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諸葛亮是同性戀嗎?
2008/02/01 13:38:32瀏覽6366|回應1|推薦4

nbsp;   重建歷史,就像重建犯罪現場一樣,只能憑有限的史料證據,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釋。不過,一旦日後發現新的證據,可能就得一切從來,這也就是研究歷史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有時候,直接的史料太少,解釋起來就天馬行空,而形成各說各話的狀態。本文正是在史料不足的狀況下,所做的推測之一。

nbsp;    所有的懷疑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建興六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般人的心態,凡事總要打響第一炮,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依照諸葛亮的行事作風,他不是個行險僥倖的人,可是,不知為什麼,偏偏第一次北伐就選擇了馬謖,一個毫無實際作戰經驗的人擔任先鋒?因此,令人不得不懷疑,他們兩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特殊的感情,由於這份感情的存在,蒙蔽了諸葛亮理智,導致他屢屢做出錯誤的決定?

nbsp;   一個人的性格,影響了他的作風。首先,讓我們看看諸葛亮是怎樣的人。三國志作者陳壽說:「諸葛亮之為相國‧‧‧‧‧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卷三十五)簡單地說,諸葛亮賞罰分明,六親不認。話雖然這麼說,難道沒有例外嗎?

? 建興五年,丞相長史向朗,跟隨諸葛亮到了漢中,準備北伐事宜。向朗與馬謖,都是襄陽宜城人,或許基於同鄉的關係,兩人素來交情不錯。有一天,馬謖竟然逃亡了(史無記載,原因不詳),向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卷四十一)這事有蹊蹺,因為逃亡的馬謖沒事,反而知情不舉的向朗被免官,這種處置,完完全全違反了諸葛亮自己一貫賞罰分明的作風啊!

nbsp;   馬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從劉備入蜀地,曾經擔任緜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另眼相待,頗為器重。不過,先主劉備臨死的時候告訴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卷三十九)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依舊聘請馬謖擔任參軍,而且每次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兩人究竟談些什麼,沒人知道,但這並非正常現象。

nbsp;    有人說,豬八戒是笨死的,那麼諸葛亮是怎麼死的?顯然是累死的!『魏氏春秋』說:「(諸葛)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焉;所噉食不至數升。』宣王(司馬懿)曰:『亮將死矣。』」(卷三十五)雖然上述這條史料所說的是,孔明五十四歲時,與司馬懿相抗於五丈原的事情,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假使連處罰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要親自參與,那麼諸葛亮必定每天早晚都很忙碌,如果此事屬實,那他怎麼還會有時間和馬謖談天,而且每次都自晝達夜?除了軍計之外,他們還談些什麼?

span lang="EN-US">

nbsp;    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些什麼,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確實與他人不同。根據『襄陽記』所載,建興三年,諸葛亮出征南中(包括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文武百官送行本是件自然的事,可是,唯獨馬謖送諸葛亮一送數十里。數十里不是個短距離,難道有什麼話不能當著百官面前說,非到那麼遠的地方再說不可嗎?何況內容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只不過是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種老生常談罷了!既然「三國志」說,馬謖「好論軍計」,又說諸葛亮「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難道他們就從來不曾談論過出征南中的戰略?反而是在出征前,馬謖送了數十里之後才提及,這種事不也怪乎?

span lang="EN-US">

nbsp;    換個角度來說,或者是彼此有說不盡的話?彼此依依不捨?馬謖在臨終的時候,寫了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與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卷三十九?p注引襄陽記)諸葛亮和馬謖相差僅十二歲,這樣短的年齡差距,能夠建立起父子般的感情嗎?何況諸葛亮也有自己的兒子,有這種情感上的需求嗎?為什麼不說是叔姪般的感情?為什麼不說是兄弟般的感情?為什麼不是其他的感情?

