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4 15:29:53瀏覽1115|回應0|推薦3 | ||||||
當時以天朝自居的元帝國,何曾揣摩出一個尚且要對他稱臣進貢的藩屬國竟然有著連中原都自嘆不如的奇異文化。 高棉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有其獨特性,雖然古代的高棉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然而高棉在吸取印度文明的概念後獨自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諸如以須彌山為宇宙中心的概念而發展出來的城市文明在其他洲陸的文明裡就殊為少見,而高棉文明裡常常出現的裸身男女其愉悅卻一點也不色情的舞姿在其他文明裡也很難見到,再者光從藝術成就來論,不管客觀上其他文明是如何的繁榮昌盛,主觀上其他文明對藝術的投入又是如何的積極,高棉文明中那些單憑對宗教的虔誠而起造的巨大神像與城池,還有那些精雕細琢的雕刻就足以讓其他文明望其項背,所以在元朝周達觀所著的『真臘風土記』裡就對這個異國文明贊嘆不已,當時以天朝自居的元帝國,何曾揣摩出一個尚且要對他稱臣進貢的藩屬國竟然有著連中原都自嘆不如的奇異文化。 了解高棉文明之前必須先了解何謂Angkor(吳哥──不過這種翻法有其爭議性,若以音譯的話“安哥”比較適切),因為Angkor這個字幾乎成了高棉文明的同義代名詞,許多人誤以為Angkor指的就是Angkor Wat(吳哥窟──這個翻法的爭議性恐怕更大,後文會提出個人對這個翻法的淺見),而且這個錯誤的了解愈來愈普遍,因為吳哥窟是絕大多數外國旅者到高棉的必訪之處,但是所謂的Angkor不僅涵蓋面積廣達兩百平方公里,而且範圍內的遺跡其實多數坍塌,有些地面甚至還埋有殘存的地雷,正確的來說在地理上Angkor指的並非只是Angkor Wat(吳哥窟)而已,它所代表的是一片位於柬埔寨境內西北的廣大土地,而在這片土地上有為數成千上百的大小神廟分佈著,而就歷史定義來說,Angkor 指的是古代高棉帝國最為強盛的時候,有學者以Angkorian Era(吳哥時代)這個詞來形容這個璀璨的時期,基本上現今柬埔寨境內的諸多神廟便是完成於這個時期。 關於柬埔寨的稱呼一直以來便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我們舊稱柬埔寨為高棉實際上是以其民族來定義,Khmer這個稱呼其實也是柬埔寨在國際上所使用的舊名,Khmer指的便是高棉族與高棉語,也有人將Khmer翻譯成吉蔑族,而Cambodia是現今柬埔寨的英文名稱,然而其他的名稱還有Kampuchea與Kambujadesa或者Kambuja等等,而Kambujadesa以及Kambuja是柬埔寨的梵文名稱,古代高棉大量吸取印度文明的精華,在語言上也深受梵文影響,所以在柬埔寨境內的神廟名稱大體都起源於梵文。Cambodge則是柬埔寨的法文拼法,在柬埔寨旅行的法國遊人為數眾多,所以這個字也經常可見,原因在於柬埔寨曾經被法國殖民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在柬埔寨境內法文也是通用的語言,老一輩的柬埔寨人都能說一口標準的法語。 ◎ 柬埔寨的地理概要 在柬埔寨境內雖然也有一些少數民族,但是高棉族(Khmer)約佔全國人口一千零四十萬當中的百分之九十,除了高棉族之外,其他民族是占族(多半信奉回教)、普農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 柬埔寨位於中南半島的南部,東南部與越南接壤,北部與寮國接壤,西和西北部與泰國毗鄰,西南瀕臨暹羅灣。