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歐文‧亞隆的《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2022/05/26 05:43:05瀏覽523|回應0|推薦5
Excerpt:歐文亞隆的《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本書的英文書名摘錄自拉羅什富科 (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 的箴言:「烈日和死亡一樣,令人無法逼視。」(Neither the sun nor death can be looked at with a steady eye.) 這句話道出凡夫俗子的心聲;直視烈日和直視死亡一樣讓人難受。我不會鼓勵人用雙眼凝視烈陽,不過,面對死亡卻是另外一回事。本書的宗旨,就是要人堅定不移的凝視死亡。
——
歐文亞隆,〈後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3508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
作者:歐文亞隆
原文作者:Irvin D. Yalom
譯者: 廖婉如陳耿雄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7/02/07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MD, 1931-

1931
6 13 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父母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大戰後移民美國。亞隆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最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早年師承新佛洛伊德學派大師蘇利文(Harry S. Sullivan),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他並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派洛艾圖及舊金山執業。
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包括心理治療經典作品《存在心理治療》、《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等,以及廣為人知的心理小說系列《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一日浮生》等。

Excerpt
〈辨識死亡焦慮〉

死亡即一切,
且空若無物。

蟲子爬了進來,又爬了出去。

每個人害怕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對某些人來說,死亡焦慮是生活裡的背景音樂,任何事都會勾起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感觸,就連看一部老電影,也會忍不住唏噓螢幕上的演員如今安在?
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這焦慮更形猛烈難纏,它會在半夜三點突然襲來,讓人驚見死之恐怖而膽顫心驚。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步上週遭每個人的後塵——的念頭。也會擾得他鎮日惶惶不安。
更有些人受困於命在旦夕的某個幻想的糾纏:一把槍指著他的腦袋、納粹的行刑隊闖入、震天價響的腳步聲逼近、從橋上或摩天樓上墜落……
死亡的景象鮮活逼真。有人想像自己被封死在棺材內,鼻孔塞滿了泥土,卻清楚意識到自己將永遠躺在黑暗之中。有人則害怕再也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所愛之人。另有些人一想到自己將躺在地底下,家人朋友踩踏在他之上,一如往常繼續生活,而他卻無從得知他們或這世界有何遭遇,便覺得痛苦不堪。
我們每個人都嚐過死亡的滋味,在每晚不知不覺沉入夢鄉,或昏迷失去意識之時。希臘神話中的死神和睡神,薩那妥斯 (Thanatos) 和希普論斯 (Hypnos),即是攣生兄弟。捷克存在主義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曾說,我們都從遺忘中預嚐過死亡的滋味:「死亡最駭人之處不在於沒有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即是某種形式的死亡,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在很多人身上,死亡焦慮儘管令人痛苦,卻很容易指認出來。而在有些人身上,它極其幽微隱蔽,藏匿在其他症狀背後,唯有去探索,甚至大肆開挖,才能找到它。


〈覺醒經驗〉

遠在托爾斯泰之前,古思想家——自從人類有文字以來——早就提醒了我們,生命與死亡相互依存。斯多葛學派 (例如克里西波斯 Chrysippus〕、季諾 Zeno〕、西塞羅 Cicero〕、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教導人,學會好好活著,就能學會好好死去,反過來說,學會好好死去,才能學會好好活著。西塞羅說:「哲學思辯不過是為死亡做準備,」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寫道:「人唯有在面對死亡時,自我才會誕生。」中古世紀,很多僧侶在修道院內的單人小室內放有人的骷髏頭,藉此提醒自己人終有一死,並時時修身養性。蒙田 (Montaigne) 也說,有間可以清楚看見墓園的書房,人的思路自然清晰銳利。如此這般,歷代偉大的先師聖賢提醒了我們,雖然人會因為形體的死亡而消毀,但是人能從悟透死亡之中得到拯救。


 
〈觀念的力量〉

[伊比鳩魯及其永恆的智慧]

伊比鳩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減輕人的痛苦。.而人痛苦的根源何在?伊比鳩魯的答案相當篤定:無所不在的死亡恐懼。
根據伊比鳩魯的說怯,「人終有一死」這駭人的念頭,妨礙人享受生命,人生所有的樂趣無不遭受破壞。這是因為人對永生的渴望是無從得到滿足的,無論做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他曾寫道。很多人從而生出厭世的想法,甚至走到自殺的地步,另有些人狂熱而漫無目標的從事某些活動,這些活動除了讓他逃避人類處境固有的痛苦之外,別無意義。
許多人會永無休止、永不饜足地追求新鮮事,對此伊比鳩魯並不認同。他勸導人們去收藏和喚起深深印刻在記憶中的愉悅經驗。若學會一再地運用這類回憶,他說,人們就不需要無止境地一味追求快樂。
傳說伊比鳩魯身體力行自己的教誨,以身作則。臨終前躺在病榻上時 (腎結石引起的併發症),儘管痛苦難當,他靠著回想自己與圈內朋友及弟子們的愉快談話,來保持心靈的平靜。
伊比鳩魯的天賦之一,是預見了當代對潛意識的看法。他強調,對於死亡的憂慮,大多數人是意識不到的,而是要從偽裝過的表現來推測,譬如:對宗教過分狂熱、汲汲營營累積財富、盲目追求功名利祿和權力等,而這些都是不朽的假象。
伊比鳩魯減輕死亡焦慮的心法何在?他提出一系列嚴謹的論點,其弟子們以問答的方式牢記於心。其中許多論點不僅在過去兩千三百多年來,不斷掀起世人的激辯,而且依舊有助於我們克服死亡焦慮。我將在這一章裡討論他最出名的三項論點,這些見解不論就我的臨床工作,或就克服我個人的死亡焦慮而言,都相當寶貴。
l.
靈魂將滅
2.
死亡是全然無知覺的狀態
3.
生死對稱

……

[
漣漪的概念]

在我處理病患的死亡焦慮,和他們對人生無常的苦惱多年下來,我發覺漣漪的概念格外有用。
漣漪在此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起了同心圓般向外擴散的影響力,可能影響他人好幾年,甚而好幾代。也就是說,我們對別人起的作用,會由這些人進一步擴散至其他人,彷彿池塘的漣漪一波波蕩漾開來,終至看不見,但依然持續在人心深處起波瀾。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且往往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這概念給了那些因為生命的有限與無常,而不免聲稱人生在世了無意義的人,一個強有力的答案。
漣漪效應不見得意味著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我們很多人早在課堂上讀到雪萊描寫荒地裡坍塌殘敗的古代巨像的詩句時,便知道那樣的努力終究只是一場空。

看看我的豐功偉業,汝當絕望。
(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

企圖名留青史的努力,到頭來總是徒然。無常才是永恆。因此,我此處所謂的漣漪,不如說是,留下你的人生體會、個人風範、智慧、懿行,澤被相識或不相識的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199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