化的小家族,他們不僅保留了排灣族最重要的納貢祭儀,更努力地整理部落的傳承史,年輕的頭目吳清生,透過自己的調查,記錄了來自部落耆老、巫師的口述歷史: 我們的vuvu(祖先)cjulan (邱郎)與妻子libala(李巴菈)是從大武山paumaumaq(巴武馬)之地下來的,部落名字叫tjaqau(教阿屋),他們因為農耕的土地不夠,所以從taqau maljaljaves kamamazangiljan(大武山教阿屋部落瑪拉拉彿史頭目源家)搬了出來。Cjulan(邱郎)搬遷大武山paumaumaq(巴武馬)之地後,其父母與哥哥仍留住於當地,追溯此原家是否為當今屏東縣來義鄉義林村同名之tjaqau(大後)部落。 現今的台坂部落,是由三個不同的部落所組成的,原來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太平洋戰後,國民政府為了方便管理,才大力施壓迫使原本不相干的三個部落,合成三合一部落;被迫合住的部落分別是:台坂主體的Gibana(督阿高)部落、排灣族語中指「所在地」之意的Giawu(佳阿吾)部落,以及意指「角落」的Giamawu(佳阿瑪烏)部落。 分佈在台坂中心位置的Gibana(督阿高)部落,是三個部落中勢力最大的部落,這個來自大武山的部落是由三個主要的家族所組成,除了規模最大、勢力最強的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家族外,另外兩個小家族分別是巴嚕俄布以及高吾瑪盎。 口傳故事中,祖先從大武山遷徙下山的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家族,離開大武山之後建立了第一個部落是卡馬英,在那裡大約住了150年,因為人口愈來愈多,於是搬到八路俄布,後來又為了獵物的問題,不斷地往山下搬,分別建立了喀巫瑪安、給尼西拉、西那巴樣、夫給得、土布尼亞來,他們下到了金崙溪流域時,又收容了遊耕營生、居無定所的kaingau(旮依搖)家族,自此kaingau乃依瑪拉拉彿史家族而遷徙,kaingau(旮依搖)家族的子孫都必須遵守家屋不能高過於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家族的承諾。 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為了方便管理台灣原住民,強迫散居在山林中的原住民遷下山集體居住,於是被迫遷到現今台坂後方山上的督阿高,以利隨時監控管制;太平洋戰後,國民政府雖然用了不同的理由,卻用了同樣的手段,於民國42年,迫使所有山上的族人全都才搬到現今的台坂部落,達到了方便監控管理的終極目的。 輾轉流離了500 年以上的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家族,老人家都很清楚,最後的兩個部落都是統治者要求他們才建的,並不屬於他們的部落,他們真正原生的部落是山林中的土布尼亞來,因此每一年他們舉行祖靈祭、納貢祭、小米祭…,都要回到這裡祭祀祖靈。 事實上,土布尼亞來舊部落距雞現今的台坂並不遠,且部落附近的土地仍是許多人的田園,許多族人在此種植小米、旱稻、芋頭、養雞…,也到河裡捕魚、取石灰岩,由於在生利用廣泛,因此從民國六十幾年開始,便修建有一條產業道路可以直接舊部落的下方,族人要上來,大都以小貨卡或機車為交通工具,再爬一段山路,便可到達舊部落。 遷離的時間不算太久,加上鄰近又為族人的農地,更有產業道路方便交通往來,部落的祭典更堅守傳統…,這種種因素,都使得土布尼亞來這個舊部落雖然早就沒有人住了,但家族裡的老老少少卻對它相當熟悉,尤其是每次祭祀祖靈時,都要到的頭目家屋以及屋前的大榕樹,至於古老的五年祭祭場、頭骨架的遺跡以及每一次出草馘首回來後,巫師端坐其上施法以安撫惡靈的巫師石椅…,雖然被視為禁忌之地,但許多人還是去看過了。 以頭目家屋為中心,依貴族、勇士、平民的次序向外擴散的石板屋遺址中許多牆面及門柱都是完好的,室內的空間分佈也依稀可見,最特殊的是許多家屋前還有放置敵人頭骨的石盒(頭骨架),也有些家屋之中,仍可見到屈肢葬的墓穴。 屈肢葬是東排灣族及南排灣族常見的墓葬形式,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中談及他們的喪葬風俗,清礎地記載他們的葬法:「父母兄弟故,家業器用,一家均分,死者亦一分;埋葬,於屋內挖穴,四圍立石。先後死者,次第坐葬穴中。無棺木,只以番布包裹,其一分物件置屍側。大石為蓋,米粥和柴灰粘石罅,使穢氣不泄。」 