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8 07:36:01瀏覽4230|回應1|推薦4 | |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一位至交好友.承蒙其母親之賜,我在他們家吃了一頓道地的俄羅斯晚餐.以後也一同去俄國菜餐廳幾次.鹿鼎記裏的"霞舒尼克"(Shashlik),自然要點來試試(如圖),鮮嫩多汁,金庸誠不我欺.
好友找出親友照片給我們看,即使尋常人家也是有女皆艷,無妹不辣,真可謂得天獨厚之美女國度. 時至今日,依然常想念沉靜卻不失強悍,優雅中帶著瘋狂的俄羅斯舊友. 歷史月刊242期 氣派而豐盛的俄羅斯餐桌——談俄羅斯人的飲食 (上) 【文/王宇博】 在烹調藝術上,俄羅斯民族是獨具特色的,即有名揚世界的「俄式大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黑麵包和酸黃瓜,以及各種風味的小吃。十九世紀末,俄國菜餚以其特色而被許多美食家稱作「俄羅斯學派」。俄國人的海吃豪飲是世界有名的,在餐桌上,俄國人常說的是:「祝你好胃口!」 講究豪華氣派 「俄式大餐」不僅顯示出俄羅斯文化的多樣性,而且反映出俄國人的好胃口,它其實是俄羅斯民族的飲食與各國飲食相結合的產物。十六世紀,伊凡雷帝聘請義大利人設計和建造克里姆林宮,隨行的義大利廚師將義大利廚藝帶到了俄國,冰淇淋、通心粉等義大利食品逐步也成為俄國人的日常食物。彼得一世改革的進行,使西方文化大舉進入俄國,俄國人更是津津樂道地品品嚐西方的飲食,學習其製作方法。當時瑞典以製作鹹魚、熏魚、香腸等著稱,經過瑞典廚師的傳授,這些食品的製作技藝被俄國人所掌握,並加以了發揮。 十八至十九世紀,俄國貴族處處以法國文化與社會方式為時尚。許多貴族聘請法國廚師在家裡掌廚,這些廚師以一道道精美別致的法國菜餚使俄國主人們叫絕,同時,俄國人也學會了如何烹飪這些佳餚。頗富盛名的「斯特拉什諾夫牛肉」就是法國廚師為其主人斯特拉什諾夫創製的;「奧洛夫小牛肉」是今天俄國人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它源於十八世紀俄國貴族奧洛夫伯爵的法國廚師之手。 十九世紀,俄國勢力擴張到中亞和高加索一帶,俄國人又吸取了當地飲食文化中的特色與精華。抓飯就是此時從中亞和中東傳人俄國,並逐漸成為俄國菜系中的一個重要品種。 魚子醬是名聞遐邇的俄國美食。1867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出訪普魯士時,據說普王威廉一世沒有品嚐過俄國的魚子醬。於是,他立刻派兵,日夜兼程,從彼得堡取來400磅魚子醬,使普王胃口大開。 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有一個「魚子醬的故事」。當時赫魯雪夫的女婿阿朱別伊擔任《消息報》的總編,當他聽說美國戲劇大師卓別林《自傳》的部分章節將要在英國《泰晤士報》是發表時,馬上打電話給卓別林,要求他允許《消息報》也發表《自傳》的部分章節。卓別林開玩笑地回答:「可以,但你們得先給我寄來俄國上好的黑魚子醬。」阿朱別伊在第二天就將黑魚子醬送到了卓別林的餐桌上。卓別林一陣狂喜,交出了書稿。於是,《消息報》得以搶在《泰晤士報》之前,登載了該書的部分章節。 俄國人舉辦的國宴是充滿豪氣與豪華的。在沙皇俄國時期,宮廷宴會十分講究排場,令西方人目瞪口呆。十月革命後,這般大場面的宴會一時銷聲匿跡。但在衛國戰爭後期,隨著盟國之間交往的增多,這種大規模的宴會又熱熱鬧鬧地開始了,與過去相比較,其規模之大,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外交招待會相當華奢,作為政治手段的「俄式大餐」盡顯蘇聯人的豪派,西方客人無不驚訝。在這些宴會上,史達林吃得不多,但他卻像一個指揮官一樣,「指揮著客人們享受『俄式大餐』」。史達林要使整個宴會的氣勢「令敵人驚慌失措,感到壓抑」。 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期間,「俄式大餐」的規模和氣派發展到了極致。在會議時期裡,僅食具就準備了3000把(只)餐刀、勺子和叉子,其中400套是銀製的,其他的是白銅和鋼製的,還有1000個大小碟子、4000個茶碟和6000只各式酒杯。當邱吉爾在巨大的宴會廳裡看到這豪華的的宴會時,窺視到了某種象徵:從戰爭中走出的蘇聯會更加強大。在雅爾達會議期間,蘇聯政府嘉獎了1021個人,其中294人是廚師和宴會服務人員。 尋常百姓的日常飲食 在俄國百姓生活中,「俄式大餐」只見於新年慶典和婚禮,平時的日常飲食要簡單得多。在一日三餐中,早餐和午餐是相當馬虎的,而晚餐則有豐盛得多。