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作家貝戈特之死的片段
2013/03/30 08:36:54瀏覽862|回應1|推薦8

關於作家貝戈特之死的片段

這是《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鉅作中相當經典的一幕,作家貝戈特參觀了維美爾的畫作《台夫特景色》(View of Delft) 卻因暈眩而不慎跌倒死亡,雖然這一段可能取材於普魯斯特自身的瀕死經驗,但他對於死亡的看法卻有如莊子哲學一般透徹的達觀,不得不令人欽佩。
至於貝戈特專注觀賞的那一塊黃色牆面究竟在哪裡?則是已經成為普學或藝術史學者所要專研的課題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3/5580055
那一小片黃色牆壁之謎 petit pan de mur jaune -【普魯斯特的家】All about PROUST - udn部落格

EXCERPT
一位批評家在文章裡談到過的弗美爾的《德爾夫特小景》(從海牙美術館借來舉辦一次荷蘭畫展的畫)中一小塊黃色的牆面(貝戈特不記得了)畫得如此美妙,單獨把它抽出來看,就好像是一件珍貴的中國藝術作品,具有一種自身的美,貝戈特十分欣賞並且自以為非常熟悉這幅畫,因此他吃了幾隻土豆,離開家門去參觀畫展。剛一踏上台階,他就感到頭暈目眩。他從幾幅畫前面走過,感到如此虛假的藝術實在枯燥無味而且毫無用處,還比不上威尼斯的宮殿或者海邊簡樸的房屋的新鮮空氣和陽光,最後,他來到弗美爾的畫前,他記得這幅畫比他熟悉的其他畫更有光彩、更不一般,然而,由於批評家的文章,他第一次注意到一些穿藍衣服的小人物,沙子是玫瑰紅的,最後是那一小塊黃色牆面的珍貴材料。他頭暈得更加厲害;他目不轉睛地緊盯住這一小塊珍貴的黃色牆面,猶如小孩盯住他想捉住的一隻黃蝴蝶看。「我也該這樣寫,」他說,「我最後幾本書太枯燥了,應該塗上幾層色彩,好讓我的句子本身變得珍貴,就像這一小塊黃色的牆面。」這時,嚴重的暈眩並沒有過去。在天國的磅秤上,一端的秤盤盛著他自己的一生,另一端則裝著被如此優美地畫成黃色的一小塊牆面。他感到自己不小心把前一個天平托盤誤認為後一個了。他心想:「我可不願讓晚報把我當成這次畫展的雜聞來談。」
他重複再三:帶擋雨披簷的一小塊黃色牆面,一小塊黃色牆面。與此同時,他跌坐在一張環形沙發上;刹那間他不再想他有生命危險,他重又樂觀起來,心想:這僅僅是沒有熟透的那些土豆引起的消化不良,毫無關係。又一陣暈眩向他襲來,他從沙發滾到地上,所有的參觀者和守衛都朝他跑去。他死了。永遠死了?誰能說得準呢?當然,招魂術試驗和宗教信條都不能證明人死後靈魂還存在。我們只能說,今生今世發生的一切就仿佛我們是帶著前世承諾的沉重義務進入今世似的。在我們現世的生活條件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以為我們有必要行善、體貼、甚至禮貌,不信神的藝術家也沒有任何理由以為自己有必要把一個片段重畫二十遍,他由此引起的讚嘆對他那被蛆蟲啃咬的身體來說無關緊要,正如一個永遠不為人知,僅僅以弗美爾的名字出現的藝術家運用許多技巧和經過反覆推敲才畫出來的黃色牆面那樣。所有這些在現時生活中沒有得到認可的義務似乎屬於一個不同的,建築在仁慈、認真、奉獻之上的世界,一個與當今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我們這個不同的世界出來再出生在當今的世界,也許在回到那個世界之前,還會在那些陌生的律法影響下生活,我們服從那些律法,因為我們的心還受著它們的薰陶,但並不知道誰創立了這些律法——深刻的智力活動使人接近這些律法,而只有——說不定還不止呢——愚蠢的人才看不到它們。因此,貝戈特並沒有永遠死去這種想法是真實可信的。

人們埋葬了他,但是在喪禮的整個夜晚,在燈火通明的玻璃櫥窗裡,他的那些三本一疊的書猶如展開翅膀的天使在守夜,對於已經不在人世的他來說,那仿佛是他復活的象徵。
(p.194~195 追憶似水年華 V 女囚  聯經版 1992)

They buried him, but all through the night of mourning, in the lighted windows, his books arranged three by three kept watch like angels with outspread wings and seemed, for him who was no more, the symbol of his resurrection.

(Translated by C. K. Scott Moncrieff ) 

On l’enterra, mais toute la nuit funèbre, aux vitrines éclairées, ses livres, disposés trois par trois, veillaient comme des anges aux ailes éployées et semblaient, pour celui qui n’était plus, le symbole de sa résurrection.

(l’édition Gallimard, Paris, 1946-47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7445496

 回應文章

普普斯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實話
2013/03/30 19:29
我對八里雙屍案很有興趣,因為另外一個形式的瀕死經驗就是殺人
年輕的時候,在維基百科看科倫拜校園事件條目,震驚到不敢入睡
包括年輕的生命不知為何持槍殺人後大笑自殺,關於恐懼,不知道是錯覺還是誤解
透過文字想像細節時,就感覺自己跟神很親近

知道老大哥甚少接觸推理小說
但是,還請老大哥發表一下關於八里雙屍案的看法

(逃走~)
le14nov(le14nov) 於 2013-03-31 11:26 回覆:
如果說,福爾摩斯、亞森羅蘋也算是推理小說的話,其實我也算啟蒙甚早,雖然至今還沒碰過雷蒙·錢德勒、克莉絲蒂、勞倫斯·卜洛克、東野圭吾、宮部美幸的小說,不過改編自伊坂幸太郎小說的電影倒是看了好幾部 !

我大概知道這件命案似乎都是因為媒體不斷發聲而成為光怪離奇、撲朔迷離的一個事件;
但基本上我會認為,真相存在的意義應該只在於這些當事人或檢警單位,滿足我們這些旁觀者的永遠不會是過於簡單的事實。
或許這是羅生門現象的背後更需要被討論的問題本質。

(結果,我對這案件還真沒看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