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20 23:47:24瀏覽26920|回應0|推薦17 | |
古文選讀 1.《濠梁之辯》--莊子選(節錄) 授課資料 【題解與作者】 【題解】 (濠梁之辨)選自:莊子《秋水第十七》。藉莊子和惠施的論辯,凸顯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也反映出道家和名家在思惟方式上的不同特質。 全文以對話為主軸,你來我往的機鋒,頗富語言的弔詭趣味。莊子在濠梁上觀魚而自得其樂的情景,則不只充滿閒情詩意,也表現出生活中的審美意趣,令人神往。 文體:記敘文。 主旨:記莊子、惠子在濠水橋上論辯「知魚之樂」一事,說明人若能「返其真」,即可與天地萬物相通。 惠子,即戰國時哲學家惠施。(約西元前370~前310)宋國人。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及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等命題。著作多已亡佚,其言行片段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和說苑中。 一、秋水是莊子外篇其中之一,主要在破除一般成見思想。 二、莊子寓言故事特色: 1層層疊疊:故事繁多,一篇中運用許多故事,層層相套,說明事理。 2怪誕奇幻:內容想像無邊無垠,荒唐不經,但能使人驚嘆。 3形象寓理: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手段寄寓哲理。 三、莊子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1浪漫主義:莊子想像奇特瑰麗,文筆優美飄逸,且將奇特的想像與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融為一體,對後世文人如李白、蘇軾等人及遊仙詩等創作方式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2言約旨遠:莊子「重神輕形」、「重意輕言」的主張影響後世的文學理論。從文心雕龍開始,就強調文人在創作時要重神韻。後逐漸演化為「文有盡而意有餘」(鍾嶸詩品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文學主張。 3重自然、貴真:莊子反對人為,主張恢復自然本色。後世山水、田園等自然文學創作中,無不以「自然文風」為最高目標,如陶潛、謝靈運、李白等等。
【作者】 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省商邱市東北)人,約生於周顯王四年(西元前365年),約卒於周赧(ㄋㄢˇ)王二十五年(西元前290年)。曾為蒙漆園吏,故亦稱為「蒙吏」、「蒙莊」、「蒙叟」。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追號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經。 莊周生逢亂世,不求聞達,只在家鄉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吏。楚威王聽聞莊周為賢人,曾遣使禮聘為相,莊周推辭不受。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觀則歸於無為而治。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有莊子一書傳世。
【課文精讀】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語譯】 莊子和惠子一同出遊,來到了濠水的一座橋上。莊子看著水裡的鯈魚說:「鯈魚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動,這是魚兒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又怎能知道魚兒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又怎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確實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你當然也不知道魚兒快不快樂!這道理可以完全確定了。」 莊子說:「讓我們回到話題的起頭。當你說『你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樣的話,顯然是已經肯定我知道魚兒快樂才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注釋】 ○惠子 姓惠名施。戰國宋人。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游 遨遊。通「遊」。 ○濠梁 濠水上的橋。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辯論魚樂的故事。後比喻隱士悠然自得的出世思想。濠,水名。