nbsp;    如果真是父子感情,應該是屬於比較冷靜的,比較淡的,可是,他們之間的情,卻是濃稠的!諸葛亮對馬謖有著太多的例外,譬如說,劉備的遺言,諸葛亮不聽;馬謖逃亡,諸葛亮不罰;每次和馬謖談論,諸葛亮不倦;為什麼這麼多的例外,全都發生在馬謖一個人身上?

nbsp;   甚至,諸葛亮因馬謖逃亡而恨向朗,這更是令人不懂!我認為陳壽用這個「恨」字,有其特殊用意,故不能等閒視之。一般而言,我們會對某人產生恨意,是因為累積了許多不平之氣,累積了許多委屈而來,那麼,諸葛亮對向朗的恨,又是怎麼產生的呢?試問,只有一次知情不舉,就足以醞釀出恨意嗎?很難令人相信這是諸葛亮的作風。當時向朗的職務是丞相長史,也就是諸葛亮的秘書長,所謂「知情不舉」,畢竟只是業務上的過失,諸葛亮頂多是震怒,何恨之有?而且向朗自從被免官直到延熙十年去世為止,悠遊無事二十年,這處分未免太重了吧!難道諸葛亮嫉妒向朗和馬謖交好,因而產生恨意?

nbsp;   最令人費解的,莫過於拔擢馬謖為先鋒,這件事完全脫出了諸葛亮的行事軌道!諸葛亮對於軍事行動,非常謹慎,不像魏延敢於冒險。例如說,『魏略』記載說:「夏侯楙擔任安西將軍,鎮守長安。諸葛亮在南鄭與部屬討論軍情,魏延說:『聽說夏侯楙年少,雖然貴為魏國的駙馬,但是膽小而且沒有謀略。如果借我精兵五千,背負負糧的兵五千,從褒中順著秦嶺而東,而北出子午谷,不過十日就可以到長安。夏侯楙聽說魏延突然到來,必定乘船逃走。長安中只有御史,京兆太守這般人,很容易對付。我們可以取橫門邸閣和散民的存穀就有足夠的軍糧了。敵人從洛陽來的援兵,還需二十多天,絕對有足夠的時間讓丞相從斜谷到達長安。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以平定了。』諸葛亮認為這個想法行險僥倖,不如走平坦大道,可以輕易地取得隴右,所以不用魏延的計策。」(參看三國志卷四十)只不過一萬軍士,諸葛亮就認為魏延的作法過於冒險而不贊同,可是,為什麼諸葛亮自己卻甘願為馬謖冒更大的險?有什麼合理的解釋嗎?

nbsp;   在佔領益州之後,諸葛亮就設立了一個「參署」機構,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參署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處理好一些軍政事務,而招來各方面的代表參加,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然後集中起來,斟酌損益,做出決定。可是,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祁山,當時軍中有宿將魏延,吳壹等人,論者都認為應該選擇其一人出任先鋒,為什麼偏偏諸葛亮違反眾人的意見,拔擢馬謖統率大眾在前?後來,馬謖捨水上山,舉措繁擾,副將王平連連規勸,馬謖說什麼也聽不進去,與魏國名將張郃戰於街亭,可想而知,當然是兵敗,士卒離散。試想,馬謖逃亡之罪未罰,竟然還被拔擢為先鋒,請問,諸葛亮究竟怎麼了?為何凡事遇到了馬謖,就彷彿盲目一般?照理說,只有愛情才會是盲目的呀!

nbsp;   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他卻娶了沔南名士黃承彥那個黃頭黑色的醜女兒,鄉里因而做了個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當我們對某人有感情,我們可以包容他的缺點,感情愈深,包容力愈大;諸葛亮與黃承彥之女並不認識,何來的感情?只因她有才華,就立刻迎娶回家,諸葛亮真的能忍受妻子的醜陋,或者他對女人原本就沒興趣,所以不在乎美醜?

 

span lang="EN-US">

span lang="EN-US">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wrenceoftw&aid=1587049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恐怕是的
2010/01/07 19:57

好像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