典型的俄國人的早餐是一塊麵包抹上一層黃油,或夾上一塊奶酪,或幾片香腸,外加一杯牛奶、甜茶或咖啡。比較豐盛的午餐是麵包夾沙拉、火腿、酸黃瓜,飯後一杯紅茶,外加一點甜食。晚餐可就大不一樣了,是一場「重頭戲」,一般有三道程序:第一道菜的幾種湯,有魚湯、雞湯、牛肉湯、酸白菜湯等;第二道菜是烤雞腿、雞翅、煎牛排、炸肉餅等,並佐以各式麵包;第三道菜甜食,有多種甜點、果醬、冰淇淋、紅茶、咖啡等。麵包是世世代代俄國人的主食中的主角。麵包分白麵包與黑麵包;俄國人喜歡食用黑麵包,因為它是由黑麥粉製成,含有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口感好。在蘇聯時代,黑麵包往往是市場上的緊俏商品。白麵包的消費量更大,因為小麥產量高於黑麥。在食用魚子醬時,俄國人的習慣是吃白麵包,而不是黑麵包。 俄國人有這樣的禮儀:在歡迎貴客時,一位姑娘上前行禮,並獻上一個圓麵包和鹽。來客吻一下麵包,然後掰一小塊,沾上鹽,品嚐一下,並致謝意。在俄國人的餐桌上,一定要放置麵包,去做客時,也必須要吃麵包。 俄國人愛吃馬鈴薯是出名的,每年人均消費馬鈴薯100多公斤。享有「第二麵包」美譽的馬鈴薯食用範圍很廣,烹製方法也很多。赫魯雪夫曾在描述共產主義社會時,得意地說共產主義生活就是天天能吃到「馬鈴薯燒牛肉」。 在俄國人的飲食中,肉類、奶製品以及蛋類,是必備的主要食物。1985年時,蘇聯人人均消費肉和肉類61.4公斤,奶及奶製品323公斤,蛋類260個。他們是餐餐有肉,頓頓有奶。這種飲食習慣與俄國寒冷的氣候是有關係的,肉和奶中所含的卡路里高,可提高人的禦寒能力。 嗜酒的民族 俄國人與酒有著傳統發不解之緣。俄國人最愛喝的酒是38~42度的「伏特加」,其廣告語是「只有來自俄羅斯的伏特加,才是真正的俄羅斯伏特加!」這種酒是用糧食釀造的,清冽淨爽,餘味悠長。在俄國有一句笑話:「為什麼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而不信奉伊斯蘭教?因為伊斯蘭教不許喝酒。」如果一位男士不會喝酒,俄國人就會說:「你不是一個男子漢。」 在衛國戰爭期間,當蘇軍官兵在冰天雪地裡戰鬥時,飲酒被視為禦寒的好方法之一。蘇聯政府為了軍人能有效驅寒,下令必須保證前線戰士每天至少要喝100克酒,而戰士們實際上每天卻喝掉了200~300克酒。蘇軍機關報《紅星報》指出:「對於俄羅斯來說,伏特加不僅是酒精飲料,而且是歷史傳統,財富與貧困,喜悅與痛苦。」俄國人飲酒,習慣於用大杯子喝,一杯就是200~300毫升,頗有豪飲氣概。在喝酒時,俄國人不同於注重下酒菜的中國人,不在乎菜餚的好壞,有酒就喝,聞一下麵包或啃一口奶酪,就已經心滿意足了。一些窮人甚至乾脆乾喝白酒,喝一口,就把頭上戴得滿是油膩味的帽子摘下來,嗅一下,權當吃菜了。 俄國人喝起酒來不僅談笑風聲,而且是一醉方休,沒有節制。1996年8月,一位中國政府領導人率領代表團訪問俄國,俄國的中央銀行行長設宴歡迎。就在這高規格的國宴上,俄國經濟部的一位高級官員居然喝得酩酊大醉,東倒西歪,最後,竟趴在桌子上動彈不得。在俄國這個的「飲酒大國」裡,有「綠蛇」之稱的酗酒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1995年,俄國大約有300萬「酒鬼」,還有2000多萬「伏特加愛好者」, 65%的俄國人從16歲起就開始飲酒。這些人在醉死夢生中釀成了沒完沒了的糾紛和衝突,損失是難以計算的。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人均年消費酒精超過8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造成人口質量下降。但俄國人每年要喝掉24.5億升伏特加,人均18升。 因此,無論是是沙皇俄國時代,還是在蘇聯時代,或者是當今俄羅斯,歷代政府都進行過「禁酒令」,提倡「清醒的生活方式」,但收效一向甚微。俄國人一直很得意自己是世界上「最能喝酒的民族之一」。戈巴契夫時期,俄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禁酒運動,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們不顧政府禁令,施出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尋找白酒。有的偷偷地自己釀酒;有的設法從醫院裡購買95%的藥用酒精,再用白水兌成白酒;有的已經迫不及待,直接喝酒精,然後再喝上一杯冷水,讓它在自己的胃裡稀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