柬埔寨的海岸線總長約 震古鑠今的Angkor這個名稱起源自梵文Nagara這個字,它的意思指的是神聖的城市,Angkor在泰文的拼法裡拼做Nakhon,如果您仔細查看地圖就會發現今日泰國境內的城市Nakhon Ratchasima(音譯為那空臘卡西瑪)就是以這個字為開端的,而泰國境內最重要的高棉遺跡Phimai(娉邁)就在那空臘卡西瑪附近,這一來可以提供讀者一些線索去踏訪古代高棉帝國的範圍,實際上古代的高棉高速公路便是以Phimai連接到Angkor的,這條古代大道長約 Angkor位於Lake Tonle Sap(音譯為洞里薩湖,另一名稱為Great Lake,譯為大湖)之畔,元朝周達觀在其『真臘風土記』裡稱此湖為「淡洋」,可見湖面是如何的遼闊,高棉王朝的興衰與此湖關係密切,洞里薩湖的湖水源自於Siem Reap River(暹粒河),暹粒河是湄公河的一個支流,而作為東南亞第一大淡水湖的洞里薩湖實際上也是湄公河流域的一個天然調節水庫,由暹粒河所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便成了Angkor文明的基石,所以洞里薩湖湖水的高低看似無關緊要但是卻影響了一個帝國的生機命脈,洞里薩湖在古代高棉的神話裡也佔有一席之地,傳說洞里薩湖湖底住著一頭七頭Naga(蛇神),一日蛇神的女兒要出嫁印度王子,牠便一口氣將湖水吸乾,一瞬間湖水成了一大片廣大肥沃的土地,這土地就成了蛇神女兒出嫁的嫁妝,這神話也為洞里薩湖在乾季與雨季為何明顯不同的原因做了美麗的詮釋,實際上洞里薩湖在乾季時碼頭距離市區有十七公里,但在雨季時便縮短為九公里。洞里薩湖湖面橫無際涯,湖上居住著為數眾多的水上人家,這些人家中有許多是越南人,我的摩托車司機告訴我說在越戰期間有大批越南人湧入柬埔寨逃難,但是在越戰之前已有一些越南人在湖面上定居了,因為湄公河原本就是溝通兩國的水路,所以居民來來往往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這十萬左右的越南人至今在柬埔寨並沒有身分,我當時從暹粒走水路至Battambang(華人將此城翻譯為馬德望,馬德望位於暹粒的西南部距泰柬邊境九十公里)的時候就對當時湖面的形形色色感到十分的好奇,湖面的水上人家的生活自成一格,他們的一切生活幾乎都是在湖上進行的,例如家禽家畜也豢養在水上的小木屋,要採購生活所需時自然有水上市集,市集裡什麼都有,當地人就在船上完成交易,說他們的生活是怡然自得與世無爭倒也是十分的貼切。 洞里薩湖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這個特殊之處恐怕已經早為世人所遺忘,那就是洞里薩湖裡曾經棲息著一種神秘的生物,不過這種生物並非傳說的七頭蛇神,而是學名Orcaella brevirostris的湄公河江豚,他們是遠古時代生物的孑遺,類似於中國長江的中華白海豚,這種湄公河江豚能適應海水與淡水,但是他們鮮少在海域裡被發現,他們分布於緬甸、孟加拉的某些淡水流域中,但是絕大多數分布於柬埔寨與寮國境內的湄公河水域,尤其是在柬埔寨境內的湄公河江豚數量要多於寮國,而他們的總數可能僅僅剩下不到三百隻,在古老的寮國與柬埔寨的民間傳說中這種江豚不斷的出現,故事裡通常描述江豚如何營救不慎落水或者遭到鱷魚攻擊的人類,不過神話終歸是美的,現實當中的世界卻並非如此。由於柬埔寨長年處於內戰使的當地漁民在柬埔寨境內很容易取得炸藥,柬埔寨的漁民習慣使用炸魚的方式捕魚,這種方式對湄公河江豚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而在一九七零年代波布的血腥統治時期,赤棉為了破除柬埔寨人的舊思維(類似中共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以及為了提煉潤滑油以供作戰爭機械的使用,竟然在柬埔寨境內的洞里薩湖裡屠殺了約數千隻的湄公河江豚,這一慘無人道的屠殺使得這種寶貴的古代化石生物已經頻臨絕種。我在寮國的湄公河流域旅行的時候也想嘗試尋找這種神秘生物的芳蹤,但是總還是失之交臂。 