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3 16:09:00瀏覽308|回應0|推薦1 | |
圖片來源:http://www.montana.ms/Images/FISHING.JPG 大河中溯溪而上的歡樂與啟示 李常生 《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 And Other stories》是一部小說,作者為諾曼‧麥克林,他是一位樵夫、學者、老師以及說書人,在蒙大拿州的西洛磯山脈區成長,1973年自芝加哥大學教職退休。 小說描述諾曼和保羅與父母在尚未開發的蒙大拿州大黑腳河畔成長,他們的父親是位個性堅毅、教養嚴謹的長老教會牧師;以聖經教義教育兩兄弟,並傳授他們蠅釣技術,體驗上帝創造大自然的生命規律。兄弟倆情感深厚卻個性殊異。哥哥諾曼一心以父親為師,醉心于文學研究,後來成為大學教授;弟弟保羅生性活潑、豪放不羈,熱愛釣魚與賭博,長大後放棄父傳的拋繩方式,自創影子釣法,成為一流的蠅釣大師,後以新聞記者為業。 1992年導演勞勃.瑞福以《大河戀》一片,展現他對電影的執著以及成為電影大師的成熟風格,整部影片沉浸在瑰麗山河景致中,人物在大山大水中緩緩移動,大黑腳河畔的垂釣、牧師的主日講道、哥哥接到大學的聘書、弟弟的死訊,深刻地描繪隱藏其間的感情流動。 一條河貫穿所有的記憶,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淡入了心靈深處(注01)。當我們溯溪往上游探索時,我們比較會踏進人類的心靈深處,在時間中看到人類的文明與歷史,在空間中聽見自然與人類的對話,也同時能夠發現到自我的存在及生命的價值。 書中的大黑腳河是條家族之河,訴說著麥克林這個家族悲歡的故事。麥克林牧師用心教導兒子們,體驗上帝所造大自然的規律;小兒子保羅卻擺脫所有自然的規律,像是一件藝術作品,昂立在大河之上;大兒子諾曼謹承父訓,明確地知道:人生不是藝術,那一刻不會長久。(注02) 人生不只是藝術,還要面對現實 廣義的藝術不是只有包括畫圖、雕刻和音樂等,也包括了各種工藝、技術、專業和待人處事的方法。我自幼喜歡文學、藝術(狹義的藝術)和音樂等,但是,我也知道將人生全心投入到「純藝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所要面對的,還包括了現實的生活。藝術如果隨心自我創作,也許就不符合商業市場,除非自己繼承了一大筆財產,或者長期有人資助,否則很難在這個社會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但是如果將藝術與商業結合,或者藝術工作隨人擺佈,則又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來,自古以來成名的藝術家多半孤獨,在世時往往默默無聞,死後才得以顯赫,或者生前既已知名於世,但命運並不順遂。我們經常看到的千古巨著,往往都是由這些完全投入的藝術創作者所表現(或發揮)出來的作品。 生活的方法、方式、態度等也是一種藝術,如果表演得好的話,就像是在看一部好的電影,只是生活的藝術一旦脫離了現實,太過於羅曼蒂克,或者太過於煽情,也都可能無法面對現實世界,使自己犧牲,僅獲得了「生活的藝術家」,這種空洞的沙文主義符號。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加點藝術 反過來說,如果在現實中加上一點藝術,豐富了生活,讓生活中點綴上美麗的彩虹,生活上多了一些創意,則比較容易舞出一段漂亮的人生。 但是一切都沒有絕對的定論,在純藝術中能接近現實一些,或在現實生活中加點藝術,如果能夠拿揑的好又准,則人生必然燦爛。 《大河戀》中將釣魚比作生活的一種藝術,踩在水中溯溪而上,但面向自然,不受約束的藝術個性,往往讓自己無法面對現實,因而付出生命。人的命運並不是那麼的容易過得讓自己順遂與滿意。 我依舊願意溯溪而上 所找尋的不只是靈魂 還想與大地親近 那水、那樹、那山與天上的白雲 共同譜出一段人與溪流的故事 也許與楓樹擦身而過 秋天的楓葉落到這溪中 順水漂浮到大河裏 對撿到的人,講了一段故事 故事中有著我的足跡 文獻參考資料 注01:作者:諾曼‧麥克林/著,譯者:王祥芸,林淑琴,大河戀簡說,麥田出版。 注02:劉鎮歐,http://life.fhl.net/Movies/issue/family/01.ht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