「坐葬穴中」就是現代所稱的屈肢葬,排灣族人認為善終(自然死亡或病死)的親人,死了會成為保護部落的善靈,因此要依序埋葬在家屋之內的地板下,室內埋滿了屍體之後,就必須要搬離舊屋另建新房,為了要節省空間,於是趁亡者斷氣後身體還沒僵硬之前,把身體彎曲成抱腿坐狀,如此只要挖一個直立的方型小洞穴,便可將逝者葬入穴中,將來又有人死了,同樣再以屈肢葬的葬式,將亡者埋葬於旁。 耆老們和巫師都很清楚,他們小時候住在土布尼亞舊部落時,都還見過這個葬法,而且許多人家都有,幾年前部落青年上來做過簡單的巡視時,也發現過遺有屈肢體洞穴的家屋,可惜沒有留下記錄。 毫無疑問的,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是一個保有許多文化資產的舊部落,可惜從來沒有人在乎過這個地方,瑪拉拉佛史家族也曾多次表示,歡迎各界前來研究,可惜都沒有什麼正面回應,想要申請政府調查,更是緣木求魚,因此今年在年輕頭目的積極努力下,終於說服耆老、動員部落青年,要進行自主性的舊部落全面探勘及調查。 這將會是一場艱困且持續的戰鬥,可能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經費的支援下,完全靠一個家族的力量顯然是很辛苦的,但這也是唯一一個不必受到其他單位「指導」,完全聽從父老經驗,全憑家族力量完成調查、測量、分析與研究的舊部落調查計畫,如此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怎能錯過,怎能親身參與一回呢? 2013年是瑪拉拉佛史家族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調查計劃的第一年,第一次的工作計劃將在暑假舉行,初步規劃為五天。 由於是第一次舉行,按部落的規距,會有許多的儀式要進行,同時為了讓部落文化得以傳承,也會在工作中加入許多傳統的文化生活,這些儀式與文化活動將依工作進程的不同,平均分配在五天之中: 第一天:舊部落範圍巡視、祭祀祖靈、學習取藤條及竹子,搭建工寮。 預計早上集合報到後,先認識瑪拉拉佛史家族,了解家族遷徙史後,再攜帶qava(阿拜)、小米酒上山,請巫師帶領我們一同向祖靈說明來意,並取得祖靈的保佑後,我們將繞行舊部落大致的範圍,同時學習剝取黃藤以及竹子,竹子是搭建工寮的主要材料,黃藤用來固定之用。 山林時代的部落看年,上山要學會的兩大工作,一是狩獵的技巧,二是剝黃藤的能耐;外有重重葉鞘保護,葉鞘上密被著闊扁長銳刺的黃藤,可用的部分是長可達二、 三百公尺以上的簇生藤條,這種節環明顯的藤條,大多攀附在樹冠幅而生,要如何找到頭、又如何剝下層層長滿刺的葉鞘,再將幾百公尺長的整根藤拉下來,每個環節都要有經驗老道的採藤人,帶領我們一吋一吋地剝出黃藤、取下藤條。 古老的部落中每雙眼晴都在看,那家的男孩已經有能力採藤回家了?這是一個男子成為部落勇士的首部曲。 第二天:認識赤藜與小米、製作qava(阿拜)、學習製作酒麴及釀酒。 我們第一天就帶了qava(阿拜)、小米酒上山,但這些赤藜和小米製品,都是部落中的族人先替我們做的,我們還是要做來還給他們。 頭目家的老頭目夫人,是一位善於農事與傳統食物製作的長輩,這一天他要帶領我們製作qava(阿拜),這可是排灣族傳統祭典中,特別用來招待賓客的傳統食品。 主要以ragvag(竽頭粉)混合小米,赤藜,酒釀為材料,中間還包著豬肉、蔬菜,外層再以ljavilu(假酸漿)包裹的qava(阿拜),只要拆開繩子,剝開最外層的菅芒葉,ljavilu(假酸漿)是可以和小米及內餡一起食用的,道地的qava(阿拜),不只有假酸漿特殊的味道,更有肉的甜味與芋頭、小米的香氣,難怪會成為這個民族最誘人的食物。 製作酒麴以及釀酒,當然才是第二天的重點活動,老頭目夫人將帶領我們從認識製造酒麴的材料開始,了解發酵的材料、製程以及釀酒的每一個過程。 原住民釀酒的材料有口水,或是七里香、萬壽菊、走馬胎…,這些都是真的,問題是這些東西為什麼可以帶領殿粉發酵呢? 許多課堂上反覆解說,仍無法感受重點的經驗,只有透過親身的炊飯、和麴、以及揉飯的體驗,不僅可以完全了解釀酒的原理,更能夠清楚的分辨,為什麼有些酒是甜的,有些酒是辣的,到底小米釀出來的酒,會是什麼味道呢? 炊製好吃的qava(阿拜),釀出好喝的酒,是部落女孩必修的功課,只有能夠贏得老人家讚許的女孩,才有機會很快地就成為貴族或勇士的新娘。 第三天:採石灰岩、燒石灰、舊部落環境大致整理、除草、砍樹。 工作到第三天,指導我們的老人家包檳榔的白灰用完了,早期的族人是絕不可能到海邊去撿拾海貝來燒灰的,主要是因距離太遠,且又不在自己勢力範圍之內,很容易發生危險,那怎麼辦呢,難道他們就吃不夾白灰的檳榔嗎? 