湄公河流域對於柬埔寨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湄公河發源於喜馬拉雅(Himalayas)山脈,其流經區域為中國、寮國、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等等國家,但是其支流幾乎遍及了整個中南半島,若說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那麼湄公河當之無愧的是許多中南半島國家的母親河,尤其對於古代高棉王朝而言湄公河是王朝是否興盛的生命線,她不僅帶來豐沛的灌溉水源而且富饒了高棉王朝的稻田,在Bayon(百茵)神廟的浮雕壁畫中就有許多描寫當時高棉王朝的子民在洞里薩湖捕魚以及在湖濱耕作的畫面,在雨季(約五月到十月)的時候湄公河的水位會暴漲,這是因為季風帶來的豐沛雨量導致整個河水水位上升,這時候洞里薩湖發揮了調節湄公河水位的功能,此時洞里薩湖的湖面會擴張到兩千六百平方公里,這幾乎是它在乾季時的一倍多的面積,在雨季的末期古代的高棉人會以節慶的方式慶祝豐收,但是在乾季時洞里薩湖幾乎沒有任何雨水的注入,這種氣候上的變化遠在元朝時就已經被周達觀觀察到了。 ◎ 高棉的簡史 高棉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其歷史當然是悠遠綿長的,不過世人多半只記得雄偉的Angkor盛世,也因此世人幾乎將Angkor這個名詞等同於高棉,但是遠在Angkor時期之前的扶南與真臘就已經為高棉寫下了許多不凡的詩篇,其實早在六千年前在今日的柬埔寨馬德望省(Battambang)就已經有古代高棉先民的足跡,證據顯示當時高棉先民已經有了簡單的文化,到了公元一世紀左右古代高棉人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考古發現當時的高棉人已經懂得使用牛隻耕作稻田、釀酒、飼養家禽家畜等等,並且已經有了動物及祖先崇拜的信仰,在同時期的中國已經開始航海尋找與印度溝通的新航線,開闢新航線的理由是為了避免陸路上中亞各個游牧部落對漢民族貿易的襲擾,而同時期的印度也正思索著以航海與中國交通,印度的船隻當時先至馬來西亞整補,之後沿著泰國灣一路順著中南半島的海岸航向了中國的南方,高棉當時剛好位居這段航線的中繼,於是藉由古印度航海的探險,古代高棉吸收了大量的印度文化與宗教,這包含了印度教與稍後的佛教信仰、印度的文學與宇宙觀、印度的律法系統等等,除了信仰之外古代高棉亦大量使用梵文並藉由梵文演化出自己的文字。 而根據考古學者指出早在公元一世紀左右高棉和中國就有外交和經濟交往,而據文獻記載,中國同高棉的交往始於公元一世紀末,即東漢章帝元和元年(公元八十四年)。高棉在當時就向中國遣使並贈送生犀和白雉,學者們相信這次劃時代的交流是在高棉扶南王朝(Funan)的第一位君主混填所派,當時的扶南領土包含今日的柬埔寨南方與越南南方,大體而言是位於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土地,而扶南這個名稱很可能源自於古代中國人對於古高棉文裡“山”這個詞的音轉,在中國古籍裡曾經藉由上文關於古代高棉洞里薩湖的神話來描述扶南國的誕生,而在其他梵文與高棉文裡也有類似的記載。在相同時期的世界歷史裡,西方的耶督教已經開始傳播,在羅馬的競技場裡的基督徒與獅虎互相廝殺正方興未艾,而地球的另一邊的印度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在高棉的鄰國緬甸與越南則分別誕生了普王朝 (Pyu Kingdom)與占婆國(Champa)。 到了公元十三世紀,正當蒙古於一二五三年發動三次西征的時期,當時中土的南宋稍後便被蒙古征服了,曠世的元朝帝國在公元一二七零年在北京建立了大都,這個時期有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這個事件便是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周達觀隨招諭使來到了高棉, 當時的 到了公元十四世紀的明朝期間(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當時北京的紫禁城是最繁華的時候,從明洪武至景泰年間, 近代十九世紀中葉以前,高棉的國勢日蹙,於是這個文明古國先後成為泰國與越南的屬國,再不久之後西風東漸了,法國殖民者以武力強取了柬埔寨、越南與寮國等等三國。 