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北。梁,橋。 ○鯈魚出遊從容 鯈魚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動。鯈,音ㄔㄡˊ。(又音)ㄧㄡˊ。鯈魚,白魚,一種銀白色小魚。即白鰷ㄊㄧㄠˊ。亦稱為「鰷魚」。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條鰭亞綱。產於淡水,身體狹長,背淡黑色,腹白,鱗細。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白鰷:「白鰷即鯈魚」。 ○從容 ㄘㄨㄥ ㄖㄨㄥˊ舒緩悠閒的樣子。=沉著、鎮靜←→匆促、局促、急忙、急迫、急促、倉皇、逼迫、趕緊、慌忙、慌張、緊張、跼促、操切。 ○子 ㄗˇ對男子的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 ○安 豈、怎麼。用於文言文。如:「安能如此?」 ○全矣 完全正確了。全,完全可以確定。 ○請循其本 請讓我們回到話題的起頭。循其本,推溯說話的緣起。循,追溯,追尋。本,起初的話題。其本,指惠施當初發問的語意。 ○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 你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這句話的語意。女,ㄖㄨˇ同「汝」。云,如此。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你已經肯定我知道魚的快樂,才問我怎麼知道的。
【重點整理】 【文章解讀、分析】 【課文結構表】 結構分析表 (濠梁之辯) 一、起-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反-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二、承- 正-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三、轉(反)-惠子曰: 主-子固非魚,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反-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 四、結(正)-莊子曰:請循其本。 正-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段落大意】 分段大意綱領表 全文共分四段。 大意: (一)記敘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遊賞風景之事。 (二)就首段之事,提出正反兩方面之辨論。 (三)惠子就物我「有分」的觀點來申論。 (三)記敘莊子答稱惠子與之均知魚樂。為全文之結。
【賞 析】 道家思想認為從「道」的立場來看,人和其他的物是齊等的;因此莊子會說他「感受到」魚的快樂。名家思想嚴格區分名與實,認為人和其他的物,名既不同,實也就有別;因此,惠施認為莊子不可能「了解」魚的快樂。 兩人的思想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辯論也不可能有結果。但是最後莊子藉著「請循其本」另闢戰場,卻令惠施無言以對。其實,惠施「安知魚之樂」這樣的反問,意思本來是「你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卻把反問句偷換成疑問句,將惠施的意思曲解為「對於魚的快樂,你是在哪裡知道的?」於是一句「我知之濠上也」,便輕描淡寫地回答了惠施。 人能不能感知魚的快樂?或者這種感知是不是自己心境的反射呢?這樣的問題,也許沒有答案;但莊、惠二人的辯論,卻是饒富趣味,引人深思。而莊子在濠梁上觀魚而自得其樂的那一幕,不只充滿了閒情詩意,更反映出道家人物生活中的審美意趣。 莊子能知魚之樂,因其對世界萬都賦予深深地情感,所以能通物。學者吳怡說:「惠施只重視別,認為人與物無法溝通,而莊子卻重視同,認為人與物可以相通!」所以莊子可知魚之樂!
‧濠梁之辯(秋水) 有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橋上遊覽。莊子說:「白儵魚在水中逍遙從容的游來游去,真是快樂呀!」惠子則說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回答:「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惠子又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情形,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快樂,就這麼回事了!」莊子回答說:「回到原來的話題吧!你先前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就表示你已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這麼問我的。我呢!是站在濠水橋上,看著魚游來游去就知道的。」
