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4 12:46:11瀏覽359|回應1|推薦6 | |
我們經常談同理心-但大多是心理層面出發
我媽經常覺得我妹妹帶她去醫院時都走很快,並不斷催促 所以,她比較喜歡請我帶她去醫院,我比較有耐心 我願慢慢等,「老人家,走得慢是應該的!」 車子開進長庚醫院的地下停車場,一片漆黑 媽媽從車子走出來之後,總會呆立半晌 我從來不知道,她是怎麼回事 有一回,我仔細觀察她,心中突然一驚 我的母親有近視,但不喜歡戴眼鏡(是不認老嗎?) 我想:「是否因為年紀漸老,視力退化,造成暗處的視力適應不良呢?」 從此之後,我悟出一個道理 人總以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去想像他人,導致溝通不良 「明明走路也很快,幹嘛呆站在那兒不動呢?我己經走得這麼慢了。」 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也是一樣的吧,我想... 孩子不是聰明人,所以念書念不好,這很正常 但我們可能會覺得,他不用功或他真的那麼笨嗎? 孩子動作很慢,急性子的父母往往不耐 因為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反應很快、擅觀察臉色的孩子 但是,哪個孩子在社會上比較吃香呢? 這兩個孩子因此得到不平等的對待,老師、家長、週遭的其它人 最重要的,還是家長 事實上,這兩個孩子都各有所長 都有值得鼓勵的地方,他們兩個都非常棒 功課不好-不表示不好,太吵-不表示不好,不愛講話-不表示不好 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找出孩子的好 從孩子的眼光及生理狀態,想像他面對世界時遇到的問題 對人是如此;對孩子也是如此;對父母及高齡者,更是如此。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