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南~七股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
2012/01/26 23:20:23瀏覽5821|回應0|推薦27

【遠來嬌客棲福地】

黑面琵鷺台語稱之「烏面抐桮(ㄌㄚˇ_ㄅㄨㄟ)」,為六種琵鷺亞科中數量最稀少的族群,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每年10月至翌年4、5月季節性候鳥黑面琵鷺,便會從北方飛到臺灣雲嘉沿海地區避寒過冬,尤其以臺南七股曾文溪出海口附近為甚,是目前全臺灣各個濕地黑面琵鷺渡冬最主要地點

成立於20051128黑面琵鷺保育管理及研究中心位於台南七股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範圍內,展示主題以黑面琵鷺為主,包括黑面琵鷺生命史、濕地生態、保育運動及永續發展。現已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接管為「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的外牆,以簡化的生物形象圖案表現地方特色。

連接外牆登上河堤的斜坡極具空間層次,坡面上以馬賽克與小石子拼黏出當地生物圖案,相當有趣味。

黑面琵鷺當然是主角。

連接河堤的步橋前架有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保護區之說明牌。

曾文溪口北岸南新堤、北舊提與西邊海堤之間的溼地,是黑面琵鷺來台渡冬的主要棲息地,面積有634.44公頃,歷經了多年的工業區開發與生態保育抉擇後,於20021014由農委會公告為「黑面琵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並將西半部300公頃劃定為「黑面琵鷺保護區」;2007年內政部營建署為推動溼地永續發展,將此片濕地升級為「臺灣國際級溼地」;而後行政院於2009928正式核定將包含七股潟湖在內的古台江內海範圍劃定為「臺江國家公園」,將能夠更進一步地保留七股潟湖完整多樣的濕地生態系及豐富的基因庫。

入館前的河渠,二側為綿延不斷紅樹林,彷彿一條綠帶隔開台173線道大馬路,然而為了建造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之需從中截斷一段破壞生態完整,也引來爭議聲浪。

河渠上的蚵棚、蚵架。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前觀景平台

從黑面琵鷺看世界。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廖偉立建築師設計,建築物位於水上,造型相當特殊,設計理念以順應環境特色、尊重自然生態為主要原則,量體壓低並分散配置,降低其所帶來之景觀衝擊,也圍塑出富趣味的戶外空間。

可見到建築平均高度約與前方有的土堤同高,所以在整體環境中,是略做隱藏於地景中的意涵,顯得低調含蓄。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前方的通路二旁以木框盛裝白貝殼拼出WELCOME字樣。

入口前方的黑面琵鷺鋼雕藝術品。

向光面可看到黑面琵鷺栩栩如生。

路邊的卵石上嵌有貝殼裝飾,頗具巧思。

連接另一邊區域的橋樑。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建築空間上極力向外伸展,室外寬闊之視野景觀可進入室內,融合一氣。構造方式以鋼構立於基樁上的高架方式立於魚塭地上,維護原有地貌,並將現地漁塭整理為生態水池,兼具生態及景觀上的意義。當中灰色這棟像不像裂嘴一笑的鯨魚?!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內部規劃有展示室區、生態影片多媒體放映室、休閒餐飲空間及觀景平台,具有保育生態教育中心、展示館及旅遊服務中心等三合一的功能。

做工精準的黑面琵鷺花燈。

展示室空間展示主題以黑面琵鷺為主,包括黑面琵鷺生命史、濕地生態、保育運動及永續發展。

室外高低錯落的空間趣味,每一個空間都有極大的面積與水、與週遭景觀接觸。

建築大量使用格柵、百頁窗等裝置達到遮陽及通風的效果,整個展館室內都採自然光,以低科技的方式來降低建築物耗能

除可以見到黑面琵鷺栩栩如生的標本、塑像、照片,琵鷺的種類,週邊相關的完整生態環境等,均詳細完整的展示呈現。

黑面琵鷺賞鳥區第一賞鳥亭停車場附近,有一根頂端立著黑面琵鷺的牌子,上面標示著黑面琵鷺在各個國家棲息地。

黑面琵鷺棲息地:越南紅河口、香港、日本沖繩……等。

黑面琵鷺第一賞鳥亭休息區入口。

很喜歡這隻黑面琵鷺鋼雕上自然鏽蝕的紋裡色澤。

賞鳥亭休息區以木架構為主,上有蚵殼做垂飾,顯得自然純樸。

可向賞鳥亭中的解說員洽詢相關生態資料,亭中亦架有準備的高倍率望遠鏡供民眾欣賞黑面琵鷺活動的姿態。

曾文溪出海口,此區廣大的沙州、紅樹林與濕地提供了豐富的鳥類食物來源,加上台灣溫暖的氣候,成了各種候鳥最佳的渡冬棲息地

廣大的河口濕地、紅樹林、白鷺鷥與黑面琵鷺映著夕陽,成了此區最美的風景,曾文溪出海口也以「曾溪飛鷺」名列南瀛八景之一。

由於我們到得太晚,黑面琵鷺已經吃飽喝足到遠邊休憩去,圖中樹叢前成排列隊的白點就是黑面琵鷺群。

黑面琵鷺停憩太遠,我的類單眼相機就算有36倍光學變焦、810mm望遠端也徒呼負負啦!

濕地上的成群裡海燕鷗。

裡海燕鷗翔舞天際。

小白鷺單足立水。

小黑狗涉水而過。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官網:http://cec.tesri.gov.tw/blackfaced/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606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