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思善,不思惡
2015/05/20 17:40:12瀏覽201|回應0|推薦2

  此為六祖壇經之一句偈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末學在此引述聖嚴法師教默照禪一書內容:

  ,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而動,心保持安定的狀態.,則是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狀況;外在環境而言,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有人在罵你,讚歎你,但是內心不受影響.罵你的時候,不會覺得委屈,痛苦;讚歎你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很得意,很高興!你只知道:他罵你,讚歎你,這是他的事,不要受他影響.應該挨罵,不必生氣,罵得不對,這是他的事,為什麼要生氣?對內心狀況也是一樣,知道有煩惱,妄念,但是不去在乎它,清清楚楚的知道,但是不受影響,這就是默照!

 不思善,不思惡”,這並不是說世間沒有善,沒有惡;而是雖然有善惡的現象,但我們的心,不要被善與惡所影響.,就是對自己有好處時,不必覺得了不起;,作錯了,也不必覺得懊悔.在平常生活之中,只要不是在思想,思考著自己的善與惡,心就會穩定.

  對於他人也要不思善,不思惡”……內心不受善與惡的影響,以平等心待人, 心就會平靜,這就是默照的方法及工夫.

  ,是不受影響;他人的好壞善惡,是他本身的事,自己的心要經常保持著平靜,但是事情還是要處理的…….而處理的時候,不因為此人可惡就要殺掉他,既然是要救眾生,殺過人的人也應當要救.這樣的慈悲心,就是照;心不受影響而起慎恨心,煩惱心,則是默.

  請諸位好好運用不思善,不思惡這兩句話,不要計較自己與他人的好與壞,有好,有壞是正常的.

後記:末學記得在多年前,修行之初,因為外境的磨考而內心痛苦不已時,即使夢境指示不思善,不思惡”,仍不得其解.後來修持真言集第一,二階段時,因為身心未具一定程度的清淨,還在知道”,做不到的程度,到了第三階段修持,因為多少體悟到了默照的要點,在生活中,學習以中觀觀照身心,並搭配真言的日課而多少懂得調伏自心,再回去看此句偈,就多少解悟其深義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ura38&aid=233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