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3 02:43:38瀏覽6761|回應18|推薦0 | |
前言/在國共軍事緊張、台海戰役時期,大陸領導對福建廈門翔安外海的大嶝島﹝上圖﹞、小嶝島、角嶼,如同台灣軍民看待金門、小金門、大二膽般同等重要。 ............................................................................... 《戰爭可以一水之隔,都因一念之間。》 2009 年 10 月下旬,金門古寧頭戰役 60 周年前夕,秋日陽光軟軟斜照金廈海域,霧靄中有些滄茫;我因緣際會從台灣前來,就站在對岸小嶝島漁港堤上,遠眺 2000 公尺外的金門,馬山廣播站綠色的巨型喇叭墻建築依稀可見,太武山高聳的天線塔彷彿是金門地標。 60 年前的這一天,共軍才拿下廈門島、鼓浪嶼幾日,解放軍又集結上萬人在小嶝這個港口準備乘勝追擊,渡海金門一舉殲滅撤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一場古寧頭戰役寫下歷史,九千名解放軍全軍覆沒橫屍在古寧灘頭,再也沒有回到這個出征的小漁港。 1949 年 10 月古寧頭戰役後,堡壘般的金門奠下國共在台海對峙最前線。 60 年彈指間過去,在歷史大篇章裡,或只是翻頁一張,國民黨軍隊稱之「古寧頭大捷」,打了保衛台灣第一場勝仗,共產黨說是英勇「金門戰役」,誤判情勢的失利歸咎不諳水性、天氣使壞。 福建廈門翔安外海三個小島,除了在古寧頭戰役扮演攻擊發起地,更是 1958 年八二三炮戰轟炸金門主要發射地點,「大嶝島、小嶝島、角嶼」被中共領導譽稱為「英雄三島」,顯見在國共台海戰役中的分量,這是大陸地區距離金門最接近的三個島嶼,只有 1500-3000 公尺不等,目視即可清晰遠眺金門,天晴時人影、風吹草動都可一覽無遺,一直是共軍欲攻打金門的跳板。當年駐守馬山連長林毅夫﹝現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從金門藉籃球載浮載沉泅水「叛逃」投共,也是從這裡上岸。 近年兩岸軍事不再緊張,大嶝、小嶝也悄然褪去肅殺戰爭色彩,少了解放軍、少了煙硝炮火,多了毛澤東人民幣,招商、觀光旅遊、兩岸小額商品交易市場 ….. 快步急追因多年砲火停滯的海西經濟。 未來金嶝大橋﹝廈金大橋﹞就是計畫要從金門跨海搭橋到大嶝島,然後連結到整個廈門;時空轉移,過去戰爭的咫呎跳板,未來將扮演金廈連結的灘頭堡。 過去這些小島都是軍事戒備,外人根本無法接近,難探窺境森嚴神秘的戰地,肅殺的炮火熄了,舉著三角旗的旅遊團進來了,戰爭遺跡一躍變成觀光賣點,戰爭的殘餘竟也可以是商機,兩岸各有認定的浴血「殺敵」英雄,提供過江之鯽般遊客「緬懷」,英勇故事只是俱往矣。 就在古寧頭戰役 60 周年前夕這天,國民黨的老兵四面八方回到金門,準備紀念當年勝仗,在對岸小嶝島碼頭上卻沒人憶起曾經的這一天 …… ,雖然這裡曾有數千人不曾復返。 註:本文刊載於20091101聯合報A12 《褪去戰爭肅殺,小嶝望穿金門》 ………………………………………… ............................................. 金門與大嶝小嶝角嶼相關位置圖: 後記:「咫尺天涯」「一衣帶水」都是我曾經讀過的字,多年前,曾經多次因為採訪工作之便,得以特准穿過馬山觀測站長長坑道,然後小心翼翼躲在碉堡,透過槍孔高倍望遠鏡去看陌生的小嶝、大嶝還有翔安。也曾在小金門、大擔二擔﹝大二膽﹞眺望前方蒼茫依稀的廈門島,卻從沒料到,有生之年可以從大小嶝肉眼回望金門.......那種五味雜陳異樣感受特別深刻。 我想,讀歷史最大意義,在於不要再重蹈前人的錯誤,所有的、任何的貪婪,不能以戰爭作為方法手段,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不齒。 我想,懂地理最好註解,在於推己及人,所有的遠方都在咫尺間,人類在地球並沒有界線,貪婪的人才把人性灌輸特有成份剝離。 我並不懂政治,我只是在想:給下一代,沒有戰爭的陰影與恐懼,或就是我這篇遊記深層的本意。 這樣的攝影筆記,是教人感傷的。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