原住民吃檳榔很早就懂得夾白灰,山裡的部落需要白灰時,並沒有海貝為原料,因此就只能到山上的溪澗,找一種純白的石灰岩,取下石灰岩後同樣用火來燒,但必須燒得更久、更熟,才不致發生咬人口腔的情形。 此外,我們要實際進行舊部落的調查工作,這些工作包括傳統部落的範圍紀綠、指定,地形環境的記錄,水源地位置、來源,部落外圍的防守位置…,此外,還要清除部落範圍內的雜草、雜木、倒木…等,以利更進一步地逐屋調查、測繪工作。 第四天:部落平面圖的基礎測繪、各家屋原本住戶身份的記錄。 部落的主要範圍及基地內的雜物清理完畢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是部落平面圖的測繪工作,測繪的內容除了道路、河流、大樹以及每一座家屋的坐向、家屋的外型、家屋之間的關係位置…,都要清楚記錄下來。 如果範圍太大,也可以採取分區測繪的方式,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人力去清理出來,則可先保留,視未來的工作進展,再分次予以納入。 平面圖測繪完成後,就要請部落的耆老們,就記憶所及分別指出每一家屋舊跡原來居住者可能的身份,並繪製出舊部落的平面圖,分別標明可能居住者的身份,由於耆老會因時間的流逝而凋零,老人家的記憶更可能因時間久遠而喪失,因此可說是第一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宜全面進行。 第五天:頭目家屋、貴族家屋逐屋調查、測繪、記錄。 視工作的狀況,看看是否有能力進行個別家屋的調查,如果條件允許,則將從頭目的家屋調查起。 無論是頭目、貴族、勇士或是平民,每一間家屋都必須清楚記錄家屋的外型、方向、格間、以及屋外的露台、附屬設備,家屋內則要記錄爐灶的位置、豚舍、雞舍以及其他可見之建築物…等。 調查的方法首要的就是測量及繪圖(看得懂的簡單線條平面圖即可),同時佐以照片、影片,耆老的訪談記錄…等,任何有助記錄的東西,都是我們可利用的好工具。 【活動資訊】 【活動方式】 第一年第一梯次舉辦的「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調查生活營」,完整的計畫期程為五天,但考量有些朋友可能不方便請假,因此我們特別開放前兩天讓少數朋友單獨參加,為了方便辨別,我們把兩天的活動定名為:「201307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文化生活體驗營」,至於完整五天的活動,則稱為:「201307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調查生活營」 【活動時間及費用】 7月6日~7日為期兩天的「201307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文化生活體驗營」,舉行時間是7月6日、7日兩天,只有5個名額,費用是3500元(我曾在FB發佈的〈避秦山旅行家族2013年7月活動快訊〉中宣佈費用是3200元,卻忘了估算釀酒的材料,因此必須增加300元,在此向大家致歉)。 7月6日~10日五天全程的「201307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田野調查工作營」,舉行時間是7月6日~10日,只收十人,由於後三天主要是協助部落進行探勘、記錄以調查工作,因此費用只收4500元。 (以上費用包含部落接駁車資、在地特色餐飲、日常飲食、耆老指導費、釀酒材料費、講師費、部落奉獻金、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前往交通及報到】 台東瀧溪車站報到集合 距離台坂部落最近的公共運輸車站是台鐵的瀧溪站,因此這次的旅程以瀧溪站為報到地點,報到的時間依車次的不同,將分為不同的時間: 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北部南下的朋友,如果能在下午六點前抵達台東車站,可以在台東搭乘708車次,台東往新左營的莒光號列車,台東上車時間是18:12,抵達瀧溪站的時間是19:06,我們在車站外集合完畢,搭乘接駁的小貨卡前進部落。 住在中南部的朋友,可以搭乘台中出發經高雄、南迴線到台東的753車次莒光號列車,在瀧溪車站下車,台中站發車的時間是15:28,高雄站發車的時間是19:13,到達瀧溪車站的時間是21:33,我們在車站外集合完畢,搭乘接駁的小貨卡前進部落。 