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20 13:19:05瀏覽146|回應0|推薦2 | |
圖文/邱淑玲
關渡,一個名稱帶有濃濃武俠風的地名,它位處台北市都會的北投,地當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是關口也是渡口,更保有自然濕地生態。自古以來,關渡便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擁有台北市最大的濕地,生態豐富,也是台北人最美的親近自然去處。 「關渡」一詞,來自原住民(巴賽語)語,早期漢字音譯無統一寫法,在史料中它被稱為干答門、干豆門、干答、干豆、關杜、江頭、肩脰、乾竇及關豆。日治時期多稱「江頭」,並用於淡水線車站名。有一說,西班牙人在淡水河航行時將該地命名為「Casidor」。如今統稱「關渡」,台語多叫「干豆」。 提到關渡,人們總會聯想到這兒最知名的廟宇「關渡宮」,它是北台灣著名的媽祖廟。走過熱鬧的關渡市街,相距不遠處的堤外泥灘地,就是各種鳥類、魚類和植物的家--關渡自然濕地。這片泥灘地在西元1986年公告為「關渡自然保留區」,2021年因紅樹林長年擴張與陸化,造成水鳥棲地縮小,也恐引發洪患而公告廢止,但這兒仍是淡水河流域「關渡重要濕地」。 根據史料,清康熙39年(約西元1700)這兒還是大片水域,光緒元年(1875年)才開墾成農地。1955年後因台北盆地抽取地下水致地磐下陷,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地水患頻發,到1968年修築關渡堤防後,堤外農地廢耕,並因淡水河抽砂及海水入侵,堤防外區域漸形成沼澤濕地。 關渡之所以成為賞鳥去處,源於幾名旅台外籍人士帶動。西元1971年,美籍人士Jack Moll、K. T. Blackshaw和William Thomas開始在台灣賞鳥並帶動風氣。關渡宮前方這片濕地,開始引起賞鳥人士興趣。 由於水筆仔在堤外生長形成紅樹林,卻因人為開發遭破壞,1981年台北賞鳥會投書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地生態環境。台北市政府於1983年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台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其後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 位處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東岸關渡堤防內的濕地,於1996年成立關渡自然公園,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也是台北市的濕地環境與候鳥棲地。紅樹林與鳥類一直是關渡濕地最珍貴的生態資源,秋冬兩季為最佳賞鳥季節,鷸鴴科、雁鴨科等為冬候鳥,夏候鳥主要為燕子,其他常見留鳥有紅冠水雞、烏秋、鷺鷥、磯鷸及白腹秧雞等。 關渡堤外大片的紅樹林,由水筆仔(Kandelia candel)構成紅樹林純林。紅樹林植物生長在河海交界、潮汐往返的高鹽濕地。水筆仔是台灣現存四種紅樹林植物中唯一能在北部生長者,為適應惡劣環境,它們演化成奇特的胎生現象,幼株在成株長出後才落入水中,在泥沼中固定才發根生長,為抵抗潮水往返長出許多側支根,加強支撐主幹並輔助根部呼吸。 造訪關渡,除了到市集品嚐美食、賞夕陽、走訪關渡宮,你也可以踩騎單車迎河風欣賞一片綠意的紅樹林,眺賞兩岸河景與橋樑風光,悠閒盤桓午後時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