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04 14:57:03瀏覽161|回應0|推薦0 | |
朋友的小孩原本很喜歡說話,熱愛表演,雖然學業成績不算好,但總是充滿自信,還常說自己以後要當個有名的Youtuber。然而升上高年級後,他漸漸失去笑容,越來越安靜,常一個人悶悶不樂,甚至會莫名躲在房裡偷偷哭泣。 朋友原以為是課業壓力讓他負荷不了,或者是青春期的交友煩惱,經過幾次關心詢問,才知道孩子兩三年來每次爭取代表班級參加演講比賽和朗讀比賽,卻都沒有被選上。他自認演說能力不比其他人差,偏偏老師總把機會給了別人,漸漸的他覺得自己因為書讀不好,就被當成笨學生;因為愛表現,被認為是會不受控的學生,所以老師總是選那些成績好又聽話的學生。 朋友無奈的說,實際狀況是否如孩子所想他不得而知,也不好意思去找老師瞭解原因,怕被當作恐龍家長,只能鼓勵孩子不要氣餒,相信會有機會讓他展露才華。 類似的情形在學校裡並不少見,尤其那種班際比賽,師長們常為了「班級榮譽」,挑選他們覺得最強的學生出賽,於是怎麼挑都是那幾位固定的學生,幾次下來其他人也就懶得去爭取。有時還會產生月暈效應,覺得成績好的孩子其他能力一定也好,不自覺的總是推派心中的「好學生」,忽略其他學生的潛力和渴望。 學校是創造學習機會的場域,校內辦理各種競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讓更多學生透過練習和參賽的過程,獲得學習和激勵。師長在安排人選時,除了勝負考量,不妨用更周全的機制,讓更多孩子有嘗試和表現的機會,當參與的學生越多,人才被發掘的機會就越多。班級榮譽只是一時的,但學生若因一次的參與而激發出潛能,卻可能影響其一生的成就。 (圖照: eggeegg / shutterstock.com)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康軒文教集團網-鐵人教育夢、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