直至一九四九年柬埔寨才在施亞努親王的奔走下從法國殖民者取得了獨立的地位,獨立後的柬埔寨稱為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不過上天並未真的從此眷顧這個已經飽受欺凌的國家,柬埔寨雖然在五零及六零年代有過繁華的時光,當時的金邊號稱東方的巴黎,但是隨著共產黨的崛起,整個國家旋即陷入了動盪之中,赤棉當時在中共的扶持之下日漸壯大,最後終於取得了政權,在赤棉的殘酷與高壓統治之下,柬埔寨成了名符其實的人間煉獄,赤棉之後越共與柬埔寨的洪森勢力結合揮兵進入柬埔寨,越共雖然將赤棉趕出了柬埔寨卻也趁機佔領了柬埔寨長達十年的時間,那之後柬埔寨成了軍閥派系分贓的國度,各個派系擁有自己的軍隊,柬埔寨又陷入了內戰,直到了一九九三年聯合國介入調停後才獲得了珍貴的和平,現在的柬埔寨雖然還是百廢待舉,但是比起從前的煉獄現在的時光已經是如天堂般的可貴了,柬埔寨王國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悲慘的血淚史,現今的柬埔寨國王是諾羅敦西哈莫尼殿下,他在二零零四年的十月登基即位成為柬埔寨王國的新國王,而他的王位傳承於他的父親施哈努親王,先前由於柬埔寨境內的紛擾政局,施哈努親王曾經遠避北京很長一段時間,柬埔寨這個國家目前已經朝向穩定發展了道路邁進。 ◎ 關於吳哥的歷史History of Great Angkor Period----公元九世紀到十五世紀 Angkor Period時期是古代高棉最為強盛壯大的盛世,要了解古代高棉的文化與藝術就無法掠過這段歷史不說,一般歷史學者所認定的吳哥時期(Angkor Period)其起訖年代是公元八零二到一四三二年,公元八零二年加亞華爾曼二世(Jayavarman II 802-850)開始稱帝,這是Angkor時期的開始,而吳哥時期止於公元一四三一年泰國入侵吳哥之後的一年,到了公元一四三四年高棉王朝遷都金邊,至此Angkor盛世正式畫下了終點。Angkor時期是高棉王朝勢力最為強盛的階段,其藝術與文化均在此時達到顛峰,關於吳高時期的締造者加亞華爾曼二世(Jayavarman II 802-850)其事蹟的史料極為有限,從柬埔寨境內出土的石刻碑文中學者一般認定加亞華爾曼二世在返回高棉時曾經在印尼的Sailendras王朝(音譯為夏連特拉王朝,始於公元七五零年)待過一段時間,根據後世阿拉伯商人的敘述,印尼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曾經出奇不意的從水路進入洞里薩湖之後攻打吳哥,而Sailendras這一名詞意為山中之王(King of The Mountain),關於此名詞的由來據信與Funan(扶南)相關,它的意義都與“山”相連結,這是因為印尼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的皇室宣稱他們是扶南王的後裔,歷史學者咸信在那次戰役中加亞華爾曼二世被俘虜,而高棉也在那時成了夏連特拉王朝的藩屬,當時的夏連特拉王朝是東南亞的強權,其領土包含今日的印尼爪哇群島與柬埔寨的部分,夏連特拉王朝也是印尼婆羅浮屠(Borobudur Temple)的創建者,婆羅浮屠的神廟風格也直接影響了吳哥時期的建築風貌。 關於加亞華爾曼二世返回高棉的時間有許多的爭論,不過史家們一般認為不會晚於公元七九零年,在他返回高棉經過了幾次戰爭之後終於取得了王權,在他即帝位之初曾經三次遷都,其遷都理由不詳,但是應該是與食物的是否充足有關,三次遷之後他將都城定於今日的羅洛士遺址附近(Rolous),不過加亞華爾曼二世之後在公元八零二年又將首都遷往Angkor附近,並在那裡宣稱他的王權已經建立,意即他不再對印尼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稱臣,後來加亞華爾曼二世又將首都遷回羅洛士並在那裡終老,最後他駕崩於公元八五零年。Angkor時期的王權更替了三十九次,但是並非每一位君主都有可書之處,此處簡要的論及其中幾位較為著名的君主。 