根據高柏園的分析可以闡示如下: 1.莊子:魚樂。 2.惠子:莊子不是魚,怎麼知魚樂? 3.莊子:惠子不是莊子,怎麼知莊子不知魚樂? 4.惠子:我不是莊子,當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樂。但是莊子不是魚。因此,你不能知魚樂,亦是必然矣。 5.莊子:讓我們從頭開始。你惠子剛才已說「你(莊子)怎麼知魚樂」,這句話,這表示你不是我而能知我知魚樂,否則,你根本也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了。既然你不是我而能知我知魚樂,我當然也可以知魚樂了。 (辯論焦點) 莊子和惠子辯魚之樂,各持怎樣不同的觀點? 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秋水》) 莊子對於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度。他往往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因此他會很自然地懷疑到莊子的所謂「真」。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如果從「認知活動」方面來看,兩人的論說從未碰頭;如果從觀賞一件事物的美、悅、情這方面來看,則兩人所說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麼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他們在認知的態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度,是由於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中國寓言故事:莊子知魚樂【明慧學校】 莊子在濠水橋上與著名的哲學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的遊戲,便對身邊的惠施說:「這是魚兒的樂趣啊!」 惠施不以為然的反問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莊子反唇相譏:「那麼,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瞭解魚的樂趣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惠施辯解道:「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感覺。你本來就不是魚,你肯定也不會知道魚的感覺。」 莊子到底是做學問的人,十分善於總結問題的癥結。他認為兩人爭論的焦點是,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你承認我瞭解魚的樂趣以後才會提出的問題。於是他告訴惠施:『那是因為我在橋上的心情很高興,所以我就認為魚兒在水中也是很快樂的。』 這篇寓言是中國古代一場著名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 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詞語成語理解與應用】 【成語應用】 出自莊子的常見成語 1鵬程萬里:比喻前途遠大。 2越俎代庖:比喻越過自己的職分,替代他人工作。 3大相逕庭:截然不同,相差甚遠。 4槁木死灰:比喻意志消沉,毫無生趣。 5朝三暮四:原比喻善於使用手段,愚弄別人。後多比喻人反覆無常。 6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7遊刃有餘: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8躊躇滿志:心滿意足、從容自得的樣子。也可形容驕傲自大的樣子。 9薪火相傳:比喻師徒相傳而不絕。也比喻某種精神延續不斷。 10螳臂當車:比喻不自量力。 11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以微力相互救助。 12虛與委蛇:原指虛空自己,能隨著萬物而調整變化。後指假意應付。 13得心應手:形容運用自如。 14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大為驚嘆。後用來形容無能為力而感到無可奈何。 15東施效顰:比喻刻意模仿,反而弄巧成拙。 16井蛙之見:比喻識見偏狹。 17呆若木雞:本比喻人修養已到家。後用以比喻人呆笨不靈活,或突然受驚而神態呆滯、不知所措的樣子。 18亦步亦趨:原指學生緊緊追隨老師學習效法。後多用以比喻沒有主見,處處模仿或追隨別人。 19失之交臂:形容當面錯過機會。 20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飛逝或人生短促。 21每下愈況:本指從低微處推論,愈能看出「道」的真相。後指不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22得魚忘筌:原比喻既已領悟道理或掌握精髓,表達它的語言文字就可拋開,不要執著。後也用來比喻達到目的之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 23捉襟見肘:形容衣服破爛,生活貧困。