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8/04 08:15:25瀏覽8310|回應0|推薦1 | |
其實我覺得影壇近來吹起的一股懷舊風潮早就有跡可循,從我之前寫過心得的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窒愛(Brothers) 、夏日大作戰(Summer Wars)……還有日前已上映的最後一封信(Dear John) 、記得我(Remember Me)直至近期的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雖然這些電影都是以正妹型男青春偶像亦或影壇重量級演員做為吸睛號召,但影片中那一整個簡直就是要躍螢幕而出的純愛、復古與懷舊氣息卻是無論如何也掩藏不住。 所謂的復古究竟該如何定義?是演員的對話又回到之乎者也或是莎翁劇本古英文用語時代?還是整體食衣住行考究到不行的中國文人皆長袍馬褂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仕女們設計繁瑣的服飾?我認為這些都不是編導想要在影片中表達的重點,但與其用表達這兩個字不如說編劇與導演都想在一部約莫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鐘的影片裡重現某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人民思想與觀念,進而再透過這些事物連貫與融合後呈現出的一種整體氛圍,這裡先岔題舉兩個例子︰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的劇情是描述一批罪犯搶銀行,但這跟當時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社會背景是否也有關係?隔離島(Shutter Island)裡李奧總是心神不穩的狀況和他曾參與二次大戰是不是也有若干程度的影響?而隔離島(Shutter Island)的時間背景1954年不消說仍舊是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韓戰1950-1953與越戰1959-1975)。 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這部電影並不走上述沉重嚴肅的路線,在現今什麼都喜歡玩XX限定的風潮下這是一部十分標準的暑假限定之影片,所有的故事都在這一個夏天發生,也全部都在這一個夏天結束,這種安排實在很有亞里斯多德三一律翻版的感覺,以父母離異為背景的一個家庭為主,母親帶著兩個兒女至父親家中過暑假順便試圖拉近並修補疏離多時的親子關係,於是就在這麼一個暑假中女主角經歷了一連串愛情、親情及友情各種事件,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的劇情熟悉到你我都似曾相識,乍看是一部青少年成長電影,但因為在親情愛情友情這三方面編劇比重都分配得當而且都紮實非常,使得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沒有淪於一般青春電影總是套用公式陷入窠臼的窘境 ,我認為這部電影做得最好的地方在於編導極其認真的探討所有的人際關係,極富音樂天份卻正值叛逆期的女兒與父親之間極需破冰的誤解,看似花心其實卻異常真心的富家少爺對女主角的感情,從生疏到嫉妒最後熟稔的同性好友,在這些關係與事件一一進行並解決的同時還暗藏了父親人生當中最大的一個陰影,最後又用父親罹患重症當最後的高潮並藉此烘托出女主角高超的琴藝做結,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的劇本整體起承轉合其實相當平舖直敘遵循傳統,走的也是保守溫柔的基調,當我看到這部電影原來是由《瓶中信》、《手札情緣》原著尼可拉斯.史派克另一作品改編且他本身也參與這部電影編劇才恍然大悟,所以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內容會這麼溫柔敦厚又認真到有點過了頭(因為他是原作者)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一首歌(THE LAST SONG)裡有幾個讓我感覺認真到很可愛的劇情編排,像女主角努力守護海龜在沙灘上產的卵,這裡當然也可以比喻為女主角因父母離異所以不想讓海龜產的卵(象徵家庭和諧)遭到破壞之情感投射,但我寧願看電影不要變得如此學院理論,因為這一個橋段總是讓我很單純的就想到小時觀察雛鳥生態與記錄蠶一生各階段變化的童心樂趣,還有那平常總是特愛吐槽漏你氣的小弟在你將錢給了危急中的朋友導致自己無法購買華服參加婚宴的同時竟然義無反顧的拿出積存已久的儲蓄助你一臂之力,說實在這些事情都很簡單又很老梗,但是當我看到電影中女主角的弟弟打開鐵盒一張張訴說這張鈔票是何時又是因何事存入時仍是感動得眼眶泛紅,還有因門當戶對階級差別幾乎要棒打鴛鴦兩離散時男主角堅定的表現不禁讓我有一種︰談戀愛就是要這麼勇敢才對的感覺! 涓滴會聚成泉流,你覺得有些人讓自己覺得這麼溫暖是因為他們早在之前就給過你無數小小的感動,在這一波復古風的潮流下電影除重現昨日美好的人文價值與觀念,也讓我們反省並對照早就失去許久的——即使是那一點點,非常細微的,似乎看不見卻又一直存在的事物。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