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1 18:51:56瀏覽323|回應0|推薦3 | |
發仔比我小一些是我們鄉村的一個蒙古型癡兒,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他了,但三個多月前的春節他卻回來過年。 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他多舛的命運,幸好他的渾渾噩噩使他避開很多悲傷的場面。他小時候也曾上過一個月的小學,後來老師們真的受不了,有一天上午由校長與導師陪著他回家,老師說他生活不能自理,常屎尿拉在褲裡,而最嚴重的是上課時他會四處遊蕩,還曾經爬上水塔;老師的條件要上學是可以的,但父母要有一人在場協助。他父母算一算把他關在家裡比較合效益,從此以後他就沒再上過學。 癡兒的生理與常人無異也會長大,長得越大就走得越遠,因此鄉村的每一角落都會到,故不論喜事、喪事只要有吃大鍋飯的場合他總會到,尤其選舉期間侯選人服務處只要給他一個便當,他每天會像上班一樣準時報到。 癡兒漸漸長大又慢慢老化,他父親先離他而去,臨終前一再交代母親要好好照顧他。如此平順地又過了幾年,他母親終於患重病了,她自知無法再有轉機,她把他的兩個兄長叫來,她說:「誰要收留他,他的兩分農地就給誰。」哥哥嫂嫂們很會算都沒有答應。 傷心的母親只好找了仲介把農地賣了,自己拿了50萬做棺材本,另250萬就給龍發堂做為永久收留他的捐款。契約簽定後的一個月他就被送走了,臨行前拖著病的母親替他換了一身新衣服,再把他摟進懷裡,哭著說:「兒呀!我已無能為力只好請別人來照顧你,你和你爸不要怨我呀!」他癡笑著說:「媽,妳為什麼流淚呀?我只不過出去玩幾天就回來。」聞者莫不心酸。 起初他母親還會隔一、二個月就到龍發堂看他,他看見母親都會說:「媽媽,我們回家,我不住這裡」,但她除了淚盈眼眶外能說什麼?第四次去的時候她的精神很不濟說話已很小聲,仍然勉強地說:「兒呀,媽媽不會再來看你了,自己要保重呀!」。他聽不懂意思但本能地發覺母親不對勁,就一直握著她的手不願分離,口中一再喊:「媽媽,媽媽」。從那次以後她就沒有再去過,因為回來後幾天她就過世了。至於家人因已無利益瓜葛,親情關係也就淡掉了,似乎已忘了他。 我在波士頓時有一次做禮拜margaret(瑪格麗特)教友沒來,我大姊打聽之下得知她生病了,做完禮拜我們趕到她住的養老院看她,她先是高興後又傷心地哭了,我們安慰她後又問她有沒有被養老院虐待。養老者都是老人,尤其在晚上睡不著時常按緊急電鈴,或有一些疼痛時會哭喊鬧脾氣,這時養老院的醫護人員常會用粗暴手段對待;有時甚至把常按電鈴者的手腳捆綁住,而把哭喊者的嘴塞住,有時不綁手綁腳卻會扭大腿肉;又怕親友來訪時告密,故威脅膽敢這樣做的話就用棍子打,或不給藥吃。因教友們常去關懷margaret,因此她受到比較體貼的待遇。 後來我聽一位教友說margaret姓汪,在國民政府撤退台灣時也曾來過台灣當過護士,之後就到美國。還早一點的時侯她還四處打聽年青時的男朋友,並常謂只要許可她就會把他接過來。後來50、60、70她逐漸老了,美夢也遠了,現在在養老院能安享晚年或許就是美夢。 禮運大同篇裡所說的大同世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癡兒留龍發堂與margaret待養老院,雖然也是某種形式的「老有所終」,但離大同世界的「老有所終」有多麼遙遠呀!但要做到「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境界,才真的是太平盛世吧!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