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6 01:16:14瀏覽111|回應0|推薦0 | |
課程背景分析與學生背景分析 通識教育泛指通才或稱博雅(Liberal)的學習教育(General Education),華梵大學的通識教育結合了創校宗旨「人文與科技融匯」的理念,使得學生對於科技、人文能作綜合性的認識,此門「台灣美術與文化」課程特色,在於建立學生的多元文化觀,啟發獨立思考的能力,喚起土地認同的情感。 1. 陳述性知識 以美術及電影、經典作家入手,如畫筆下的鄉土關懷、寫實文學裡的道德、電影裡交織的悲喜劇,無不彰顯鄉土之美、人性的善面,此課程跨領域的文化視野,呼應電影「海角七號」以後發酵的庶民美學,這些養份足以提供學生多元的思考。發現每個人的原鄉情感,學生在書寫與整理的過程裡,得以將自我成長與大時代氛圍做一關照。 於100-1學期申請的行動研究案已確立了此門課教的範疇,由90年代的台灣美術出發,論及台灣其他文化,討論此兩者在台灣文化發展上的緊密關係。 解嚴後,台灣發展出新的生活型態,依附於生活的傳統產業部分逐漸式微,部分則轉型成為文化產業經營的領域,因應產生新生活美學。 依三大課程主題進行 1.以兩岸關係為主題:90年代返鄉潮至今的美術意識 2.親民、多元類型的現代美術 3.庶民生活與鄉土情感 2程序性知識: 教師講授方面:減少專業詞彙,增加該課程的層次與豐富性。 輔導方面:協助學生依出生地來分組,再來依同學意願找尋並加入小組。 小組運作過程,參與學生的討論。 小組運作過程,每週找組長與教學助理來午餐約會,掌握小組進度。 發現小組運作的問題,進一步協助。 主動約談D級名單危險的學生,提醒注意出席率。 考核方面:減少負面的評語,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 督促各組的進度要得跟上教師要求的進度。 特殊學生方面:與系上導師充份連繫,積極關注學生學習表現。 同儕互動方面:以加分、口頭嘉許方式,鼓勵同學互相幫忙。 3.條件性知識: 台灣美術與文化此門課程的條件性知識是透過師生在台灣成長的經驗,以講述/報告連結起跨越時代的文化認同。課堂裡教師用數位影像/古圖像等史料還原懷舊的場域,誘發學生,回溯自己成長的在地風貌,曾經之於美的感動經驗,體察各地文化工作者於台灣土地深刻的書寫,匯成文化藝術的能量。學生由在地人的觀點,透過田調與報告整理,甚至親友的訪談,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報告。 目前的學生少有知性、生命與文化的連結,這正是此門課所載予的通識精神,藉由此課熟悉了台灣/自己在地情感,有助於學生擁有自我生命回顧的技術。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