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5 07:38:25瀏覽1025|回應0|推薦13 | |||
雷雨是中國近代經典名劇, 出自大師曹禹的經典作品. 這部戲保人的人間佳作, 自1933年問世至今已被搬演過無數次, 也在無數次的搬演中, 造就了不少硬裡子的好演員. 其實這齣戲是所有戲劇系學生的必讀名劇, 早在大學時期我就已經看過北京人藝版的演出, 之後這齣戲, 也分別陸續被處理成(地方戲曲,電影.....等)各種展演型貌, 不過出自於國家一級導演陳大聯的實驗劇場版, 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因著大聯熟讀文本, 乃致將其整個解構重構後,將所有的場次以獨幕型式的集中處理, 左右舞台各別將周/魯二家平分對峙, 演員同時兼是打擊樂手的身份融合, 配合上渾然天成的疏離手法, 整台戲特別是對許多雷雨迷來說, 我只能說,這次大聯把大師的作品, 透過他的功力,把它處理地非常地Juicy. 高超的導演手法, 讓鑼鼓點兒除了敲打出整齣戲的節奏與張力, 更敲打出原本流竄在角色內心深處, 抽象化為具象的澎湃激盪. 劇中Reset的敘事時空,原典重構的嶄新敘事, 搭配演員身著強烈強調身份屬性的非語言工藝性衣著符碼, 以及劇中人同為意象性打擊樂手的雙重身份, 演員台詞同時訴說對白旁白與舞台指示的言說策略, 整台異常Juicy的意象, 強烈地展現導演陳大聯意圖"一次到位"的野心, 果然這位國家一級導演的厚度, 讓人在觀賞經典名劇"雷雨"敘事手法改頭換面之際, 對雷雨迷與劇場老手同業而言,除了佩服只有佩服的同時, 相對而言,我擔心這一台世間難得的好戲新演, 會不會構成閱聽人有"專家vs. 生手"認知不和諧的觀劇困擾? 畢竟若是一般觀眾沒有看過北京人藝經典版的雷雨原貌, 或是熟讀雷雨的劇作,恐怕無法體會大聯如此Juicy的高養份創作. 回頭凝視當亂倫做為一種敘事文本的公式化情節, 打從上古伊底帕斯王時至如今雷雨的軸線光譜, 我雖無法確定曹禹先生向眾多古聖先賢們的經典遺作, 穿越時空借取多少光火,成就今日電光石火般的雷雨. 甚或大宅門院中的亂倫戲碼, 究竟如何搬弄方能叫人倍覺引人入勝. 只是這樣的文本題材,是或不是在創作歷程中, 必須強烈地使用"偶然性"創作元素做為根本, 以及當這樣的偶然性展現在劇作之中時, 講究邏輯因果思考的觀眾,又該怎麼領受劇情的太過奇巧, 顯然亦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意識. 回應當下的時空, 若從"小三"做為一個世代次文化語言的新創符號, 正當"我們一家都是彼此的小三"的黑色諷刺, 做為一場家族亂倫的變態嘲諷, 儘管這是一齣如此強烈的悲劇, 但卻阻擋不了我用一種創作人的同理, 窺見曹禹下筆時隱藏在創作後設裡, 作弄劇中人做為回應世代"類型中人"的戲謔頑皮. 以及事隔80年後另一個更高竿且頑皮的導演陳大聯, 在"不動原典,重組敘事"的展現中, 藉此再現後的實驗鉅作,做為回應與獻給大師的最高致敬. 大聯兒,你好棒, 你讓一個向來只管挑刺兒的劇評人, 對你竟是那樣的折服與欽佩, 期待你是新世代華人劇場界的導演一哥, 因為你值得,也配得. 加油!!!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