比喻才能不夠,辦事時無法應付,處處露窘態。 24分庭抗禮:原指賓主分列庭院兩旁,彼此相對,平等行禮。今比喻地位、實力相當,不分上下。 25大而無當:原指說話誇張,漫無邊際。後用來形容過大而不切實用。 26莫逆之交:指心意相合、情誼深厚的朋友。 27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後多指精通某種學問、藝術的人。 28夏蟲不可語冰:比喻人見識短淺,無法接受新事物。 29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最可悲的事莫過於喪失了良知靈魂,變得麻木不仁。 30姑妄言之,姑妄聽之:隨便說說,隨便聽聽。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其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
【詞義的演變】字義析辨 ※梁:ㄌㄧㄤˊ (名詞)1.橋。如:「橋梁」。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河梁幸未拆,枝撐聲窸窣。」 2.架在柱上,用來支撐屋頂的橫木。如:「棟梁」、「餘音繞梁」。 後漢書˙卷六十二˙陳寔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 3.物體隆起的部分。如:「山梁」、「脊梁」、「鼻梁」。 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穿了一件家人們的長褂子,一雙雙梁的鞋子,不坐轎子。」 4.朝代名:(1)南朝蕭衍所建(西元502~556)。建都建康。見「南朝」條。 (2)見「後梁」條。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梁益。
※粱:ㄌㄧㄤˊ (名詞)1.精美的食物。 左傳˙哀公十三年:「粱則無矣,麤則有之。」孔穎達˙正義:「食以稻粱為貴,故以粱表精。」 唐˙杜甫˙醉時歌:「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2.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莖高一公尺餘。葉似玉蜀黍而狹長,互生。花小而密,九月間開花。果實呈小粒狀,黃色,可供食用。俗稱為「粟」。
※子: (一)ㄗˇ (二).ㄗ (一)ㄗˇ 1.地支的第一位。 2.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到一點。 3.古時指子女,現專指兒子。如:「父子」、「獨生子」、「四子二女」。 4.後代、子孫。如:「絕子絕孫」。 荀子.正論:「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文選.石崇.王明君辭:「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 5.稚幼的鳥獸。如:「鹿子」、「鶴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 6.植物的果實、種子或動物的卵。如:「瓜子」、「菜子」、「魚子」、「蓮子」。 7.對一般人的通稱。如:「小女子」、「無聊男子」。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對男子的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夫婦之間相互的稱呼。如:「內子」、「外子」。 10.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 論語.述而:「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11.古代圖書分類的第三部。包括諸子百家著作、技藝、術數等書籍。如:「經、史、子、集。」 12.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二一四部首之一。 14.你。同「爾」、「汝」(而、若、乃)。 韓非子.難勢:「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 史記.卷七十.張儀傳:「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 15.幼小的。如:「子雞」、「子薑」、「子豬」。 16.和母對稱的。見「子金」、「子音」。 ○子金:利息。相對於母財而言。 ○子音:發音時氣流受阻所造成不帶音的噪音。相對於母音而言。如國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屬之。亦稱為「輔音」、「聲母」。 17.派生的、有所屬的。見「子目」、「子句」。 ○子目:一種書籍條例。為總綱內再分出的細目。 ○子句:即句子中的句子。許多長句是由數個短句構成,這些短句又可稱為子句。依其是否可獨立存在分為獨立子句及從屬子句。 18.顧、撫愛。 禮記.中庸:「子庶民,來百工也。」 唐.柳宗元.封建論:「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二).ㄗ19.詞尾: (1)接名詞。如:「桌子」、「筷子」。 (2)接動詞。如:「「拍子」、起子」。 (3)接形容詞。如:「聾子」、「亂子」。 (4)接量詞。如:「一檔子」、「兩下子」。
