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7 11:14:32瀏覽649|回應1|推薦13 | |
奧運結束了,中華隊的表現,有人說比上屆好,算是自我安慰;有人說表現不佳,鑽石级待遇卻拿出如此成績!說實話,如果相信台灣會給出什麼鑽石级待遇,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台灣運動員一直是靠自我力量與外競爭,以前的王詩婷就是一例!他要的也只是贊助他培訓的經費罷了!當年職棒的產生,也就是考量這些爲國爭光的球員能有繼續的舞臺以及生活的空間,這絕不是依靠政府力量促成的。 就以棒球這個筆者曾經參與也一直熱愛的運動為例。小時候半夜看電視就爲了看中華健兒在國外的表現,盛竹如的播報,咬字清晰,就算坐在後面也聽得清楚(當時整個村也就只有一戶有電視,大家自帶椅凳排排坐),一起爲中華隊加油。當年孩子的暑假出了幫忙家務外沒有所謂輔導課,大熱天機個孩子湊在一起,到附近建築工地找根筆直的木棒當成球棒,用報紙折成的“手套”,加上一颗球到附近空地打起“棒球”!人數不夠怎麽那就壘包數減少,基本上沒有外野手。沒有正規的訓練,有的只是模仿電視,好球就說成“水”(台語),壞球就說成“某”(台語),學習盛竹如的腔調,牙齒暴的就被稱為許金木、胖點就被稱之為陳明晃,棒球變成整個暑假主要的遊戲。 小學時代,學校也趕熱潮,組織棒球隊,報名的就有200多人,必須說明的是,這些都是學生自主,沒有家長參與。經過選拔剩下40個,利用課餘時間練習。當時老師規定,功課没做完、考試不及格的不準參加棒球隊,因此平日懶散的我為了打球也乖乖念書、寫功課。直到最後16名正選出爐,才告知家長參加球隊,家長雖然滿嘴不願意勉強同意,但不讓自己孩子寒酸,聯合起來出資購置球衣、球具、球鞋(當年買的牌子叫做“中國強”),這個時候棒球變成每日的運動,家長也是這個觀點同意參加,至於比賽勝負並不是那麼重要。猶記得那個年代,少棒比賽是個盛事,地區選拔甚至電視臺也實況轉播。 拿到世界冠軍遊行台北 當年的冠軍“順理成章”拿到世界冠軍。筆者球隊雖然沒有奪冠,卻也打入全國比賽(市級比賽、縣級選拔、北區比賽、全國比賽),當時有幾位同學都被媒體形容是不錯的人才,這幾位同學沒有經過魔鬼般的訓練,而是天賦加上教練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興趣,所以才會自主訓練。課餘的練習,大多數時間教練是讓我們自己發揮,他根據每個人特質予以調整,對於我們而言最大的訓練就是跑操場、練接球、學習暗號,除了出汗外,沒有任何體罰,因此全隊充滿快了氣氛。我們的身體也跟著結實。隨著球季結束,我們也卸下球衣(當時有年齡限制),回歸教室,除了部分同學被吸收去繼續打青少棒外,大部份進入國中繼續“升學主義”的進程。漸漸的臺灣三級棒運成型,棒球變成國球,除了少數家長把比賽當成賭博外,基本上它是一個“全民”認可也積極參與的“運動”。我想這應該是創立棒球者的初衷吧!因此,洛杉磯奧運拿到銅牌,舉國歡騰;韓城奧運輸了,熱度依舊不減,職棒球迷人數如果不是因為數次的假球事件,相信會是一個全民熱衷的運動。 棒球,它在台灣掀起的狂熱,是一種來自心中、來自全民,它的重點在參與,不是奪牌!這也是威廉波特將它定位在夏令營的目的。然而,中國大陸卻沿襲前蘇聯、東歐魔鬼式的奪牌訓練,將運動比賽當成宣揚國威的地方,讓運動變成政治,犧牲的不止是運動真諦,連帶讓無辜的孩童失去唯一的童年!奪得敦奧女子100米蝶泳銀牌的中國選手陸瀅在比賽剛剛結束後,公開批評中國的體育訓練體制說這一體制使運動員在其他方面沒法享受生活。“在國內,我們就是埋頭去學習、學習,訓練、訓練,然後就休息”。”上海報紙報導了奧運跳水冠軍吳敏霞的父母為了不影響她訓練,而刻意隱瞞吳敏霞母親多年受乳腺癌病痛折磨的故事,中國網友紛紛對此表示厭惡反感。而且吳敏霞也一直被隱瞞祖父母去世的消息。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和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跳水教練多伊克(Johannah Doecke)向路透社表示,「你想知道為甚麼中國女選手如此成功?因為大多數的教練是男性,這些女孩經常被毆打至屈服。如果你說『不』,你會受到懲罰,被當場扇耳光,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機制。」多伊克表示她曾經訓練過一個移民到美國的前中國頂級選手陳霓(音譯),最初陳霓犯了一點小錯誤就害怕得要死,「如果她一犯錯,就馬上給我磕頭道歉。」多伊克當時與幾個移民到美國的中國教練合作,她表示,「當我訓練陳霓時,我經常聽到其他人說,『如果你想她表現得好,你就打她。」 早期中國運動選手為了奪牌使用不乾淨的手法。在1994的羅馬的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上,中國贏了12枚金牌。可是在接下來的亞運會上,有11名中國游泳運動員被測試出有類固醇陽性,被取消了22枚獎牌。2000的奧運會之前,中國自己臨陣去掉4位有測試問題的游泳運動員,最後一塊獎牌都沒有拿到。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隊只得了一塊獎牌。 這讓中國發現使用禁藥的偷甲步是沒用的,因此採用前蘇聯、東歐魔鬼培訓法,在幾億人口中,從小抓起,挑出好苗子,然後由國家出錢專門培訓的方式,果然讓他不僅奪牌數激增,甚至連一些弱項(如游泳),也能拿到金牌。《每日郵報》指稱他們從小就接受了一種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模式。中國運動員從小就被灌輸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勝利”的觀念,小運動員們被要求做更多的練習以磨練他們的意志。他們不能和同齡的小夥伴去玩耍,沒有了父母陪伴呵護的快樂童年,不能畫畫、聽音樂、看偵探小說或者是和朋友一起聊天,每天只能與五個一起練習游泳的小夥伴被關在監獄一般的游泳館裡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指葉詩文)。 這種斯巴達式訓練形同人民公社復活,只爲了虛偽的國家光榮,讓兒童從小即生活在這種魔鬼訓練營中,只爲了奪牌!一些知名的運動員(郭晶晶、劉翔)成為他們效仿對象,只要拿到金牌,就能名利雙收!甚至為了奪牌打起假球!這在臺灣早就被唾棄出門!當我們針對奧運檢討國內體育時,是否應該思考體育的目的難道只為了奪牌?犧牲孩子的童年而奪取的金牌,能帶給臺灣多少光榮?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是打死我,我也不會讓我的孩子參加這種運動!
BBC中文網:中國體育培訓太殘酷再多金牌也不值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2/08/120801_media_review.shtml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