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2 16:25:37瀏覽10529|回應20|推薦0 | |
藝人小嫻和何守正婚變扯出血統問題,何守正姊姊稱何家是「正黃旗」,她說:「在滿清我弟弟可是貝勒爺!」 然而,同為「滿清貴族」後裔的藝人郎祖筠,則在臉書力挺小嫻,她說:「正黃旗怎麼樣?我滿姓鈕祜祿,遼金時代就有我們這支。不但是皇親國戚,還出過好幾位皇后、親王。還是皇帝派守南京,為皇帝監督江南的王爺。我們吭氣了嗎?現在西元2017年,你還當自己是貴族?」 新聞讀者的留言:真正棒的是後人以你為傲,而不是你以身為某某人之後為傲! 這則新聞讓我想到,幾年前我質問一位資深老信眾說,為何你們面對法師都唯命是從? 不合理的、錯誤的決策,也都說,「對」! 這位信眾說,律師!您對法鼓山不夠熟悉,在團體裏面,法師身分地位跟居士截然不同,師父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第一句就教導我們要:「信佛學法敬僧」! 所以居士不敢造次,只能盡量配合。法師們錯了也是對! 那時我是對這套法鼓文化的確沒去深入了解,老信眾就以淺白的方式解說:「就像當紅的連續劇-還珠格格:女眾法師像是格格、男眾法師相當於貝勒。居士是八旗、綠營。只有跑腿的分。」(注:有錢人靠近師父的是八旗、普羅信眾是綠營吧)。 後來我跟其他信眾茶餘飯後之際,談到這個話題,有人說,其實老信眾說的是有創意的。因為佛陀時代的古印度社會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師(宗教師)。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教育和報導農時季節,主持王室儀典,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後代慢慢墮落,才有沙門修行團體的風行。 根據維基百科: 種姓制度是通過內婚制、繼承的方式傳承。所以婆羅門子孫也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也是如此。也就是說血緣決定了社會地位及財富。 這當然是不合理的!那佛陀怎麼說的? 這位信眾提供的經典是-婆塞特經: 經中說: 有兩位優秀的婆羅門青年好友,他們是語法學家,精通吠陀讀法,在吟誦方面也很優秀,他們見解幾乎都一致,但在種姓問題的看法上,卻有分歧。 一位主張:一個人由於出身-血統、血緣才成為婆羅門; 而另一位主張:由於行為-具有德行和善行,才成為婆羅門。 兩人互相無法說服對方,前往請教當時最具聲譽的佛陀。想聽聽佛陀對婆羅門的看法。 佛陀說:(節錄) 〝我不根據出身或母系出身稱一個人為婆羅門,他可以稱作〝薄婆底〞,可以富裕有錢,而我稱一無所有、毫無執著的人為婆羅門。 〝在這世上,用作名字和族姓的只是名稱,所有各處採用的都是名稱。 〝無知者的錯誤觀點長期流行;無知者告訴我們:婆羅門都是由出身決定的。 〝婆羅門不由出身決定,非婆羅門也不由出身決定;婆羅門由行為決定,非婆羅門也由行為決定。 〝農民由行為決定,手藝人由行為決定,商人由行為決定,僕人由行為決定。 〝盜賊由行為決定,士兵由行為決定,祭司由行為決定,國王由行為決定。 〝智者洞悉因緣,懂得行為的果報,所以能如實地看待這種行為。 〝由於行為,世界才存在;由於行為。人類才存在;眾生受行為束縛,猶如轉動的車輪受車閘束縛。 〝憑苦行,任梵行,憑自制,憑柔順,一個人才成為婆羅門。這才是最好的婆羅門。 〝就像荷葉上的水珠,針尖上的芥末,他不沾染愛欲,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他懂得在這世滅寂自己的痛苦,卸下重負,獲得解脫,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智慧深邃,聰明,明辨正路和邪路,達到至高目的,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毫無執著,通過知識消除疑慮,進入永恆境界,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像月亮一樣清澈,明淨,純潔無瑕,滅寂喜悅之情,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總之,兩千六百年前的佛陀就開明的認為,婆羅門是以行為、善行、種種修行來達成的,不是以血緣來決定的。(注:此處,婆羅門是指佛陀理想中的婆羅門) 兩千六百年後還自以為因為血統,所以是格格、貝勒爺…,難怪會被網民酸。 當然,這種格格、貝勒爺的譬喻,雖是茶餘飯後,但傳出也引起關注。有法師說,他有出家的血統但不是貝勒爺,而且出家了就不計名利權位,怎麼會是貝勒爺呢? 當然,這是正確、正向、積極的見解。否則也寧願當「貝殼」--有事趕快躲起來。而不能被稱為「貝勒爺」啊! 不論如何,就如佛陀說的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不是由血統、血緣決定。 所以,要當「貝勒爺」還是「貝殼」? 要受信眾的尊重,還是受信眾的不尊重? 都端看自己的行為-看自己怎麼做了!
那「格格們」呢?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