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茶煙氤氳說花道
2014/06/11 10:47:01瀏覽6|回應0|推薦0

茶煙氤氳說花道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6-11
  花入茶事,起源於宋。宋人生活以“焚香、掛畫、點茶、插花”為四般閒事,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把茶道與插花聯繫在一起。既是閒事,史書中當然不會寫一筆,即使在文人筆記中也難見有詳細描述。所以茶道如何與插花聯繫,今人追古,多憑想像。不過,宋朝人還是留下一點痕跡來的。

  在宋人所畫的《荷亭嬰戲圖》中,畫左側的桌上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香爐、花瓶、畫軸與書。因為不是飲茶的場景,所以沒有茶具。從這幅畫可以猜測,宋人的“四般閒事”經常是組合起來出現在生活當中的。清楚地把茶道與插花畫在一起的,是宋徽宗的《文會圖》。畫的主體部分,大家歷來只注意到大茶案上的茶具、果品之類,但中間還有六盆花,插在類似於茶盞托子的盤中。從畫面上看,這六盆插花,都是用完全對稱的手法做出來的。這與隋唐時的佛前供花差不多。但是意義不一樣,插花從隋唐時的宗教氛圍走進了世俗生活中。《夢粱錄》中記載南宋臨安的茶肆“掛名人畫,插四時花”,此時的插花與茶道聯繫得已經較多了。

  明清是中國古代插花藝術的成熟時期,出現了專門研究插花的著作,如袁宏道的《瓶史》、張謙德的《瓶花譜》等。之外,高濂的《遵生八箋·瓶花三說》、李漁的《閒情偶寄·爐瓶》中對插花也有論述。這一時期的插花已經完全不是《文會圖》中的對稱風格,更多的是文人的隨意、隱逸趣味。袁宏道在《瓶史》中說:“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佈置方妙。”袁宏道還說“主人好事能詩,門僧解烹茶”與插花相宜。開始把花道與茶道聯繫在一起。但是關於茶道中的插花具體做法仍然只能去畫中體會。明朝陳洪綬的《停琴啜茗圖》中的那一瓶白蓮的結構是三花兩葉、高低錯落,與他其他的荷花圖很相似。可見插花與繪畫是相通的。

  唐朝李商隱把“對花飲茶”當成是一件煞風景的事。不過仔細琢磨一下,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所以煞風景不是茶道插花不流行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明清的插花文人氣很重,講究悟性,雖然這種文人花藝清雅可喜,卻不是人人可學得會的。再加上明清時期,真正雅緻的茶道只在少數人中間流傳,主流的茶文化是喝茶聊天的茶館文化,更沒有茶道插花的生存空間了。

  而日本的花道起源於中國隋朝的佛前供花,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中國插花理念的影響。最早日本流行的是立花,與《文會圖》中的花差不多,當宋元文人畫及一些中國文人來到日本以後,日本的插花又受他們的影響,稱為文人花。日本在學習中國花道時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們把原本靠悟性靠意會的插花,總結出佈局、結構、色彩等規律,使插花變成可學的技術。日本古代茶人往往也是花道高手,他們把花道引入茶室,成為別具一格的茶道插花。提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規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曾向能阿彌學習花道,又跟著名的一休和尚學過禪。後來他在創立草庵茶的時候,這些元素都被融為了一體。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