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4 17:44:10瀏覽6484|回應0|推薦0 | |
南懷瑾先師在”圓覺經略說”中提到要”止中有觀, 觀中有止,邁向止觀等持,也就是定慧等持。何謂觀,例如,靜坐時,,曉得自己的念頭起起伏伏,來來去去,這就是觀。但觀與照不同,觀與照的道理在唯識學”瑜伽師地論裡,叫尋與伺,觀有尋找的意味,伺不是尋找,在那裏等著,照著。 依末學的以往的修持經驗,往往念頭生起時,尤其是”非正念” ,本能地想要克制念頭,但發現做不到而有苦受,直到第四階段終於發現念頭它會自動消失,同時末學在”圓覺經略說”裡被提醒一個很重要的見解:要修行大乘菩薩道,要發清淨心,要懂得自性本來清淨的道理,妄想念頭用不著去空它,自去自來,自由自在,無罣無礙。若能從攀緣心轉為覺知心,也就是所謂“一念清淨”.煩惱即菩提,而非用妄識之生滅法去思惟,在這圓覺經及楞嚴經有許多提醒 例如”圓覺經_文殊師利菩薩”篇云教導我們: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圓覺經”清淨慧菩薩”篇云: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篇云: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楞嚴經: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外,南懷瑾先師有一句詩,非常貼切的功夫境界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閒處坐,任它落地自成灰! 止觀修持中,因為智慧或慈悲力不夠,導致心中存著未解開的結,此後,強烈念頭會不時地蹦出來,定力不夠,攀緣心容易對境生起貪,瞋,癡等執念,而念念相續,易生煩惱或苦受,或繼續造身,口,意的惡業。若能在起念當下,,意識到(觀)”此非正思惟” ,即從攀緣心轉為覺知心,此時妄念可能仍在,但只要任隨念頭起伏(照) ,念頭消失的速度會隨著真言集階段提昇而加速,一旦念頭消失,心即恢復平靜(止) 。因為尚未放下,往後念頭可能反覆出現,只要攀緣心如此反覆轉為覺知心,就能體悟圓覺經所教導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用此觀照方法應用在生活中,例如不舒服的人際關係或生命情境,心得以自在,無所罣礙。應用在自我習性觀照上,就有機會轉化自己的身,口,意,而非讓無常的業力因緣作用,讓自己繼續無意識地造業。 共勉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