Indravarman I(因德拉華爾曼一世),因德拉華爾曼一世的統治期間介於公元八七七到公元八八九年之間,其首都定於羅洛士,不過當時羅洛士稱之為Hariharalaya(音譯為哈里哈亞拉亞),他在位期間興建了Bakong(音譯為巴孔寺),此時期高棉人已經以印度教的宇宙觀起造自己的神廟,以形狀像是山的巴孔寺為例,其神廟中的高塔所代表的是印度教教義中的須彌山(宇宙的中心),也因此巴孔寺也成了後世吳哥神廟的典範,另外他也興建了Preah Ko(音譯為普利哥)神廟,這座神廟的功能是紀念他的祖先,在他在位的時期裡基本上奠定了吳哥神廟的藝術風格與君權神授的觀念,君主就是神廟中神祇的化身的概念被其他後世君主奉行著,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歷代的高棉君主無不熱衷於興建屬於自己的雄偉神廟,因德拉華爾曼一世不僅建造雄偉的神廟也開挖了巨大的蓄水池,這種蓄水池作用在於儲備雨季時的雨水以供耕作使用。 因德拉華爾曼一世之子Yasovarman I(亞松華爾曼一世)在羅洛士附近增建了Lolei(羅蕾寺),他在位的期間為公元八八九─九一零年間,他將都城遷至 Angkor附近,此後的五百年高棉歷代君主均以吳哥的區域為都城,因德拉華爾曼之後的繼位者是他的兩個兒子Harshavarman I(哈夏華爾曼一世)以及Isanavarman II(依夏那華爾曼二世),不過關於這兩位君主的敘述在歷史上都語焉不詳,之後是Jayanarman IV(加亞華爾曼四世),其在位期間為公元九二八年到九四四年,他將都城遷往Angkor的東北 Suryavarman I(蘇利亞華爾曼一世,其統治時期為公元一零零二年到一零五零年)是另一個Angkor的高峰,傳說蘇利亞華爾曼一世是來自於泰國的皇室後裔,也有一說認為他來自於馬來西亞,在他統治的期間高棉古代政府的功能被強化,他也建立了內部的安全系統,更重要的是他發動幾次戰爭將國土擴張到泰國灣,在他的統治之下高棉的領土擴張達到了顛峰,不過在他去世之後王朝的繼位發生了幾次的血腥的奪權事件,最後在公元一一一三年由Suryavarman II(蘇利亞華爾曼二世)取得了王位,蘇利亞華爾曼二世即是Angkor Wat的興建者,在他的統治期間曾經向越南的占婆族發動戰爭,他也積極的與當時的中國北宋開展外交關係,例如他遣使至北宋稱臣,於是北宋派兵助其平定占婆族,在吳哥窟的南面浮雕中對此一戰役有精細的刻劃,浮雕中他坐在大象背上指揮大軍征伐占婆族。 事實上古代高棉王朝的心腹大患始終是越南的占婆族,兩國互相攻伐糾纏長達數百年之久,蘇利亞華爾曼二世之後王權的繼承發生了喋血,以至於王朝陷入了動盪,而越南的占婆族在公元一一七七年精心策劃派遣艦隊從水路進入了洞里薩湖然後攻佔了Angkor,占婆族在攻佔Angkor之後大肆焚毀,並且佔領Angkor長達四年之久,這個事件堪稱是高棉歷史上最慘痛與黑暗的記憶。而結束這段悲慘歷史的是JayanarmanVII (加亞華爾曼七世,其統治時期為公元一一八一年到一二二零年),他被認為是高棉王朝諸王當中最為傑出者,為了復仇他勵精圖治,最終發動戰爭將占婆族逐出高棉境內並俘虜了占婆族的君王,因此占婆國被併入了高棉帝國的領土內,加亞華爾曼七世在其統治期間建造無數的神廟宇宮殿,並且興建了道路、橋樑與醫院等等公共設施,其恢弘的氣度與英明的統治使得高棉王朝一掃之前的陰霾,而他的建設規模也大大超越了前朝,五十五歲才即帝位的加亞華爾曼七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此這段時期的Angkor藝術大體上由印度教轉向了佛教,在Bayon(百茵神廟)的浮雕中對這一位曠世英主的種種貢獻有很精采的描繪。 不過在加亞華爾曼七世駕崩之後高棉王朝也開始走下坡,之後的Indravarman II(因德拉華爾曼二世)與JayanarmanVIII (加亞華爾曼八世)實際上不但不能克紹箕裘,而且此時的高棉王朝遭受著來自於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及蒙古大軍的威脅,加亞華爾曼七世駕崩之後高棉宗教亦由信奉佛教轉成了印度教。Indravarman III(因德拉華爾曼三世)於公元一二九五年即位,其統治時期止於公元一三零七年,在這段時期小乘佛教成了高棉的國教直至今日。至於一三零七年後的諸王與他們的事蹟在歷史上少有記載,比較明確的是Angkor時期最後在一四三二年畫下了終點,此後的五百多年Angkor被埋於荒煙蔓草之中,關於Angkor的記載只有少數歐洲人提及,但是那些源自於葡萄牙與西班牙人的傳說故事始終沒有比較明確的記錄。 ◎ 高棉重要帝系年表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