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箴」言與「真」言
2014/06/15 13:53:10瀏覽1038|回應0|推薦23

當我在研究與從事諮商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包括諮商師與來談者,部份都會大量引用各種「箴言」,有些哲學家的名字經常出現,如柏拉圖說、尼采說、卡夫卡說、沙特說……,還有些藝文人士的名字也經常出現,如海明威說、紀德說、三毛說、張小嫻說……。

 

然而,有時候並不是那些箴言給予解藥,而是人在箴言中尋找一個能夠符合自身狀態的話語。他要的不是解藥,而是一種狀態呼應,好告訴自己,「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是這麼想的」。一旦能這麼想,孤獨感就得到舒緩,並且得到一種支持的力量。畢竟在某些時候,我們得不到外部的支持,我們可能不好意思跟人分享,或者不知道該向誰求教,因為當我們去提出一些問題,那可能顯得我們很愚蠢,或是我們有可能因為提問的對象不對,反而對自身造成傷害。

引用箴言 ,有其風險。諮商師解讀來談者的箴言,則有其必要釐清他是藉著箴言在訴說己身的狀態,還是在表達一種對未來的嚮往。是對自身放不下的那些問題所進行的檢討,還是對於某些他厭惡的、討厭的對象進行批判。

 

當諮商師自身引用那些「箴言 」,對某些人不需要多做解釋,因為有些人習慣自己去想,他們有比較高的悟性,以及比較不敏感的神經,或者比較能夠沈澱自我。但對那些十分敏感,很容易胡思亂想,沒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思考的人,諮商師最好要把提出箴言的用意,以及箴言的內涵說清楚,以免造成誤解,或者反使來談者更焦慮。

 

所以當我們自身在閱讀一些話語,我們可能瞬間有種感同身受的驚奇感。但我們得靜下來思考,當我一直引用某些箴言,是否有可能讓我自身繼續沉溺於一種灰暗的狀態,或者那些箴言本身雖然內容深刻,但我其實並不了解,我只是用我的解讀去看它們、使用它們,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它們。 

 

透過一些箴言,我們能了解自身;但透過一些箴言,會讓我們忘記怎麼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我們很可能變成某位思想家或作家的應聲蟲,忘了自己的聲音,其實很美好,很值得被聆聽,被紀錄下來。所有的箴言都是對我們的呼喊,但決定怎麼使用它們的,是我們自身。如果我們透過箴言沒有更了解我們自身,而是更迷惘,那或許我們得拋開那些箴言,用更多時間與空間思考,而不是老在孤獨中,把時間花在尋找一句句用來告訴自己,「看!有人跟我一樣。」用以自我安慰,卻沒有任何對自我更深的了解與作為。

 

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真」言 ,用自己的話去說,並擁有改變自我與他人的力量。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419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