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面對空虛:一、重溫張手擁抱的幸福
2015/01/06 09:27:24瀏覽5341|回應0|推薦9


§ 相片攝於上海傳統市場一隅。

 

空虛不是問題,不願面對空虛才是問題

「感到空虛」,是普遍發生在人們生命旅程中的不速之客,一種不被人待見的惡感。面對空虛,使空虛感以正向的方式得到滿足是建構健全人格無法繞過的考驗。

談到空虛,首先不能不從個人的「自我意識」說起。世俗人們常用「任性」來形容自我意識、本位主義太強的人。故不只是單親家庭,當一個人在人格養成中,形成一個大多時候只意識到自我感受的個體,當面對習以為常的世界觀需要重組,便很可能爆發憂鬱、恐懼、身心失調等情況。

曾有一個個案,一位高中生,她原本是家中的獨生女。母親意外懷孕,生下一個弟弟。這位少女深感父母的愛被剝奪,竟萌生想要掐死弟弟的念頭,並出現多年不曾有過的尿床行為。

 

 

空虛感,是一種絕對的虛無感?

空虛感和自我意識不可二分,沒有自我意識,我們無法形成一個獨特的、自立的人格。與此同時,自我感使得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做出詮釋,也就是「地球是圍繞著我在旋轉」

健康的人格,使一個人除了感覺地球繞著自己旋轉,也了解到偶爾地球不會繞著自己旋轉,並學習到生命的意義包括自身的完滿,以及與他人和世界的和諧。

空虛是一種感覺自己失去重力,像是漂浮,又像在墜落的狀態[1],而正是因為處於這種狀態,更突顯人對於被一個重力拉扯,渴望腳踏實地的本能。所以空虛感其實並非全然消極,積極來說,空虛感「提醒我們活著」,並通過天生的好奇心探問「為何而活」的求生本能。

 

 

空虛使人認識「我不是一個人活著」

「受傷了,很痛!」[2],人在這個當口都需要關愛。但有時好似自己的痛苦沒人理會,這時該怎麼辦?

當我們從逐步找出空虛感的原因,面對空虛感造成自我內在劇烈情緒變化,乃至顯現為傷害他人的外在行為(無論言行)——經常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

我們發現:空虛感,是一種對內心匱乏、失落與被剝奪的一種傷後反應。

傷後無人理會的次數多了,慢慢會加強一個人內在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尤其對於自己在乎的人,會產生「自己是不是不重要」,即存在感的動搖。

空虛感與自我意識中,「自我感」特別強烈或薄弱有很大的關係。當遭遇空虛感或其他心理傷害時,有些人容易「沉溺於舔舐傷口」,有些人則是刻意「忽略自己受傷的事實」

 

在互助團體中,通過諮商師的引導,空虛寂寞的人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痛苦經驗。部份人不斷的在訴說自我,而拒絕聆聽其他人的分享。部份人則是過份傾聽他者,而拒絕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實際上,兩者都是一種過度注重自我內在感受與存在價值,漠視自我意識中的另一種需求,與他人真心互動:互信與互助的表現。

電影《臥虎藏龍》中,俠士李慕白對玉嬌龍說:「張開手,擁有的是世界。」空虛感就像緊握的手,掌中除了空氣,僅存自身。說得很容易,但體會過空虛感的人就知道,當空虛感襲來,張開手擁抱世界是那麼難。

 

 

「愛」與「被愛」無法分割

當自我意識忽視與他人的關係,忽視每個人能夠順利成長,過程中來自許多他人的幫助。忽視成長,就是「從單方的要求與接受幫助,讓自身成為一個有積極意識和能力,走向互助並實現互助的人」

幸好,忽視不是一種永遠的遺忘。

 



[1] 空虛不是絕對的,一無所有的虛無,儘管空虛感有時候像是沒來由的,但通過內在經驗的追溯,其實都有一個實際的原因。唯獨對於「原因」至「結果」之間的機轉——導致空虛產生的歷程——很難做出清晰細膩的量化分析。

[2] 以天文學譬喻,肉眼不可能「看見」黑洞,因為沒有光。空虛做為一種負面的內在感受,有如內心的黑洞,故我們往往用「傷口」將其形象化,使得空虛成為一個我們能討論的對象。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00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