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 考試
2014/12/04 00:10:58瀏覽1560|回應0|推薦26

◎MyPlus加分誌專欄

台灣最近適逢大學期中考,圖書館和學校附近的咖啡館人滿為患。就連校園,好似都多了不少陌生的面孔。

這一輩人,在校園裡頭的時間比上一輩人平均要長,讀到大學畢業逐漸成為基本要求。求學離不開各種考試,考試背後的意義,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有些人認為考試不必要,學習是自己的事,考試講求方法,不能真正考出一個人的邏輯思維等能力;有些人認為考試公平,儘管考試存在選才的片面性,但至少有一個公平的判準,而且在評鑑方面比其他方式有效率。

考試本身存在利弊,但長久沒有被淘汰,多數人都是從考試的作用和效益來看。但曾哲學的角度,考試在現代社會根深蒂固的存在很可能與人性有關。

當代大儒康有為(1858-1927)談到人性與社會發展,對人性中的「欲」有一番描述:

 

夫天生人必有情慾,聖人只有順之,而不絕之。然縱慾太過,則爭奪無厭,故立禮以持之,許其近盡,而禁其逾越。

 

人性中有欲,欲引發的就是爭奪。孩提時代,理性尚未發展完全,想要什麼,就會直接的透過哭等方式表現出來。康有為等儒者認為,要節制欲,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禮教約束。我們受的所謂道德教育,相當成分就是幫助我們有效的疏導自己的欲望。這樣做的好處是群體性的,能夠避免個體間的衝突,乃至於群體間的衝突,維繫社會和平。因此,一個合宜的考試制度,便有助於維繫一個社會的和諧。

但人除了欲,能力各有高低,性向各有所好。考試背後維繫社會和諧的精神不變,變得是如何因應社會發展,個人意識抬頭的現代社會,如何維持這個正向發展的方向。

其實人生無處不存在著各種考試,好比交友,外在到內在都存在著高下之分。每個人各自抱著自己的評分單,尋覓著一個符合自己標準,甚至最好超標的伴侶。員工找頭家,老闆找事業夥伴等等,考試與被考試,形成人際網絡的一套溝通模式。有些人掌握了這套模式,還能形成一門學問。

既然有考試,就有勝負,如何能「爭奪無厭」說明著一個人應考之後的態度。考試是殘酷的,所有分數背後都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結果,無論分數高低,總有一個錄取或不錄取的清楚界限。

這兩天舉行的黑豹旗全國青棒賽,台北市私立薇閣高中首場比賽以0比40的懸殊比數慘遭東石高中提前結束比賽。對此結果,校長李光倫表示:「要能贏,也要學習怎麼輸。

有些人從考試中學到運動家精神,有些人在考試中得到的僅有憤懣的負面情緒。好比分手也是一場考試,有些人學會彼此祝福,學會面對傷痛;有些人卻在一場人生的考試中選擇自我放棄,學會當阿Q。甚至有的人採取「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的毀滅行動,活活把自己的人生給死當。

人生是一場無止盡的考試,有著大大小小的期中考(e.g. 生病、老化、成家),以及不時突擊的隨堂小考(e.g. 走在路上被車撞),但人生不存在真正意義的期末考,也就是大多數時刻,我們都還有藉由後面的考試,慢慢拉昇自己人生的整體平均分數。即使在人生階段的某些時刻我們考了不及格,知錯能改,還是能重振旗鼓。

我在人生的考試中學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一件事,「珍惜當下的每一刻」。考試考不好,常常是因為不夠珍惜時光,總覺得有大把時間可以蹉跎。

就像有些年輕人,他們不把成家當一回事,談著沒有未來的戀愛。當我們還很年輕,可能還是學生,我們能夠簡單享受戀愛的滋味。可是如果出了社會,年紀漸長,還是沒有認真思考擁有一個家的意義,以及所需要的代價。等真碰上值得相守一生的伴侶,若當下沒有足夠的能力留住那個人,也只能怪自己沒有把時間花在對的地方。就像考前才想臨時抱佛腳,最後考出來的結果大多差強人意,但失敗的痛,只能歸因給自己的無能。

回到之前的論述,儘管人生中有無數考試,以及無數彌補的機會,可是對於學不會珍惜,學不會真正努力的人來說,象徵的只有無數的失敗,以及無數的後悔。而且,無論之後怎麼補回失去的分數,有一樣東西永遠補不回來,就是一個人的青春。

人生的閱歷,是一場與時間的戰爭。珍惜每一刻,意味著盡早準備,以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也許我們會輸,但不會輸到一無所有。只是我們每個人都得找出自己應對考試的方法,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上天會給予我們每個人什麼考驗。有些我們輸得起,有些我們輸不起。

這個世界是現實的,資源是有限的,幸福是爭取來的,而不是等來的。最終,學習怎麼輸,為的還是學習怎麼贏。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947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