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年,是華人延續幾千年的無形文化資產。從舊年的十二月十六到除夕,是舊年時光,有食尾牙、送神日、挽面日、小年夜、大年夜,舊年的除夕等,也有不少重要的風俗,如祭祖先、吃團圓飯、發壓歲錢、貼春聯、堆柑塔、守年夜、放鞭炮除舊、敲除夕鐘等等活動。
這些活動,靠著庶民的堅持代代相傳,但也有因社會與家庭文化變遷而消失,如有的家庭因宗教或家庭結構改變不再祭祖,有的不貼春聯或不堆柑塔了,有的地區不准放鞭炮,敲舊年除夕鐘,也因寺院傳統改變而甚少聽聞。
日本京都雖然每年十二月卅一日會依唐俗,在東山知恩院由住持敲一百零八回除夜之鐘,象徵除去人間一百零八種的煩惱。但舉行時間,卻是新曆(即西洋曆或太陽曆)十二月卅一日,而非舊曆(太陰曆)的除夕。
日本文化,本來如中華文化,採陰陽合曆,即按太陽與月亮運行,訂時間曆法。在舊曆中,廿四節氣循環是依地球繞太陽轉的曆法;但舊曆中的十二地支,卻是依月亮的運行,這樣的曆法,既反映了太陽和地球間的日照關係,也兼顧月亮和地球的潮汐影響。這是世界上獨樹一格的陰陽曆法,不像目前的西曆只採太陽曆,而伊斯蘭曆法採太陰曆。華人其實可以申報陰陽合曆,為世界非物質遺產。
今日通行的舊曆,也非一成不變,舊曆俗稱黃曆,指的是中華歷史傳說中的黃帝,在西元前二六九六年打敗蚩尤後,定下以干支紀年、月、日、時的曆法,這是第一本曆書黃曆的由來。黃曆天干地支,以六十甲子輪迴,第一個甲子即西元前二六九六年,但一年之始的新年開正,卻不是大家熟悉的正月寅月,而是冬至期間的子月。
為什麼定冬至為地支子月之始呢?古人觀察天象地氣,得出的道理,即現今的天文地理知識,每年十二月廿一日前後的冬至節氣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形成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冬至之後,陽光逐日從南迴歸線北移,日照也一天天增長,古人冬至節氣說,即冬至是陰氣至極,陰極而反生陽的時候,因此冬至一陽生,是一歲之首。
如按照周朝曆法,華人過年應該在子月冬至,因此民間有冬至大過年,冬至添歲之說。前不久,冬至時搭計程車和司機聊天,司機問吃了紅白湯圓沒?(紅圓即陽圓,白圓即陰圓,吃紅白圓象徵的是陰陽反轉,紅白圓的食俗意義是勝過芝麻湯圓的),我說晚上吃,司機先生說吃了就要長一歲了。
雖然民眾不明白冬至是周代新年,卻記得過了冬至加一歲,周代的子月為一月新正,但到了漢代卻恢復夏代的曆法,以建寅月為一月開正,也因此華人的舊曆亦有夏曆之名,當立春寅月為一月時,冬至的子月,卻變成了舊曆十一月。
華人過舊曆年,也造成華人一年過兩個年,一是西洋新年,一是華人舊曆年。愛過年的人當然開心,從每年西曆十二月底的耶誕、到西洋年,再到舊曆年、春節、元宵,起碼有一個多月時間都在放假;但如果漢代沿用周曆冬至過新年,那麼冬至即西曆的耶誕節,華人的舊曆年,就將從冬至開始至西曆新年,跟西洋人的時間差不多。
華人的舊曆和天文、節氣、天干地支、五行都有關係,我們應當重新認識、珍惜舊曆的知識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