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陳肇興〈遊龍目井感賦百韻〉淺談分類械鬥
2012/08/31 17:28:45瀏覽2286|回應0|推薦19
 
 

 

 

 

                    遊龍目井感賦百韻                  陳肇興

夙披縣圖經,龍目稱幽奇。抱此一十年,欲見更無 期。甲寅春三月,往教海之涯。因與龍目近,遂起觀泉思。攜笻招野叟,道我以前馳。靡靡踰阡陌,數里無煙炊。榛莽積碎瓦,頹垣壓茅茨。十室無一存,存者唯石基。彳亍到井陘,蕭瑟尤堪悲。兩目復何有?一水空清漪。熒熒澗中石,毿毿井中苔。草花黃白色,不辨薋菉葹。維時日亭午,我行頗倦 疲。披襟席地坐,對叟發長噫:「我昔按圖經,龍目不似茲。得毋人好事,好景憑意摛?」野叟聞之泣,抆淚前致辭:「伊昔稱樂土,俯仰皆有資。所賴賢父母,寬猛政並施。夜眠少閉戶,年凶不啼饑。堂堂楊明公,版築相地宜。建城三十載,黎庶無猜 疑。漳泉若家室,出入相怡怡。雞黍羅盤錯,醇醪滿缶巵。臘蜡常酬酢,秋冬有餽遺。爾時雙龍目,夾井大如箕。泠泠噴其下,清冽甘如飴。前面栽修竹,後面植芳蘺。十步一華屋,五步一茅籬。禽鳥鳴春夏,花果色參差。種種好光景,顧盼解人頤。嗣後太平日,文武多恬熙。黠吏若狨鬼,健役如虎 貔。道逢剽劫賊,搖手謝不知。肩輿下蔀屋,凜凜生威儀。從行六七人,沿路索朱提。更誘愚頑輩,鷸蚌互相持。就中享漁利,生死兩瑕疵。死者臥沙礫,生者受鞭箠。黔婁殺黎首,猗頓遭羈縻。一紙縣官帖,十戶中人資。因之昇平民,漸漸相凌欺。或以眾暴寡,弱肉強食之。或以貧虐富,攘奪耕田 犧。以此積習久,氣類判蚩蚩。一人搆其釁,千百持械隨。甥舅為仇敵,鄉里相爛糜。村莊縱燎火,田園罷耘耔。所爭非城野,殺人以為嬉。遺禍及泉石,呵護神不支。健兒持刀來,僉謂龍在斯。長繩曳之走,斫碎如蛤蜊。邇來又十載,人情更險巇。得失起雞蟲,殺戮到妻兒。發塚拋骸骨,剖腹吞心 脾。浮雲淡白日,十里無人窺。去歲東螺人,溝洫角雄雌。風波平地起,槍礮聲如雷。逃遁或不及,性命飽貙豾。而我六旬叟,奔走筋力羸。亦復攜童孫,馳騁效騧驪。衣服置畛隰,農具去路岐。倉卒離鄉井,狼狽依山陲。渴飲澗中水,饑餐山上葵。隆冬寒氣裂,妻子服綌絺。中夜仰天臥,颯颯悲風 吹。起視故閭里,曖曖見竿旗。涼月照荒野,白骨何纍纍。今春干戈息,花草無芳蕤。歸來見空壁,膏血猶淋漓。房屋既蕩盡,竹木無條枝。冽彼山下泉,沙淤塞流澌。荷鍤一為鑿,涓滴始漣洏。君今睹灰燼,慎勿古人嗤。古人原不詐,先生來則遲。」我聽此言罷,嗚咽淚雙垂。昔聞漢成帝,北宮流漫 瀰。又聞鬱林郡,涸澤兆癃罷。由來古靈井,氣數關盛衰。此井豈其然,零落人所為。臺陽古荒服,滄桑無定時。自入版圖後,二百年有奇。五方錯雜處,王化所難治。太守自廉潔,縣令自仁慈。哀哀爾漳泉,災害實自貽。東家持戈梃,西家列矛鍦。爾燬我田屋,我奪爾膏脂。均之一自殺,相去不毫 釐。我願爾父兄,子弟戒循規。更願爾鄉黨,仁義相切偲。乾坤有剝復,日月有盈虧。苟能推心腹,四海皆塤篪。百歲永無患,福祿天爾綏。何必憤失所,喋喋相謷訾?我志托山水,我心念瘡痍。先憂而後樂,此語本吾師。區區一井間,何足繫安危。所嗟填壑者,十稔兩流離。悲憫恐無益,慷慨發歌 詩。寄語采風者,陳之賢有司。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作者在咸豐4年(1854,歲次甲寅,時年23歲)獲聘前往竹坑庄(今臺中龍井境內)擔任塾師,就近前往久仰盛名的龍目井觀看,沒想到原本名列「彰化八景」之一的「龍井觀泉」竟然變成一片荒蕪殘敗的景象,詢問當地老人之後才知道原來此處先後歷經了道光24年(1844)「陳結案」以及咸豐4年(1854)「東螺保械鬥」兩次械鬥,導致「人掠、厝拆、雞仔鳥仔掠到無半隻」(臺諺),過去美好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陳肇興對於械鬥之害身有所感,也如實記載了人民對於清帝國殖民官員的憤恨不滿,其實作者有可能是刻意假藉老人之口而抒發本身對於臺灣吏治之不滿,俾收「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之效。臺灣在清領時期詩作當中,有許多都站在官方的立場而敘說,此詩因此顯得更加難能可貴。﹝顧敏耀整理﹞

