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蕭條時代如何追求幸福
2020/04/16 14:11:44瀏覽478|回應0|推薦1

大蕭條時代如何追求幸福

 

一位醫生朋友,擁有一棟豪宅,筆者去拜訪時,發現裡面極少傢俱或裝飾之類,沒有酒櫃,沒有壁畫,連他們每年出國渡假,都沒有買任何小記念品擺飾,看起來房間空曠,好像新搬進去住,而實際上他們已入住十年;原來,女主人維持極簡風,簡約的生活,讓人覺得那是一間全新房子。

 

七0年代,美國一位教授,他的一生就是在鄉下自耕自食,完全靠自己務農生產來生活,並記錄下所有生產的活動,目的在實驗一個人能否完全靠自力生活;後來他的農地成為崇尚自然派的年輕人參訪的地方。這位教授和他夫人的一生,是另一種幸福的例子。

 

 

快樂不是幸福,吃喝玩樂等的樂趣,不是幸福。

 

擁有生命中美好的事務,例如健康、尊敬、友誼、閒暇等,就是幸福;生活環境的安全為基本要素,公民互相尊重,友誼,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及有閒暇等,這些就是幸福的因素,和錢並沒有絕對關係。

 

經濟成長也是資源用盡,污染成長,讓地球環境變糟。

 

 

人們常常看醫生,其實是因為吃得太多;抱怨居住空間狹小,其實是傢俱太多;人們覺得衣服不夠穿,其實是衣物太多,沒法選擇;人們覺得生活無聊,其實是遠離了自然。

 

人們對財物的慾望永無止境。

 

經濟奮鬥和賺錢是一種過渡時期,目的是為了美好生活,但是大家忘了甚麼是美好生活。

 

上世紀戰後嬰兒潮世代,了解什麼是節儉,現代的年輕人已經不懂節儉兩字有何意義。

 

經濟上的貪得無厭,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基督徒認為貪得無厭是人類的原罪。

 

資本主義可以讓人們改善生活,但是也激發了人類的慾望、貪婪和嫉妒。

 

經濟上GDP的增加,造成人們閒暇減少,環境污染增加。

 

亞里斯多德說:「娛樂本身竟然是目的,人在一生經歷繁忙勞苦工作,竟然是為了娛樂自己,這個想法真是奇怪。」所以我們的生活不應倒果為因,工作不應太過於狂熱。

 

學校教育應投入閒暇的教育,休閒是生活幸福的一項指標,要創造嗜好和志工工作,讓生命有目標;社會要減少廣告,以免刺激消費。

 

降低消費的壓力,是降低工作壓力的方法。

 

要存多少錢才足夠?歐美、亞洲及台灣,都有一些街友,他們沒有收入,卻認為自由自在活著就很幸福。

 

大蕭條時代的美好幸福生活就是:節儉及簡約。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onleroy888&aid=13253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