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諮商》不後悔──把本來可能來到的哀傷,不留給未來的自己
2013/06/22 23:59:03瀏覽787|回應0|推薦21

在諮商現場,我經常發現來談者往往心中已經預設了問題的產生必然有其原因,而原因可能產生在週遭其他人的身上。

所以,當我們自己實踐哲學諮商方法,首先盡量不要帶著自我的價值來尋求哲學諮商協助(面對其他諮商師亦然)。人本身就不可能完全價值中立,但我們可以盡量做到引領自我探索自我與其他人的價值是否經得起檢證,而非僅是一味地相信自己沒有責任,責任都在他人身上。

問題模式說法亦有兩種類型的洞察,其概念同樣是透過圖像法,幫助我們更容易進入思想脈絡。當我們靜觀沉思自己的問題,不妨按照圖像於心中冥想,在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發展圖像。



網路上流傳一個中國寓言故事:

墨子有個學生叫子禽,有一次他問墨子:「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你看那生活在水邊的蛤蟆、青蛙,還有逐臭不已的蒼蠅,牠們不分白晝黑夜,總是叫個不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可是,牠們即使叫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也沒有誰會去注意牠們到底在叫些什麼,人們對這些聲音早已是充耳不聞了。現在你再來看看這司晨的雄雞,牠只是在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啼叫,然而,雄雞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為之振動,人人聞雞起舞,紛紛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兩相對比,你以為多說話能有什麼好處呢?只有準確把握說話的時機和火候,努力把話說到點子上,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收到預想的效果啊!

子禽聽了墨子的這番教誨,頻頻點頭稱是。

 

人每天都說話,但是為什麼有人說的話可以名垂千古,有些人說的話卻被人當耳邊風?關鍵就在於說出來的話是否具備足夠的洞察力,洞察力反應出來就是一個人經過理性思考、邏輯整理後的個人觀點,裡頭有智慧,而不是只是轉述他人所說的話,把自己變成一臺錄放音機。

當有些人一味的抱怨自己的權力受損,有人卻犧牲部分享樂,以換得理想實現的機會。自我犧牲的人看起來在做傻事,實際上非但不傻,還有著超越常人實踐力的堅強意志。

我有一位朋友在漢諾威音樂院學習,晚上十點多還在學校練琴,我問他:幹嘛不回家?他說所有同學都在琴房練琴,他不敢回家。你必須看那些頂尖的人怎麼付出,然後問你是否可以付出同樣多,甚至比他們更多。

然而,孤獨的代價不小。

近幾年社會出現「剩女」、「敗犬」等對於衝刺事業的單身人士頗有諷刺意味的負面形容詞。

殊不知,在理想的道路上,人不可能沒有犧牲的,但犧牲自己,不同於犧牲他人。

戀愛關係中,不是說一定要兩個人都要做一樣的工作,但至少兩個都是同樣為理想拼命的人,這樣才不會漸行漸遠。

經驗談不一定普遍客觀,所以第三點很重要,對你來說所謂的「理想」是什麼?值得你付出多少?社會上多少人嘴巴一堆理想,但付出只有少少一點,嘴巴不想輸給那些頂尖的,但行動上完全輸了,歸結原因主要還是意志力不夠堅定。

我記得有一次去臺大圖書館自習室,半夜三點多,依舊燈火通明,許多學生還在唸書。

臺大哲學系的傅佩榮老師曾經說過他在耶魯的時候,老師可能要你下一週來上課之前就讀完至少一本書,剛開始英文不好念得很辛苦,但如果沒有拚過去,就沒有今天的傅佩榮。

當然,也許有天後悔的人會是那個過度執著於理想的人,會成為每當想起回憶就忍不住為過去哀傷的人。但人除了當下,還有什麼?

徹底洞察,把本來可能來到的哀傷,不留給未來的自己。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8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