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帶動台灣學術發展,造就諾貝爾獎級學者,國科會決定推動「學術攻頂研究計畫」,每年遴選十位具高度潛力的傑出學者作為重點補助對象,每年給予二千萬研究經費,五年為期,最多補助兩個期程,希望十年內能有本土學者摘下諾貝爾獎桂冠。
國科會繼與教育部從民國九十二年起推動「卓越計畫」(預定在民國九十九年三月退場,總經費約一二○億元),這項「學術攻頂」計畫是專為協助本土學者攀登諾貝爾獎學術頂峰的策略性計畫。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指出,「卓越計畫」對我國學術發展的主要貢獻在「量的堆積」,較少有突破性研究。
他表示,根據今年最新資料,台灣的研究論文被收錄在CSI(科學文獻引用指標)期刊的數量,排名全球第十五名,較過去第十七到十九名之間進步,但影響係數(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在全球第廿三名,顯示我國學術研究對「質的提升」不夠。
「但無論是中研院或大學,還是有少數團隊已擠進國際領先群。」李羅權說,許多傑出學者因身兼計畫總主持人,花許多時間在行政管理,影響個人研究成果。「學術攻頂」以個人為補助對象,要讓研究真正做得好的學者專心投入研究工作,邁向學術頂峰。
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指出,「學術攻頂」預定明年開始推動,每年最多遴選十位傑出學者,每人每年最多補助二千萬元,每次可獲五年、一億元研究經費。有必要可延長一次,共十年、最多二億元研究經費。
補助對象分數學及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四大領域,大學或研究機構各領域最多僅能推荐三人,由國科會邀請專家組成遴選委員會選出,各領域每年遴選二到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