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5 08:02:16瀏覽2342|回應0|推薦16 | |
(本文收錄於2010年9月號幼獅文藝)
台灣的青少年劇場,你在哪裡?(上) 侯剛本 放眼目前台灣的劇場生態觀之,倘若我們以「觀眾的年齡」做為閱聽人文化消費的分類方式,這些年來,台灣已經擁有發展成熟的商業劇場(例如屏風表演班、表演工作坊、綠光劇團、果陀劇場…..等)、朝氣蓬勃的實驗(前衛)劇場(例如莎妹劇團、身聲劇場、五節芒劇團…..等)、草根性強的社區劇場(例如頑石劇團、台南人劇團、台東劇團、清水劇團、石崗媽媽劇團……等),以及日漸茁壯的兒童劇場(例如如果兒童劇團、紙風車劇團、鞋子劇團、一元布偶劇團……等)。是的,若從全觀性的角度,意圖關照各式各樣不同層面的閱聽人屬性與劇場類型時,顯然以目前的劇場生態環境認真檢視,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有待努力的未竟之工。尤以「待收割的莊稼多,但做工的人少」的青少年劇場,正是其中一個始終被大家忽略與遺忘的環節…… 定義青少年劇場 什麼是青少年劇場?有位香港資深的青少年戲劇教育者黃婉萍,為它做了一個非常清楚的定義。所謂「青少年劇場」的概念,在英語裡的區分似乎比較仔細:它可以是「Youth Theatre」,或是「Theatre for Young People」。前者是指由青少年演出的劇目,而後者是指為青少年觀眾而演的劇目(製作及演出者通常為成年的劇場從業人員)。 若從學術研究的產量來看,青少年劇場至今一直是塊有待積極開發的處女荒地。以台灣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例,目前論文寥寥無幾少得可憐。前數後算僅有葉璟儀(2008)的《非行少年參與戲劇活動的戲劇作用》(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趙靖雲(2008)的《創作性戲劇教學法融入視覺藝術鑑賞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中華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吳佳蓉(2007)的《戲劇人生-應用戲劇活動在國中資源班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柏臻(2007)的《「面具」應用於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大觀國中八年級為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宜君(2006)的《國中階段戲劇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兩位專家教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詹美鈴(2002)的《青少年對創作性戲劇的詮釋與展現》(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慧豐(2002)的《高中戲劇班教育對學生人格特質之影響-以「復興高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以及岳清清(2000)的《創作性戲劇對國民中學中輟學生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少年學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回顧這些年來,台灣的學術研究場域對於青少年劇場的耕耘,也是從2000年以後才開始出現第一篇專題研究的論文。然而,十年之間先後也僅只有八篇的學術論述的情況來看,無庸置疑的是,顯然青少年戲劇確為當前台灣的文教場域,值得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投入。 目前台灣的青少年劇場現況 成立於2006年的「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其前身為專門推廣青少年戲劇活動的芝山青工作室。該工作室於2001年所創辦,當時主要推動者為戲劇工作者張皓期,而後由其得意門生余浩瑋發揚光大。榮獲2010年青輔會所頒贈「青舵獎:特殊貢獻獎」的余浩瑋,這些年來不遺餘力的推動「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的活動,目的乃意圖透過戲劇教育、創作性戲劇遊戲、教育劇場、應用戲劇……等社會教育元素的結合,鼓勵青少年藉由參與戲劇活動的體驗式教學,除了讓年青學子有個發聲的平台,以及各種創意與活力的揮灑空間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戲劇人文的潛移默化,幫助這些孩子擺脫「草莓族」的世代標籤,進而做個敬業樂群成熟負責的時代青年。 十年鑄一劍,經過青藝盟十載歲月夙夜匪懈的努力,目前已先後培養出數千名的「花友團」(歷屆參加過花樣年華的青年),這些花友團的孩子,有的正在大學相關系所繼續就學,有的則已大學畢業投入社會,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當代青年。然而,只要每年暑假青藝盟一年一度的「花樣年華」鳴槍開跑時,便成了前後屆花友會們凝聚集體認同的力量。 素來具有「文化淡水,健康城鎮」的人文薈萃地,這些年來成為花樣年華落地生根的厚土。有了淡水鎮長蔡葉偉博士的大力支持、知名藝人沈海蓉老師多年來的親身投入,以及近年來各界社會賢達的協助之下,使得青藝盟從起初跌跌撞撞的摸索之中,慢慢地找到了一條繼續前進的穩健方向。而今的青藝盟除了每年定期舉辦花樣年華的活動之外,更於2008年透過花友團成立「紙袋人軍團」,專搞創意Kuso的快閃公益活動。讓這些創意無限的花友團,能夠將更多的青春能量成為積極正向文化社會的力量。 此次,在台北縣文化局長卿敏良的促成之下,青藝盟首度與第一屆新北市藝術節合作,讓花樣開始登上國際舞台,透過文化單位的指導與協助,邀請到亞洲知名青少年劇團戲劇農莊(澳門)與TEA劇場(馬來西亞),進行國際青少年戲劇聯演的文化交流。因著青藝盟十年來的委身奉獻,終讓台灣的青少年劇場,在當今全球化的年代裡,慢慢地逐步邁向與國際接軌的時代趨勢。 青少年劇場的文本創意題材 資深香港劇場工作者黃婉萍近年投身「青少年劇場」工作的經驗裡,他個人認為,青少年劇場最令他感興趣的是觀眾。因為這些參與的觀眾,多數皆為演出者的家人、師長與朋友。一般而言,青少年劇場的演職人員的生命閱歷較淺,加上戲劇製作的規模也比較小,因此,相較於商業劇場的運作模式,青少年劇場觀眾最大的期望,莫過於是想真實聽見這些青少年的聲音。也就是說!如何讓青少年們藉由戲劇做為一個展演的媒介,並且透過看待某個生活議題,促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演一台他們想演的戲,說他們想說的話。儘管旁邊的成年人可能多少以為,青少年是否夠「心智成熟」去處理某些題材產生質疑或不信任。吊詭的是,當戲劇做為一種親身參與的體驗式教學時,如果不讓青少年自己來探索這些題材,並且在排練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自己意圖尋找的答案的話,顯然戲劇教育便無法真正落實這樣的具體特質。於是,參與其中指導的戲劇老師們,其職責便是如何引發孩子思考和創作。只是在引導啟迪的過程中,能夠留住多少真正青少年所發出的聲音,並且盡量排除各種來自於成年人(指導老師、父母、其他成年人)的意見,箇中分寸的拿捏,才是重重「關卡」的工作歷程。 「當戲劇做為一種日常生活敘事再現」的公式情節時,戲劇傳播學者蔡琰曾在《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一書中,整理出許多公式化情節的戲劇文類。回顧十年來青藝盟學子所呈現的敘事內容,多數仍是皆以師生劇、家庭劇、社區劇的文類為主。當然,若從專業編導演的技能來看,難免這些心智與社會歷練尚未成熟的孩子們,在作品處理的能力上必然略顯青澀膚淺,甚至文不對題辭不達意。不過,話說回來,當青少年劇場並非做為一種商業演出的手段,而是一份參與式社會教育的應用與實踐過程時;我想,願意主動釋出更多的包容、接納與尊重,才是身為父母與師長的我們,本應給予投身青少年劇場的孩子們,所預留更進一步「彼此成長,彼此瞭解」的可貴空間。 (待續……) (作者為中華戲劇學會研發長)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