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03 16:35:18瀏覽156|回應0|推薦0 | |
「同事的小孩就是從小學程式設計,現在大學還沒畢業就有外商企業搶著要!」「朋友的女兒從小開始就學好幾樣樂器,每年參加比賽,果真錄取世界著名的音樂學院!」這樣的案例分享,總是特別吸引家長。畢竟父母對孩子的發展都有著期待,即便嘴裡說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長大,但內心難免都會希望能教養出讓自己感到驕傲的孩子。 對於多數沒有養兒育女經驗的父母來說,摸索的過程一定充滿著未知感,如果有可以參考遵循的案例,應該會讓他們安心不少。於是這種看似成功的育兒經,也特別容易吸引為人父母的關注,甚至拿來當作模仿的對象,看看能不能如法炮製,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 然而在教育現場觀察,實際上複製成功的比例有多高不得而知,但卻常看到複製失敗的代價。那些孩子被要求只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就好,不管自己喜不喜歡,無論有沒有才能,結果除了徒增許多孩子的壓力,達不到預期的成效,更可能因此磨耗孩子的學習動機,失去所有學習意願,對自己只有否定,沒有期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潛能和興趣,即使放在相同的家庭和學校中,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發展途徑。別人家的教養案例可以作為參考和借鏡,卻不該一味的模仿,畢竟成長沒有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給了很好的比喻,「父母要像個園丁,而不是木匠,木匠是依藍圖施工,園丁則是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即便手上有剪刀,也不能決定植物的長相。」 至於不同植物的生長,要依其特性來安排環境,給予適當的養分,才能有利於生長;那麼孩子的成長,又何嘗不需要依其特質來安排? (圖照: Alexander Raths / shutterstock.com)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康軒文教集團網-鐵人教育夢、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