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05 02:49:20瀏覽1578|回應3|推薦19 | |
(照片上是剛近公司的第一個座位,當時是歐美組編譯,還有閒情逸致用這支白色羽毛筆,桌子有點亂就是,不過跟現在的座位比起來,可整齊多了) 回台灣三年兩個月,好快,進公司滿三年了! 前一年兩個月,在國際組當編譯的日子,雖然是內勤,卻是我工作、私人生活變動最大的時間區塊,曾經為了美伊大戰開戰,晚上不睡覺猛K美伊的恩怨情仇、回教歷史文化,搞清楚什葉派,庫德族,海珊和一家人的背景,為了以巴和平,細讀中東和平路線圖(road map)的時程,熟記歐盟東擴進展,編譯外電,各式各樣的新聞都要做,政治、社會、生活,娛樂,編譯都逃不掉。外電要做的好看,編譯能做的實在有限,最沒辦法的就是體育新聞了,當時要輪早班、晚班,夜早班(清晨四點半到班),這對向來早睡的我而言,真是體力的一大挑戰,尤其是晚班,當時到11點就開始猛打瞌睡,生理時鐘一直調不過來,就是因為輪早晚班,我也結束一段感情,不過這應該是緣分盡了,現在看來,雲淡風輕。 在英國放洋的經驗真的派上了用場,因為地緣關係加上歷史因素,倫敦是名符其實的大熔爐,在唸書的時候,最大的轉變是對中東人的印象,簡單的說,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我,難以體會他們對宗教的狂熱,但是回教國家對默罕莫德的虔誠讓人肅然起敬,而非像好萊塢電影裡帶著詭異氛圍的令人生畏,更和恐怖份子差了十萬八千里。有一次陪著同學到清真寺禱告,真是新奇體驗,忘了準備,臨時拿桃紅色圍巾直接當成頭巾,把長髮包起來,只見我這個桃紅女穿梭都是中東人的清真寺,現在想起來真好笑。 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封流傳很久的電子郵件,描述加勒比海上的國家Barbados,鈔票上的大頭長的很像劉德華,同事打電話問我,可否詢問外交部,有沒有Barbados的鈔票,讓他比對,巧的是,我有個同學就是Barbados人,而且剛好在MSN線上,馬上就得到答案,這張紙鈔是真的!上面的人物還長的真像劉德華,他是John Bovell,是Barbados的糖業探勘者,真沒想到Nicole竟能給遠在台灣的我、工作上的協助。 想看Barbados的劉德華,可以到這個網址。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nancy20040513185332 基本上,當編譯的經驗,對於跑線助益甚大,可以用較宏觀的角度看島內新聞,不過,從國際組調到採訪中心初期,真的很不習慣,處理慣伊拉克戰爭和英國皇室八卦,國內的政治新聞,怎麼看怎麼"不重要",怎麼不夠"精采",因為老是離不開--口水,有時在切角度的時候,還真失了準,漸漸的,才抓到台灣政治新聞的重點,試著"融入"台式政治文化,腦子裡每天都是古靈精怪的點子在打轉,每天都有打不完的電話,問候、請益、查證、約訪、獨家新聞,幾乎佔據所有的私人時間,有時大半夜還在盯進度,休假也在run線,問東問西,接公司電話,印象很深的一回,2004年,我和一群同業到花蓮海洋公園玩,臨時接到公司電話要問個訊息,當時有種被"逼"的感覺,感覺很不好,因為可以隔兩天上班再處理,我大可用休假的心態回應公司的要求,但不知怎地,就是不能忍受使命"不"達,站在海洋公園,眼淚都掉出來了,才順利完成任務。 到政治中心兩年多,有人說,這家公司很壓榨,甚至有人用"變態"來形容,但我覺得,這是個可愛又殘酷的地方,很複雜,有正義感,很多元卻又很狹隘,很不人性,但有時又溫暖的要命,很積極,有時充滿取巧的惰性,適者生存,新聞工作本來就是一個高度耗損的行業,重點是一個記者願不願意自我充實,你可以很阿Q的用"沒時間"來搪塞,但是啃的是老本,損失的終究是自己。 我要感謝當初面試我進入這家公司的雅萍姐(現在已經跳槽到友台), 樺哥,給我很多機會出國採訪,當我調到政治組,樂觀其成。 毓君姐,花了很多時間指導我電視新聞政治稿的寫作。 維銘哥,很挺記者,給我跑線很大的空間。 宣宜姐(也跳槽啦!)導正我一些觀念,是良師也是好友。 嘉蕊姐,在極度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鼓勵我,讓我用不同角度看挫折。 念華姐(又是跳槽一枚),進公司沒多久,被她"嫌"聲音太軟,當時真是難過,卻因此改變過音方式,有了現在的自信。 一路跌撞成長,三年了,一千多個日子,我的做人學分還沒修足,圓融度還要再熬燉,酸甜苦辣竟然回味無窮,謝謝一直以來在我身邊的朋友,受訪者(現在都是好朋友了),忍受我怪/壞脾氣的父母和哥哥,現在又多了一份支持的力量,因為你們,我好幸福。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