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6 00:15:18瀏覽6186|回應13|推薦19 | |
這幾年,民族主義伴隨中國崛起而崛起,國家、媒體(包括網路與出版業)與草根群眾在民族主義浪潮中的角色,向來為眾人所關注。這次李光耀談話風波,又是一個值得分析的「案例」。 李光耀在美的演講,被渲染成「中國威脅論」抬頭,始作俑者是大陸這幾年閱報率頗高、《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新加坡時事評論員已指出,該報報導引述的「新加坡《南洋郵報》」並不存在,相關內容來自一家以摘取別人新聞為主的網站。所謂「制衡中國」,是該網站翻譯法新社報導不夠嚴謹所致。的確,有些中國所謂國際專家的評論,讓人懷疑是否真讀過了李光耀的演講全文。 媚美抑華說顯過於沉重 持平來說,李這篇演講並無新意,只不過是新加坡國家戰略在新形勢下的新演繹。他談的是「世界秩序的重新平衡」,部分媒體說的「制衡」,其實是「平衡」(balance),所指至少有二,一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會讓亞洲恢復到歐洲殖民主義席捲她們之前的領導地位」,二是要維持這個新的平衡,至少就新加坡(和東協)的國家利益來說,美國還得留在東亞。但重點是,美國也「不能再獨自處理新的複雜局面」,東亞的穩定需要新的架構。 這樣的論點是「媚美抑華」嗎?要看你從什麼角度思考,是認定中美關係為零和遊戲,還是認為中美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至少李光耀在演講中是持後面一種看法的。不過,事態的發展已經和李的原意脫勾。李的演講在10月27日,到了11月5日,《環球時報》的網站「環球網」還繼續以「新加坡媒體集體為李光耀辯護,中國網民拒絕接受」為頭題,學者譴責性的文章,迅速被大量轉載。新加坡媒體的「澄清事實」,被詮釋為「集體辯護」,中國網民也有許多理解新加坡處境的聲音,但卻被漠視,而只以「拒絕接受」這樣激烈字眼來突顯部分網民的聲音。 環球時報色彩頗為鮮明 「環球網」設有「第一話題」區塊,提出爭議性話題,設定簡化的正反方答案,交由網民投票,其中「大陸遊客應否抵制高雄市」也曾成為題目。此次,「第一話題」就以「中國網民對國際輿論是否太敏感」為題發動討論。投了幾天票,反方獲得壓倒性勝利,痛罵新加坡的留言持續增加。 撇開鮮明的意識型態,《環球時報》仍相當有可讀性,「市場反應」更相當之好,大概是《人民日報》旗下最市場化的報紙。說它影響力在中國無遠弗屆並不為過,我在中緬邊境的瑞麗口岸都親見讀者在閱讀該報,看的還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新聞。《環球時報》的成功,讓新華社跟進創辦《國際先驅導報》,傳統面向世界的《中國日報》也開辦「環球在線網」,當然《環球時報》的地位仍無法取代。另一方面,大陸能有數家專門報導國際新聞的報紙,在台灣也是難以想像。 應積極引導民眾國際觀 然而,先前還開辦英文版的《環球時報》對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認識,未必全然起正面作用。雖然該報言論取向多出自主事者的市場考量,但《人民日報》的特殊地位,自然讓人容易聯想到國家的角色。 曾有新加坡高官說,他們最大的恐懼是同時接到來自北京和華府的電話,要求選邊站。此刻胡錦濤正出訪星馬,其實中國當局在處理與東協的關係上是很謹慎的,新加坡也還沒接到「來自北京的電話」,只不過如何引導民眾的國際觀,是當局必需正視的課題。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