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孽戀的幻想與現實:《鋼琴教師》(La pianiste)
2016/01/08 12:49:15瀏覽1201|回應0|推薦15

【心結】 沒有人愛我

 

四十歲的艾莉卡(Erika)是一位氣質高冷,在大學任教的鋼琴教授。她單身,和控制欲極強的母親長年住在一起。內在對於性和生活的壓抑,使她通過隱密而特殊的方式獲得滿足:在浴室裡用剃刀在白皙的大腿內側劃上幾道口子、偷窺情侶親熱,或是進專放色情影片的電影院看電影。

年僅18歲,才華洋溢,外表俊俏的沃爾特(Walter)對艾莉卡發起攻勢。他天真的像是一位唐吉柯德,以為自己能攻下艾莉卡這座城池。但沃爾特太天真了,隨著艾莉卡對他施以各種精神與肉體的虐待,沃爾特最終選擇了回到自己的世界,任由艾莉卡一個人在絕望中落空。

 

§ 現實生活總有瑕疵

電影改編自Elfriede Jelinek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原著小說。若勉為其難拿《鋼琴教師》La pianiste和《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相比,後者就像常態的A片,宛如性愛機器的肉體和悅耳的叫床聲,再加上滿足螢幕前觀眾的服裝、場景和攝影。一切都是戲,是性幻想的延伸,是娼妓抱持服務業精神的話劇表演。

《鋼琴教師》不是A片,倒像是某種紀錄片。你不能要求伴侶必定要有馬甲線、要有D罩杯,要在床上擁有十八般武藝,然後滿足你所有的想像和需求。反之,你也無法順應他人的要求,當你從鏡子中觀看自己平時,隨處可見瑕疵的肉體,你可能會嘲笑自己。

躺在床上的男男女女,也許你正是其中一員,過著日復一日草草了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這種生活才是現實的常態。關係上的失敗,唯有通過A片方能撫慰對於自己在擇偶上的妥協,對自己無能、軟弱與自卑的挫折感。

現實不完美,這是常態。從完形治療學派的看法,心理健康就在於「一個人的幻想不至於脫離現實。」

 

§ 拒絕被操控:堅定拒絕他人的投射

艾莉卡的職業和她的氣質同樣高貴,接觸的多是知識份子和藝文人士。在他人面前一如既往的表持驕傲的形象,沒有人會打擊她,甚至如沃爾特等年輕學子還會崇拜他。

愛與慾在艾莉卡的內心流動,她在母親的高壓控管下,就像穿越到21世紀的古代人,她找不到一個宣洩的缺口。母親給予她的不只是一個高度封建的價值觀,那個價值觀早已深深埋在艾莉卡心中,抵抗這個價值觀,等於否定自身存在的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如許多個案一般,當受虐的孩子長大,他們並沒有因為自身受虐而對他人多了一份同情。相反地,他們自己也成了虐待他人的人物。就像受虐的媳婦長大了,沒有變得體恤兒子的媳婦,倒是自己也成了惡婆婆。

艾莉卡虐待沃爾特,讓他興奮、勃起,卻不讓他插入,更不准他射精。她通過折磨沃爾特,把自己變成了母親的複製品。但沃爾特不是她,沃爾特年輕、衝動,並且擁有自主選擇的意志力。

當沃爾特選擇離去,艾莉卡只能屈服,表面上她是虐待狂,實際上她不是。她是被虐狂,她在母親多年的控制下成了受虐狂,或者就像佛洛伊德所說,「被虐狂本身也有虐待狂的傾向,正如虐待狂本身也有被虐的傾向。」

但艾莉卡的自尊和理性不允許自己向母親索求更多的虐待,所以她轉而自己扮演虐待與被虐的雙重角色,她虐待自己,直到沃爾特出現,她將虐待狂的自我轉向,投射在沃爾特身上。

可是沃爾特拒絕艾莉卡的投射,在我看來,因為沃爾特對艾莉卡只是欣賞和喜歡,沒有到愛,更不是癡戀的瘋狂。他也不是被虐狂,所以當他的情感與肉體得不到滿足,他能夠毫不遲疑的選擇離開。甚至做到艾莉卡始終無法做到的反抗,強暴了不斷挑逗他的艾莉卡,完成一場雙方都不甚愉快的性愛。

 

§ 莊周夢蝶

如果我們任憑自己在活在虛幻的愛之中,就像我們誤以為能夠控制關係中的一切,我們等於讓自己活在夢境中。寄望現實中不存在的自己,深受不存在的對方所愛,並寄望一場不存在的感情通往一個不存在的結局。

用完形學派的說法,我們讓自己活在「彼地—彼時」(there-then,而非「此地—此時」(here-now

好比一個人在201011號和A分手,他將自己的心思停留在那一天,用那一場戀愛的一切經驗,以及種種想要挽回、改變結局的幻想投注在之後的每一段關係之上,把其他異性全視為A的分身。

