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9 13:53:23瀏覽5448|回應2|推薦2 | |
給邪氣留一條出路-中西醫對皮膚濕疹的不同觀點 昨天早上(2014/1/8)在一個「中醫師門班」的討論會裡,顏師兄分享他的醫案,多數是「濕疹性皮膚病」。記得我還在醫院當Intern時,大家愛開玩笑說皮膚科最簡單了,不但「膚淺」(皮膚薄薄的一層),而且總共只有四種藥-「抗組織胺、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藥」。如果看不懂就四種一起用,「四國聯軍」殺下去總會有效。 這種藥膏就叫「四聯藥膏」,家醫科醫師用得多,皮膚科專科醫師就會笑說是「亂槍打鳥」。 皮膚病變常見有「出疹子」。這些疹子學問可大的呢,有斑疹(macule)、丘疹(papule)、結節(nodule)、風團(wheal)、水疱(vesicle)與大疱(bulla)、膿疱(pustule)、囊腫(cyst) 、腫瘤(tumor)。 我觀察到很多感染性的疾病往往會出疹子,而且出疹子後往往就是疾病的「終結期」,不是病好了(如玫瑰疹),就是人死了(如天花)。中醫相信「透疹(想辦法出疹子)」是治病之法,所以「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被列為「透疹要藥」,中醫的「透疹」相當於「排毒」。 西醫好像不這麼想,疹子發出來了,不管是斑疹、丘疹、風團……,因為會癢、會抓,就會惡化,用了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疹子就消了,癢也不見了,病家、醫師皆大歡喜。 我常在懷疑,症狀不見了,就代表病好了嗎?若是如此,老天何必讓我們產生症狀、產生疹子、產生癢? 中醫治病常常是遵循著「給邪氣找一條出路」的原則,中醫治病的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沒有一條是「趕盡殺絕」對抗療法。 顏師兄說他治療濕疹性皮膚病不外乎「開腠理(發汗)、利小便、通大便」三大法寶,讓毒邪由這三條路排出去,效果也都不錯。 回家後翻閱「中醫皮膚科」教科書,發現顏師兄的方法僅是皮膚病治法終末階段的「排毒」而已,在排毒之前(或之外)應該還有「先期作業」要做,就是「止癢法、理濕法、解毒法(有的毒不先解毒,就排不出去)、理血法、補益法、軟堅法、和解法、安定法、開竅法、固澀法」等十種治法。若沒有先期作業,不見得所有的毒都能排出去。 「西醫皮膚科教科書」描述皮膚的表皮(Epidermis)有二大類的細胞,一是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算是表皮的主角細胞),另一類是非角質形成細胞(算是輔佐細胞,有三種),分別為「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蘭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梅克爾細胞(Merkel cell)」其中藍格漢斯細胞是免疫用的(Immune cells),用來辨別及處裡外來入侵的微生物。 我總覺得身體會出疹子,應該是身體想把體內有害的物質經由皮膚趕出去,如果「利小便、通大便」這二條路走不通的話,「開腠理、發汗祛邪」不失為第三條合理可行的路,我懷疑「蘭格漢斯細胞」可能在扮演這個角色。果真是如此,則西醫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將疹子弄不見,應該是不好的(會是邪氣又流回體內嗎?),而中醫發汗法「給邪氣留一條出路」的模式,應該比較合理。 留下一堆疑問,大家來幫忙思考吧!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