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宇文話宇案
2011/12/12 07:11:40瀏覽278|回應1|推薦0
宇案的重點不在誰違法誰圖利,而在於誰想成立這家公司。

生技業的特色是藥物發展投資期長而成功率極低(所有投入發展的藥物,最終只有不到5%可以上市),而一旦核准上市,獲利可能極長極高。說明如下:

藥物發現與確認的研發成本約占開發總成本四成。

通過動物(效能、毒理)試驗的藥物,約六成可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測試安全性)。此期成本約占開發總成本一成。

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的藥物,約三至四成可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測試藥效)。此期成本約占開發總成本二成。

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的藥物,約四至六成可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比較藥效)。此期成本約占開發總成本二至三成。

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藥物,約七至八成可通過審查上市。此期成本約占開發總成本一成。

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為十七億美金,而一旦上市,每年幾億、幾十億乃至百億美金收益都有可能。任何一期試驗失敗,沒二話,幾億美金血本就直接落水無歸。因此如果一個試驗中藥物前景不明,公司就會想要把它的所有權儘快賣掉。如果試驗中藥物看來有潛力,公司會儘可能集資繼續發展。

宇案中所成立的公司並沒有自己研發的藥物,而是由國家出資並集資,向大公司購買一個已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的開發中藥物,然後再自行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與上市程序。到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原公司已付出將近七成的成本,如果有潛力,非常不可能用那一點錢賣掉。賣掉只有二個可能原因:不看好第三期臨床試驗,或是評估上市之後收益太小,小到無法支付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成本。

這種評估非常簡單,任何一個對藥物發展稍有概念的人都算得出來。那麼為甚麼有這些學界大老遊說政府出資去成立一個無研發可言,只接手一個前景不明的攤子的公司?

重點在新聞稿中的一句話:該公司將會成為台灣生技的"超級育成中心"。翻譯成白話,將來學術界可以把成熟或不成熟的研究交由該公司開發,該公司就可以向政府或社會集資反向補助學界的研究。

這樣好或不好,端看個人觀點。小弟對此案的意見,請參閱上一篇貼文。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randbleu&aid=5922237

 回應文章

宇文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宇昌 領航生技?終結生技?
2011/12/17 12:51
這篇是內行人寫的。美國研究經費日漸困難,有許多教授回台灣撈錢。學術界凜於其名頭,地位,與關係,願說實話者不多。


宇昌 領航生技?終結生技?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787193.shtml#ixzz1glR4ZdKo 

【聯合報╱吳榮燦/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教授兼新藥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2011.12.17 01:46 am
 
最近藍綠在宇昌生技的紛紛擾擾,無論是行政程序問題也好,抑或是當事人不知瓜田李下不避嫌也好,核心的問題是,自國外生技大廠技轉一個抗愛滋病的擬人類單株抗體來進行臨床試驗,是提升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最好的策略嗎?

當時的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不是生技專家,顯然不是由她選題的。而愛滋病的化學治療所謂雞尾酒療法,在二千年左右已經有效的控制住病人的死亡率,費用也相對的便宜,單株抗體類的生技藥品,一般比化學藥物成本至少高出十倍以上。而這個TMB-355抗愛滋病單株抗體,在歷經Tanox被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技廠Genentech併購,Genentech又被Roche併購;目前全世界新藥開發碰到瓶頸,所有國際大藥廠都打著燈籠想要找到好的題材,來維持營收成長,如果TMB-355是上好的賺錢材料,曾經風光一時身價達到一千億美元的Genentech會欠缺幾億美元的臨床試驗經費嗎?最重要的是,國家為何認為去國外技轉一個產品進行臨床試驗,就會提升國內生技產業?

以前台灣高科技產業靠代工,走到今天碰到瓶頸。生技新藥是典型的知識經濟產業,國內能夠切入的,是提供上游具有創意的研發成果,讓國際藥廠來技轉我們的研發成果,怎麼會發展生技新藥知識經濟產業是作臨床代工?國內的臨床試驗,在衛生署的長期努力下,已被公認在亞洲是建構得最好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的環節,各國際藥廠也都已經將最困難的一、二期臨床試驗拿到國內來進行;技轉國外早期研發成果,進行生技新藥產業升級,根本是本末倒置。

國際大藥廠的新藥開發,目前碰到前所未見的瓶頸,尤其在經濟海嘯之後,更是雪上加霜,只能以併購及大幅裁員來運作。新藥開發不出來的裁員,替公司賺錢的行銷人員或可免於一劫,而替公司花錢的研究人員則首當其衝。裁撤研發人員,對新藥開發是惡性循環,替代方案只有向外部尋求具有創意的研發成果的技轉或合作研發,大學及研究機構就是理所當然的對象,而國內生技新藥產業起飛,怎麼會是向國外大廠技轉進行臨床代工或是生產代工呢?

另一方面,這些在全世界各地都大幅裁員的國際藥廠,卻紛在大陸開設研發中心,動輒聘僱五百到數千位研發人員;因為這些藥廠在美歐的營收劇減,卻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大幅成長。

國內生技新藥產業發展的重點,是ECFA的兩岸醫藥合作,及如何將國科會不正確的教授研究績效指標SCI的魔咒破解,引導國內學研界充沛的研發能量來發展生技新藥知識經濟產業,是當局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我們也不否認國外大和尚的重要,而宇昌生技的選題及由國外技轉的生技產業發展策略,顯然是急功近利而非扎根的作法,不但無法成為國內生技新藥產業的領航案例,相反的還可能成為國內生技創投市場的終結者。要生根,也不能只看到天邊的彩霞,好歹也要看看腳邊綻放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