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8 10:12:51瀏覽1353|回應0|推薦17 | |
麥克道格拉斯在電影「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1987)片中,拿出雨傘卻開了花,恨恨地說出:「Made in Taiwan」。不錯,小蔣時代台灣拼的是代工經濟,不僅沒有什麽創新(有的也只是如何“簡化”製作),當然談不上ODM。筆者當年嘗與社會學老師討論所謂“台灣奇跡”,有黃金說、美金說,彼此共同認為中小企業的結構似乎占了更大的比例。然而一整貨櫃的運動鞋運到中東,拆出來裏面,鞋底與鞋面「自動脫落」的將近一成,左右腳不同號的也有好幾趴,同腳的也有,甚至兩腳不同色系的也有,這就是當年“經濟奇跡”的另一面! 當美國不斷祭出貿易制裁,逼得一些需要低廉人力去生產廉價物品的企業不得不出走,去“延續”這所謂MIT的精神時,另一群人卻開始努力要扭轉MIT,最出名的當屬孫運璿找上張忠謀,台灣也開始走入另一種不同的經濟模式。東莞不少電子廠看著興盛的中國市場,卻礙於法令自己沒有內銷權,就偷偷把貨物倒入中國,賺取人民幣,在遠華案后,中共開始從海關嚴格管控下,一夕間讓不少逃漏稅的台商大戶,關廠倒閉,逃之夭夭(據聞曾經一夜間關了數百家)! 守規矩的廠家卻要面對台商的徒子徒孫——陸資廠的競爭!例如電源供應器廠抱怨,一瓦不到一元台幣(現在更少),幾乎難以生存的情形下,發覺與其競爭的最佳武器是:研發、品質!透過不斷的研發做出技術較新、品質較佳的產品,藉以“市場區隔”,避開無情的價格戰!也有不少台商“融入”其中,發覺T卡便宜,就用在pen driver上,反正有容量可儲存,消費者又不懂,也是一條路;有些甚至帶頭做山寨大王直到拼不過陸資(記憶棒就是活生生例子)。 不少台商自認在技術上勝過陸資,品質控管又比大陸人來的嚴謹,認為已立於不敗之地,卻發覺市場區隔越來越不容易,有能力的就自創品牌,自己玩!沒能力的也只能苟延殘喘,期待奇跡的出現! 眼看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的確是很難咽下去,卻又無計可施!明知技術超越,品質不錯,就是受制於人,除了自創品牌,似乎又無它途!然而,有品牌卻不見得有通路,因此,有通路的就變成大爺!就算有了通路,真正成功的也就是鳳毛麟角,前期花的大把鈔票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收回! 許多企業主認為,花再多錢去留著人才,那是絕對做不到的(有人甚至認為,大陸人多,而且都有野心,何必去慰留),加上少子化,人員管控更加困難,除了擴大人資部門,強化績效管理、精算成本,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 好的品質雖可以創造不錯的價值,但如何將價值延續,而不至於讓山寨一下打趴,那就必須從另一方面著手——人!許多工廠品管嚴謹,但就是只能幫人做嫁;有些工廠幫別人代工一流,自我品牌就是推不出去! 做好品質是責任,而如何落實,這就考驗企業的能力!如同教育,讓孩子願意學習而不是強迫學習,這才是真功夫!早年填鴨式、打罵教育已經為時代所淘汰,可惜卻在許多企業中復活!勞資之間變成諜對諜關係,彼此都是從利益做出發點,老闆與員工計較他的效能、員工與老闆計較他的薪酬,殊不知產品賣不出去,什麽都免談!績效管理本是協助員工發揮潛能,建立自我責任感,與公司榮辱與共,卻演變成,公司監督員工,錙銖必較的工具!“責任制”更是讓員工戰戰兢兢,用過勞的力量領取基本的酬勞!企業是“股份有限”,員工卻是“無限責任”!許多號稱資訊化的企業,一個高階幹部每日至少必須花幾近五分之一時間在審核、審批(甚至連老闆辦公室的茶水添購都必須經過無數人審批),沒事則以,出了事,簽過名的都遭殃!每日繁瑣的會議更是令人詬病! 產品要能賣出好的價值,不僅需要不錯的開發人員,更要嚴謹的品質管控,以及良好的行銷技巧,這些都與人有關。再好、再精細的SOP,也是要人去執行。因此,對人的管理很重要,錢只是工具之一(軍人打仗就不是用錢可以解決的!)。如何有效結合薪酬制度,讓員工願意貢獻自我,讓品質與價值自然產出,這才是現代企業首要課題!至於15K、18K、22K,那只是一個過程,是政府該思考的問題,不是企業!”血汗“如出於自動自發,那是勞資共同努力;如果是制度讓工廠變成”血汗“,那不是努力而是剝削!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