最終,我們會被自己的幻想拋棄,找不到回歸現實的大門。因為我們活在自己的夢境裡,阻隔了與現實中其他人發生真正接觸的機會。

唯有當我們還能通過現實的壓迫,從幻想中清醒,我們還有機會重獲真實的自我和愛。

這便是生命的必要試煉,我們不斷提昇自我以激發生命的幸福之所在,但幸福卻需要經過不幸的痛苦加以打磨。

想活出真我,唯有面對現實帶來的疼痛,因為正是疼痛提醒我們活著的滋味。

 

§ 尾聲:兩個世界

    有些人像沃爾特,他讓自己的主要人格活在光明中,所以能夠輕易從身邊找到同類,滿足關係的健全發展。

    有些人像艾莉卡壓抑自己,以隔離自身內在欲望的形象示人,所以她的身邊沒有同伴,只有一位實際上並不理解,僅僅是因為某種「癮」而不得不互相依賴的同伴。

 

這份差異最終導向了結局,艾莉卡見到沃爾特和同年齡的夥伴們露出屬於她們的笑容,艾莉卡明白自己和沃爾特的關係,在她一手造成的衝突中悄然劃下句點。

艾莉卡已然病入膏肓,於是她拿匕首刺傷自己,離開沃爾特,離開給她帶來一生驕傲的音樂廳。

刀子插入肉體的疼痛僅能讓她明瞭,過去四十年的迷夢,以及更長久的失落,都將隨著沃爾特的離開,繼續夢下去,繼續迎接另一個毫無變化與波折的日子。

 

 

【解語】如果連你都不愛真實的自己,別人又要如何愛真實的你?

 

 


§ 強烈壓抑情感也是一種自虐行為

 雖然現實生活中,類似電影情節的事件發生並不在多數(或許只是都在檯面下),然而,我們還是可以耳聞身邊人的一些故事,甚至我過往的個案,也有些類似電影女主角的身心狀況,沈浸在虐待他人和被他人虐待的關係洪流中。

 然而,姑且不論這麼極端的狀況,我們依舊可以從這個故事中明白:長期壓抑自己對於愛戀跟情慾感受、追求甚至期待,內心的陰暗面都會慢慢的增長與加劇:虐待他人、虐待自己,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衍生。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或許你身邊就有部分人的愛情是處於這種情況:『一方長期受到暴力或精神虐待,但卻仍甘之如飴的在一起,甚至宣告大家,就是因為他 / 她很愛我,才會愛之深責之切。』、或是『另一半積欠了一堆債務,搞的某一方得去賣身來還債,以便這段感情可以持續下去』,亦或者『透過金錢加以奴役一個人』等。

 尤其是『不斷壓抑自己的情感,因為太害怕說出真實的話、表達出真實的自己後,對方會離開』,又以這個情況最常發生,也最普遍。換個角度想,這其實正是對自己施以殘忍的一種自虐形式。

 對於某些人而言,關係中出現的爭執與痛苦,反而有一種安心感、存在感,甚至是一股被需要的感覺。

 當一個人不曉得如何對外自然的表達情感,往往會選擇向內壓抑,而不斷的壓抑也就容易對自己施以自虐的情況。自虐的情況包含:勉強自己接受一些令自己不舒服的情況、無法勇敢地拒絕說不、或是無力改變現狀,只好不斷為對方找各種理由和藉口來合理化對方的行為,甚至有些時候會以威脅分手、威脅離婚的方式宣洩。

 

§ 『戀愛』讓我們內心的光明與醜陋無所遁形

 過往心靈的創傷(不論是有意識還是沒意識),若沒有處理好,在任何一個關係裏頭,我們都會變得相當不安,或是某些想法過於偏激。

 我們會不知覺害怕失去對方、或是太害怕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甚至如果發現自己已不再被需要了,那自己該何去何從?為此也容易對一段關係有著很高的期待甚至不斷鞭策,希望藉由外在看起來美好的樣貌(符合自己、與大眾期待的樣子),進而掩藏自我價值的低落以及無法自我肯定的內在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太害怕失去、因為無法自我肯定、認同與接納,所以在愛裡、關係裡到處都是恐懼、到處都是情緒地雷,甚至發現自己身處一段孽緣時,卻依然將就、繼續妥協在不對等、不健康的關係上,寧願死在幻想也不願清醒於現實。

 同樣的,當我們不夠接納與認同自己,我們也很難在關係中做到『有效的溝通』,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愛的健康、愛的真實。

 

 

§ 療癒的入口,就在坦然面對之後

 

愛,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必須願意在愛裡坦然面對彼此,不再糾結於幻象而是清醒於現實,才有可能找到療癒的入口,進而一步一步學習到什麼是愛、觀察到對方需要的愛又是什麼。

正視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有辦法在愛裡看清楚,使得關係有所成長。

痛就會醒了,醒了就要改變

 

【解語】痛,是為了幫助你清醒;再痛,是為了激勵你改變。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425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