提早一天到達部落的朋友,晚上就先睡在頭目家,先認識家族的朋友,聽頭目講故事,或者懷著興奮的心情,等待天亮之後的獨特活動。 2013年7月6日(星期六) 無法在星期五請假的朋友,建議您利用星期五下班後,搭飛機或自強號抵達台東,選一個台東車站附近的民宿住一晚,天亮再到台東車站,搭乘台東到高雄的3514車次區間車,台東發車的時間是06:22,抵達瀧溪站的時間是07:10。 你也可以選擇搭乘夜車抵達台東,不妨到樹林或台北車站,搭乘606車次樹林往高雄的莒光號列車,台北上車時間23:00,抵達台東的時間是星期六早上05:50,然後在台東車站再換搭台東到高雄的3514車次區間車,台東發車的時間是06:22,抵達瀧溪站的時間是07:10。 住在中南部的朋友,如果想要搭夜車,高雄有一班3501車次的區間車到台東,卻必須在凌晨上車哦,在高雄車站上車時間是04:38,到達瀧溪車站的時間是07:46,如果有人搭乘這班車,我們還是會在瀧溪車站外接大家,再搭乘接駁的小貨卡前進部落。 【返程交通及解散】 瀧溪車站搭車返家 部落裡的小貨卡,將送依各位朋友參加活動的不同,分別送朋友們到瀧溪車站搭車返家: 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部落裡的小貨卡,將載計畫北返台東或台北的朋友到瀧溪車站,搭乘703車次,新左營往台東的莒光號列車,瀧溪車站上車時間是16:32,抵達台東的時間是17:24,再由台東車站自行換車回到自己的家。 台東到台北的班車,你可以搭乘243車次,知本到樹林的自強號列車,台東上車時間是上17:45,抵達台北的時間是上22:15。 部落裡的小貨卡,也會載計畫西行高雄的朋友到瀧溪車站,搭乘750車次,台東往豐原的莒光號列車,瀧溪車站上車時間是16:51,抵達高雄的時間是19:09,再由高雄車站自行換車回到自己的家。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結合生活文化與田調調查的計劃,為了方便不同人士的參與,分述如下: 7月6日~7日兩天以文化活動為主的稱為「201307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文化生活體驗營」 7月6日~10日全程結合文化活動與田野調查計畫的名為「201307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田野調查工作營」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東排灣族瑪拉拉佛史家族的歷史、傳統生活、釀酒文化、黃藤產業、舊部落探勘調查…等有興趣的朋友,但受限於工作環境的限制,只能接受二十九位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最近三年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直接按FB(臉書)本活動的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朋友,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一、活動地區的地圖(單張、整本或影印的都可以),並且養成隨時使用地圖的習慣,才能完全和旅行結合,更深刻感受到旅行的深度及廣度。 二、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三、任何可以協助測量及繪圖的工作,並請自行準備照相機或攝影機,協助進行更會面性地調查及記錄。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3劉還月的田野歲月【舊社調查】〕 祖靈部落的重見與再現 ──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田野調查工作營報名表 □我計畫參加7月6日~7日的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文化生活體驗營 □我計畫參加7月6日~10日的土布尼亞來舊部落探勘、田野調查工作營 姓 名: 性 別: 生 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職 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