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騎兵的興衰 (中)
2007/01/12 19:41:02瀏覽928|回應0|推薦0

騎兵的壯大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三國歷史自不必談,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間流傳的五胡亂中華),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中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27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60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80萬中有騎兵 24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中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馬鐙在西晉出現。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能更有效地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重裝鎧甲,重騎兵防護力強大無比,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的騎兵遠端武器還是弓箭;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在隋唐和五代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6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5千以上為上監,3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唐代的騎兵最為強大。盛唐時期的大唐騎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騎兵作正面對抗,而且勝率極高。這和唐代盛行的擊劍遊俠風氣密不可分,總體來說,隋唐和五代時期的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不像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賴步兵。

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宋、金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崛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首先說宋朝。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占據了西北的產馬地區(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騎兵的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沒馬可用。宋代作戰講究陣法,基本上都是把騎兵布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騎兵布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法與歐洲早期的騎兵運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制勝的核心是步兵陣,說到底這也是缺乏馬匹的無奈之舉。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藉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時代的騎兵,北方少數民族以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宋代有民謠:他有金兀朮,我有岳元帥;他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他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護甲,以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就以戰鬥力強著稱。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5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64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