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3 15:00:57瀏覽2150|回應1|推薦4 | |
拜讀 雖然在ECFA的討論中,政府農政部門基本立場為「在兩岸簽署ECFA後,仍將繼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不會進一步擴大開放項目,洽簽ECFA對我國農業影響不大。」大陸方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信誓旦旦保證以兄弟的態度,表示讓利於台灣廣大農民,短期而言這對台灣農業影響應不大,但長期來說如果台灣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惡化,包含農耕面積繼續減少、缺水及天災、專業農民持續式微,政府補貼因財政惡化而無以為繼,就算不加入ECFA,或大陸持續讓利,台灣農業終將無法走出自己的路。但政府似乎在宣傳ECFA時,未將此種訊息透露給農民,導致農民對於ECFA異常排斥,甚至不惜抗爭。 發展才是硬道理,政府如還是守在保護與補貼農民的框臼,農民也以補貼與保護為農業經營的前提,面對全球化浪潮,台灣農業恐怕就如溫室裡的玫瑰受不起一絲打擊而逐漸凋謝。兩岸農業結構雷同、互補性大,如能透過互信互惠的機制,比較各自優勢並積極整合,利用大陸為生產基地,以台灣優良的品種、高超的生產技術及管理,搭配品牌的市場行銷,並由政府輔導或積極介入保護農業智慧財產權,以高效率的國際物流,面向全世界市場,如此才是台灣農業發展、農民福祉得以確保的契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