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婷,夜央》 by 靉
等聽蟬聲喚醒莫內睡蓮
踩著紅冠水雞的她的裙襬襬搖動夏天
星星跳水聲音細悄卻嚇倒一池翡翠蛙唱
月牙兒彈琴的荷塘中她是出水芙蓉夜中央
想那長生殿的風醒著哭睡著也哭啊
馬隗坡斷腸故事的聯想一任笛簫吹背涼
想學織娘ㄉㄧㄤㄉㄧㄤ張無線寬頻情網
請仲夏夜跟你跟我們愛的小屋歡歡一起來訪
別教人搶走水蓮娉婷時我的愛淌你夢湯
蹀步水塘畔的我的婀娜就像首小詩如花開放
唇吻星星風流倜儻又愛上晚山環珮的夕陽
那麼請跟我來摘朵蓮之縱浪水之嫵媚聯網
(2010-12-20 謝謝靉姐姐的贈詩)
旅館少人走動的角落,有一方小水塘。晨間微風徐徐,時而拂弄慵懶半開的蓮花、時而吹皺如鏡的水面。水面下有數隻錦鯉緩緩悠游…。遠離喧囂坐在池邊,深深吸一口早晨的清新,賞玩著眼前的別緻,大概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這樣的滿足:靜。
一般的印象中,「靜」是「動」的反面,「動」與「靜」在日常用語中似乎可以描繪世上所有事物的樣態;所謂「動靜皆宜」指的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合適。
然而,「動」與「靜」並非可以完全二分。「靜」絕對不是「不動」:完全的不動是死寂、不是「靜」。「靜」這個字所描繪的,與其說是不動的狀態,毋寧說是一種動平衡。「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指的是在伺機而動與實際動作間的轉換得宜;「靜」,必定包含了意向性。
儘管「靜」在當代的用語中似乎與聽覺方面的感知分不開,在古代字書的解釋裡,「靜」其實是個以視覺為中心的概念,而且與顏色辨析關係密切。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靜,宷(審)也。」段玉裁在解釋時說:「采(彩)色詳宷(審)得其宐(宜)謂之靜。《考工記》言畫繢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則雖絢爛之極。而無淟涊不鮮。是曰靜。人心宷(審)度得宐(宜)。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則雖緐(繁)勞之極而無紛亂。亦曰靜。」換句話說,「靜」的早期意義是色彩的適當,與視覺上的審美經驗息息相關。
捕光補譯:詳細審視各種色彩、在施色技巧上發揮得當,這就是「靜」。這也就是《考工記》裡所提到關於繪畫與絲帛上色的工藝(註:《考工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手工業技術的諸侯國(齊國)規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畫」與「繢」同屬於「設色之工」,也就是上色的技術):讓五種主色的大致分布與筆法疏密有紋理可循,雖然整體呈現極度光燦奪目,卻不至於混濁不清;這就是「靜」。(衍生來說:)在心裡審視、拿捏自身的言語行為,務必使得自己發言做事都能夠恰當合宜,儘管從細節上看來難免極度複雜而瑣碎,卻不失總體的綱領秩序,這也是「靜」。
這麼看來,攝影,徹頭徹尾是一種「靜」的藝術…
無庸置疑,攝影從拍攝到成像都是以視覺為中心。儘管拍照的當時不能隨自己任意施色,但透過光圈、快門、甚至是濾光鏡的調整,仍然可以讓色彩有不同的變化與飽和度。雖然所呈現的僅僅是時間長河中的小截段,卻能讓畫面中的各個元素合唱出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是「靜」的基本義。
拍出一張好照片,拍攝者要考慮主題、構圖、自身的視角、四周的光線,還得依照各樣環境因素與可能的變數調整、採取合宜的策略與行動;在按下快門的時候,也該把要透過照片說的「話」表達出來。這是「靜」的衍生義。
啊?!當個好「狗仔」好像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