※安: (名詞) 1.平穩、安全、舒適的狀況或環境。如:「居安思危」、「苟且偷安」、「轉危為安」。 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2.安非他命的簡稱。如:「吸安」、「安毒」。 3.量詞。安培的簡稱。見「安培」條。 4.姓。如漢代有安成。 (形容詞)5.平靜、恬適。如:「安寧」、「坐立不安」。 漢書˙卷六十四下˙嚴安傳:「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6.穩定的、靜止的。如:「生活安穩」。 唐˙楊炯˙渾天賦:「故知天常安而不動,地極深而不測。」 (動詞)7.使穩定。如:「安民」、「除暴安良」。 8.裝置、設置。如:「安電燈」、「安門窗」。 9.加上。如:「安罪名」。 10.存、懷、居。如:「你安的是什麼心?」 11.習慣、熟悉。 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舟車之始見也,三世然後安之。」 (副詞)12.豈、怎麼。用於文言文。如:「安能如此?」 左傳˙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代名詞)13.何處、那裡。用於文言文。如:「而今安在?」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14.如何。 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 (連詞)15.乃、於是。 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國安自化矣。」
※女:(一)ㄋㄩˇ (二)ㄋㄩˋ (三)ㄖㄨˇ (一)ㄋㄩˇ (名詞) 1.子,與「男」相對。如:「才女」、「男女平等」。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晉書.卷九十七.四夷傳.南蠻傳:「貴女賤男,同姓為婚。」 2.女兒。如:「生兒育女」。 唐.杜甫.兵車行:「生女猶是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3.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四顆星。 晉書.卷十二.天文志中:「懷帝永嘉六年七月,熒惑、歲星、太白聚牛、女之間。」 4.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詞) 5.女性的、雌性的。如:「女道士」。 太平廣記.卷三八五.崔紹:「畜一女貓,常往來紹家捕鼠。」 6.幼小、柔弱。詩經.豳風.七月:「猗彼女桑。」 (二)ㄋㄩˋ (動詞)7.女兒許配給他人。 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姑。」 聊齋志異.卷六.江城:「臨江高蕃,少慧,儀容秀美。十四歲入邑庠,富室爭女之。」 (三)ㄖㄨˇ 9.你。同「汝」。 左傳.宣公十一年:「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 10.地名。如商代有女方。
【延伸學習】 莊子其書 1莊子又稱南華真經。 2全書共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 (1)內篇:七篇,莊子自著。逍遙遊為莊子學說之總綱;齊物論主張人與萬物當平等看待。其他分別為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2)外篇:十五篇,莊子後學闡發內七篇理論而作。 (3)雜篇:十一篇,思想較雜,有戰國末期學者追記莊周學說之作品。其中天下綜論先秦諸子思想:墨翟、禽滑釐(墨家);彭蒙、田駢(道家);慎到(法家);老子(道家);莊子(道家);惠施、公孫龍(名家)。 3作品風格: (1)由記言體演進至據題抒論之過渡時期。 (2)「寓言」一詞出於莊子。其寓言中提及「寓言十九(十分之九),重言(為人所重之言論,即托黃帝、堯、舜、孔子、顏回之類的人物)十七(十分之七),卮言(言語隨人、物、時、空不同而立論,不執一守故)日出,和以天倪(自然的分際)」。全書主要藉寓言以表達其想法,不像老子採直接說明。 (3)說理高超,辭采瑰麗,充滿豐富的想像力,在諸子散文中自成一家。 4主要思想: (1)老子道「無為」,莊子法「自然」,故莊子思想本於老子,而皆以自然為宗。 (2)泯除是非對立,破除成見。 (3)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追求心靈的自由境界。 5注疏:西晉郭象注莊子,是今日所見最早版本。 6三玄:老子、莊子、周易。 7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 莊子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篇係莊周自著,旨在發揮老子順任自然、虛靜無為的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外篇、雜篇內容較為駁雜,大抵在發揮內篇的思想;除莊周自著外,還有莊派學者的作品。 