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2 18:26:53瀏覽3935|回應0|推薦3 | |
小市民的無奈,經常反應在對既有體制與價值的恐懼。現實確實是每一個人都必需要照顧到的面相,甚至於是無可迴避的。但是,臺灣在過去這些年來所累積的財富,雖然還沒到達使我們「免於恐懼與憂慮」的程度,卻也已經足以明顯地緩和我們的憂慮了。 其實回顧我們自己的童年,在那種物資不充裕,甚至於貧乏的年代裡,除了因為繳不出學費,沒錢買學校規定的制服外,我們稚嫩的心靈裡,真的曾經感受到多大的不足嗎?我們在那樣的童年歲月裡,都還充滿田野裡的歡笑與眷戀不捨的回憶。反之,現在我們的經濟條件都明顯地比小時候好,我們會更快樂嗎?恐怕不見得!女兒小時候叫我去看院子裡紫色的小野花,興奮地說:「這是今年的第一朵誒!」兒子小時候和一隻小狗玩得捨不得回家。這種情景,我們小時候不也有過?如果我們今天不如童年快樂,為什麼?會不會說我們都已失去童年那種「簡單的快樂」的能力?今天我們擁有的好像很多,但是「擁有」並不等於「享有」。我在一個豪華的客廳裡聽過一套三百萬的音響,可惜放的卻是普普通通的流行音樂。在一個熱愛音樂的朋友家裡,聽到簡單音響裡卡薩爾斯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樸實而動人,遠非三百萬音響裡的流行音樂可比。與其到大飯店吃飯,有些人寧可留在家裡。餐廳的排場和音樂,其實經常是喧鬧乏味,卻故做高雅。在家裡,我們可以一家人圍著小小的餐桌,隨意聽著巴克豪斯演奏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或者卡拉斯唱的歌劇詠嘆調精選,愜意地聽小孩子學校裡發生的趣事,適時給他們一點意見,再偶而靜下來聽歐依斯特拉夫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順便提醒他們注意歐依斯特拉夫的特色。這種愜意,不是任何餐廳所能提供的。但是這樣一套音響也不過十來萬,而一張CD更只要五百塊。中秋節的晚上,全家人找個安靜的地方,泡一壺好茶,準備著幾盒臺灣傳統喜餅與小吃,全家人邊看塞尚和達文西的複製畫,邊吃零嘴邊看畫,也一邊討論、聊天。這不也是比上餐廳更愜意而溫馨的享受? 有時候我會想:像我們這時代這樣的享受,在十八世紀只有王族才有份,在十九世紀初也只有世襲的貴族能觸及。但是,拜科技發展之賜,原本只有王公貴族才請得起的頂尖演奏者,卻可以變成一張五百元的CD;原本只有公侯才看得到的不世名畫,竟然可以化為一張 我以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告訴我:「我有一個心願,就是趁年輕時全力衝刺,在企業界打下一片天地,退休後就可以重拾我從小以來一直記在心裡的願望:學畫畫,學拉小提琴,讀哲學。」我心裡只有一個回聲:「一輩子都可以麻木地活著了,怎麼還會在乎退休後怎麼活下去?」 托爾斯態的短篇小說裡有個故事,題名「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一個俄羅斯的窮苦佃農省吃儉用,勤奮耕作,終於在老年的時候用積蓄買下了一大片土地,變成一個富農。這時候,他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部落,他們的田黑黝而肥沃,任何人只要給他們一小袋黃金,就可以買一塊一天步程可以繞完一圈的土地。他算一算,這可比他現有的土地大十數倍,土地還更肥沃呢!所以他就帶著一個僕人到那個部落去。酋長很樂於和他交易,不過提醒他:如果沒辦法在日落前回到出發點,這袋黃金就歸那部落,但是他一分地也得不到。於是,他當天先挑定一塊最肥沃土地的邊緣,和酋長約好第二天天亮前在那裡見面。第二天他起個大早,太陽剛露出第一道曙光就帶著僕人匆匆出發,朝東方走去。每走一段固定的距離,他就叫僕人儘快釘下木樁。上午過了一半左右的時候,他明知道該往左轉了,卻捨不得前面更肥沃的土地。快中午了他才往北走。到了中午,他捨不得往回走,也捨不得坐下來休息。於是邊走邊咬了幾口乾糧,繼續朝著北邊走。等到警覺到下午也過了一半,才朝西往回走。原來他希望能走出一塊整整齊齊的方形地,現在時間不夠了,他只好改向朝著位在西南方的出發點加速趕路。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了,卻還看不到站在出發點等他的酋長和部落的族人,慌得他不顧早已支撐不下去的體力和帶來的乾梁,拼命趕路。天已經幾乎黑了,太陽在地平線上只剩下最後的一絲微光,他才隱隱約約地看到遠方出發點的山丘上有著一群人。再回頭一看,太陽早沒入地平線,他一身汗濕透衣服好幾遍,正懊惱萬分的時候,卻發現山丘上的人群在為他打氣、吶喊的聲音。他才突然警覺到:山丘上還看得到最後一絲夕陽,於是他又在僕人的撐扶下,沒命地奔向山丘上的出發點。到達的時候,夕陽的最後一道光芒正好沒入地平線。酋長正想向他道賀,卻發現他趴在地上,已經斷了最後一口氣。於是他們為他挖了一個墳坑:六尺長,三尺寬,三尺深。這正好是他忙碌一天後所需要的土地。 唸劍橋時,一個英國朋友告訴我他的人生態度:「每年全心工作十一個月,然後輕輕鬆鬆地渡一個月假。」我問他,為什麼不是每天適度地工作,也每天去享受身邊俯拾可得的喜悅?快樂不是金錢或社會地位堆砌起來的,而是一種或者單純,或者細膩的「享有」的能力。這些能力有些是我們從小就會的,但一不小心就消逝無蹤;有些是要去逐步開發、培養、與累積的。當社會愈來愈富裕時,「享有」的能力就愈來愈比「擁有」的能力更重要。可惜,大部份的人都不曾警覺到這個事實。隨著年紀的增長與財富的累積,新的能力沒有養成,舊的能力卻逐漸失去。當人徹底失去「享有」的能力時,他只能坐在賓士轎車裡嫌交通擁塞,在大飯店裡嫌吃來吃去都是一樣的菜,在巴黎抱怨美術館裡掛的都是沒人看得懂的「塗鴉」。這樣的人生,確實可以換得不知情者的羨慕,但身在其中的人,真的幸福嗎? 本文摘錄自:http://ppsc.pme.nthu.edu.tw/prof/commu/p4.doc 「創造一個更值得珍惜的家」 第四講:教育的目標與人的價值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