陳肇興﹝1831─1866﹞,彰化人。著有《陶村詩稿》,可稱為清代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顧敏耀有《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10﹞一書,可參考。《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有關此詩的題解及注釋即顧敏耀所作。

這首詩長達1000字,全詩照引,已離下限1500字規定不遠,因此注釋全刪。顧敏耀為陳肇興研究專家,100個注釋引經據典,考證詳實,頗有可觀;但是,缺點也有,如有很多字留空未補。陳肇興此詩頗脫胎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顧敏耀指出不少。

注18、19「伊昔稱樂土」「所賴賢父母」脫胎自「伊昔稱樂土,所賴牧伯仁。」

注24「雞黍羅盤錯,醇醪滿缶巵」脫胎自「濁酒盈瓦缶,爛榖堆荊囷」顧注「榖」原作「谷」,疑因使用簡體字本而誤。

注33「黠吏若狨鬼,健役如虎貔」典故來自杜甫〈石龕〉:「我後鬼長嘯,我前狨又啼。」

注82「距離清廷正式將臺灣收入版圖的同治3年﹝1864﹞已經有210年」大誤,清廷正式將臺灣收入版圖為康熙23年﹝1684﹞。

這首詩有幾個值得關注處:因為歷次分類械鬥嚴重,龍目井地區已由繁榮之地變成荒村廢墟;分類械鬥死傷慘重,慘酷到毫無人性,挖他人的祖墳,剖對手的肚子,吃對手的內臟,當時血戰的血跡、脂肪還留在龍目井四周;官府毫無作為,還欺壓剝削人民;民間傳說井泉的榮枯和興衰及治亂相關;陳肇興遇到的六旬老人,因為跑不動,只好留下,處境堪憐。

有關清朝時期臺灣分類械鬥的研究,學界已發表、出版很多,可以汗牛充棟來形容。分類械鬥是臺灣先民一頁無知、愚蠢的歷史。開臺進士鄭用錫在〈勸和論〉中說:「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而其禍倡於匪徒,後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雖正人君子,亦受其牽制,而或朋從之也。」「自分類興而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予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念,勿蹈前愆,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息,默消於無形,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這是篇重要文章,談到分類械鬥的慘烈,也談到作為仕紳身分的自己,對臺灣社會復歸平靜的期望。

清代中葉以來,臺灣處於「危機社會」。分類械鬥因為「臺灣人意識」的建立、士紳的奔走努力、官府的恩威並施、臺灣人的痛切反省,漸漸消泯於無形。

現在的臺灣社會有另外的危機,藍綠惡鬥、統獨交鋒、貧富懸殊、城鄉差距、南北失衡、敵人威脅、經濟蕭條,在在讓很多人不快樂,政府各部門、學者專家、傳播媒體、企業界及每個臺灣百姓都有應負的責任。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ngliaolinyaolin&aid=679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