莊子之書,文筆恣肆,自成一格。書中寓言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大自日月風雲,小至螻蟻塵埃,無所不包。其瑰麗豐富的想像、出人意表的誇張、細膩傳神的描寫,富有濃郁的浪漫色彩,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一、蒙縣是一個小地方,偏於中國東南部,有孟渚澤,有汶水,也有綿亙數十里的園苑,莊子便是在這樣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自然懷抱中長大。他在幾千畝大的漆園中做事,接觸自然生氣下,培養出富於想像的精神,對其生命性格與作品風貌的養成有一定的影響。 二、莊子經濟生活不大理想,有一次向監河侯借米,監河侯卻說:「沒問題,等我收到田租,就借你三百兩黃金。」三百兩黃金雖多,卻緩不濟急。莊子於是生氣地說:「我昨天來這裡時,遇到一條鯽魚,牠陷在車痕的積水中,快渴死了,於是向我求救,要我給牠斗升的水。我就說:『好啊,等我遊說吳、越的君主,請他們引長江的水救你。』誰知那鯽魚卻說:『我現在只需斗升的水就能存活,你不及時給我,還要等到遊說吳、越君主,那時就算給我整條長江的水也來不及了,不如把我抓到賣魚乾的店賣了吧!』我現在的狀況,就跟那鯽魚一樣啊!」 三、有一次,宋人曹商從秦國出使回來,帶回一百多輛車,他便向莊子炫耀,莊子於是諷刺說:「我聽說秦王有一次生病長痔瘡,凡幫他開破膿瘡的,賞一輛車;替他舔去痔瘡的,賞五輛車;做得愈低下,得到的車愈多。我想你也是幫秦王醫過痔瘡吧,否則怎能得那麼多車?」 四、有一次,莊子到梁國去看惠施,有人向惠施挑撥莊子要來奪他的相位,惠施慌了,於是下令搜捕莊子。結果莊子登門去見惠施,對他說:「有一種叫鵷鶵(ㄩㄢ ㄔㄨˊ,鳳凰)的鳥,牠從南海飛向北海,不是梧桐不停下休息,不是竹實不吃,不是好水不喝。牠正在飛的時候,正好有一隻貓頭鷹,口裡叼著一隻腐鼠。那隻貓頭鷹以為鵷鶵要來搶牠的腐鼠,於是對著鵷鶵大喝。你現在也想拿著梁國的相位來嚇我嗎?」 五、楚威王曾派人請莊子去當楚國宰相,莊子對使者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了三千年了,牠被用華麗的錦巾包著,精緻的竹匡盛著,藏在神聖的太廟之中。請問這隻神龜如果可以選擇,牠是寧願死了留一副龜甲供人供奉、尊重呢?還是活著,且在泥巴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地爬呢?」使者回答說:「寧願活著。」莊子就說:「那就對了,請回吧!我還是喜歡活著在泥巴中自由自在地拖著尾巴爬。」 六、莊子妻子死的時候,惠施來弔喪,卻看到莊子在敲瓦盆唱歌,於是就奇怪地問莊子:「你妻子死了,你不哭一聲也就算了,怎麼唱起歌來了呢?」莊子回答說:「不,我一開始也是很傷心,但仔細想想,她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忽然有了,現在又忽然死去,這不正和春夏秋冬一樣,是很自然的因時變化嗎?或許她正在另一巨室中香甜地睡著,我卻在這邊哭,這不是很可笑嗎?所以我就不哭了。」
惠施小故事 一、傳說惠施是宋國人,曾做過梁國宰相。有一次齊威王破壞齊、梁合約,於是梁惠王準備伐齊。惠施聽到消息,便向梁國賢人戴晉人獻計,請戴晉人去見梁惠王說:「大王,您知道嗎?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右角有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小國常常為爭地而戰,死傷數萬人。」梁惠王說:「這恐怕是無稽之談吧!」戴晉人說:「不!請問大王,這天地上下四方有窮盡嗎?」梁惠王說:「沒有。」戴晉人說:「那就是了,天地四方是無窮的,那麼梁國在天地中也就顯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而梁和齊之間的爭奪,不就像蝸牛角上的兩個國家嗎?」梁惠王聽了於是不再興兵攻齊。 二、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匡章對梁惠王說:「農夫之所以要撲滅蝗蟲,那是因為蝗蟲對農作物有害。那惠施門下有數百人乘車、步隨,這些人都是不耕而食的寄生物,與蝗蟲又有什麼不同呢?」梁惠王招來惠施自辯,惠施說:「拿建築城牆為例吧,有人在城上建造,有人在城下搬土,有人則拿著設計圖觀察。我就是拿設計圖的人啊!如果工女變成絲,她就不能織絲;大匠變成木頭,他就不能製造木器;同樣的,聖人如果去耕田,就沒有時間去治理農夫了。我所以不當農夫,就是因為我要治理農夫啊!」惠施這話即是採用孟子批評許行的話,匡章當然無言以對。梁惠王也很高興,因為不然的話他也成了蝗蟲了。 三、有一次,有人向梁惠王獻計,要惠施不用譬喻來說明道理。梁惠王覺得有趣,於是就叫惠施如此試試。惠施就說:「大王,假如有一個人從來沒看過彈弓,我們卻告訴他彈弓就是彈弓,請問他能明白嗎?」梁惠王說:「不能。」惠施接著說:「那如果我們向他說明,彈弓是用竹張弦,彎彎的,那他能理解嗎?」梁惠王說:「應該可以吧!」於是惠施就說:「那就對了,說話的意義,就在於用已知來表達未知,大王不讓我用譬喻,就等於不談已知,那麼話要從何說起呢?」梁惠王因此知難而退。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