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南~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
2012/01/24 23:13:43瀏覽2757|回應0|推薦22

【愛在疾病蔓延時】

位於臺南北門的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有三個部分可參觀:一為原是金河診所的「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二是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第三則是北門嶼基督教會。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的金河診所改設,詳實保存了1957年間當殘忍的烏腳病蔓延南臺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基督教芥菜種會和王金河醫師如何通力合作「憐憫之門」,作為免費義診病患的醫療之所。

當時的臺南縣政府感念於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成為「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整建後的金河診所依然保留了日式建築簡潔優美的風格。經過規劃後在200611月動工,歷經9個月的施工,終於在20079月底完工紀念館開幕後,由王金河及其親友所籌設的「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營運。

進到導覽室,正好有王金河醫師之女透過影片作介紹。

出生於臺南北門的王金河醫師,於1944年3月返鄉開業「金河診所」,後來當北門成為烏腳病流行區之一時,診所成了主要醫治烏腳病之場所,由王金河醫師主持義診。

當時王醫師替患者動手術的診台上,陳列以防腐劑泡存的烏腳病患者殘肢,在基督十字架前安息著,見證受難者的苦難歲月。

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早在日據時代(1920年左右)即已發生,1956年後大量發生,嚴重性引起衛生當局和醫學界的注意。臺灣醫學會報告在1954年正式提出:據信烏腳病發生原因極可能是早期沿海地區無接管的自來水,濱海鄉鎮民眾飲用含有砷過量的深井水,而地下水的含砷量過高,長期飲用之下形成慢性中毒。患者初期罹病會出現四肢末端血液不流通,而無法獲得足夠之營養及氧氣,皮膚就會變成蒼白或紫紅色。患者會感到末端麻痺、發冷等症狀,若受壓迫就會產生刺痛感,有時亦會間歇性跛行等。病情更進一步會造成靜止組織的營養缺乏,產生劇烈的疼痛,此時症狀為趾部發黑、潰爛、發炎,甚至造成壞疽再自然脫落。嚴重者發炎區域會擴散,腳組織可能悉數壞死,祇能以手術切除。

醫者父母心,由診所牆上王醫師所言可見:「其實我沒有權利替你決定,其實我應該親身承擔這種痛苦,雖然我們知道截肢是為了減輕目前的痛苦,這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仍完整保留金河診所裡的設備。

金河診所於1996825結束營業,正好是醫師行醫滿50年的風華。之後,王金河醫師捐出歇業多年的診所,才由文建會補助設置「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亦為臺灣首座醫療文物館。

當時還為提供烏腳病截肢患者謀生能力設立了「烏腳病手工藝訓練班」,圖為所成立的手工藝工廠倉庫。

19605月由基督教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女士在北門開辦了「憐憫之門~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現改為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對外開放參觀。

孫理蓮女士發現北門地區鹽工生計困苦,乃決定由芥菜種會在本地設立免費診所,由王金河醫師協助。這個免費診所就先設在金河診所內。醫師早上看自己的門診,下午就看免費診所。這個稱之為「憐憫之門」的免費診所,為當地患者帶來希望。

「憐憫之門」不只幫助烏腳病患,也對其他疾病患者提供免費醫療。早期認為烏腳病的成因可能和營養不良有關,因此芥菜種會也在此成立牛奶供應站,並提供米、麵粉和衣服等美援救濟物資。

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內部格局。

「憐憫之門」開辦後,漸漸擴大,增加外科手術項目。是由南投本身也是一位牧師謝緯醫師每禮拜四來操刀。他帶著藥劑師、醫護助手、護士一起來,甚至連外科器材都自己帶來。

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陳列當時所使用之治療器械。

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的開刀房,保留當年治療烏腳病器材、手術台。

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的病房。

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後方有棟二層樓的白色西式建築,是為烏腳病病患收容中心,有北門「小白宮」之稱。

為讓教會發揮更多功能,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南台科大合作,推動「白色雲嘉南」計畫,並與得利塗料公司「魅色臺灣」社區色彩改造活動,由南台學生動手將教會與烏腳病病患收容中心都漆上白漆,營造歐式浪漫氣氛,讓北門社區更增添優雅。

烏腳病病患收容中心和前方的教會及免費診所形成白色意象。

烏腳病患者庇護工廠烏腳病截肢患者因肢障失去謀生機會,多聚集在廟口行乞,醫師看了相當不忍,於是籌措資金又把自家後方土地捐出興建了「烏腳病手工藝訓練班」,手工藝工廠裡提供食宿並教導截肢病患編織草蓆、手提包、椅墊…等,並由夫人經營、研究染色、通路行銷。

烏腳病患者在此可以得到食、宿與醫療照顧,還能習得一技之長,有了收入維持生計。

1962年落成的北門嶼基督教會,是當時烏腳病患的信仰中心,與一旁的基督教芥菜種會同為早期烏腳病病患的安身之處。

金河診所的的對面隔著馬路即為王金河醫師故居

王金河醫師,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烏腳病患者,故被稱之為「烏腳病患之父」;其夫人毛碧梅女士則非常有愛心又有行動力,則成為不折不扣的「烏腳病患之母」。曾有作家形容他們夫婦:「他們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愛心和熱心,他們有著對同胞一種出自天性的關懷和同情,他們使烏腳病患的人生重新開始。」

王金河醫師故居起居室一隅。

王金河醫師故居外觀。

王金河醫師故居外的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名牌

隔著草坪相對是過去的台鹽公司北門鹽場的辦公處,如今設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公園區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交通部觀光局轄屬的第12個國家風景區。中段主要為「南瀛」區域,包含北門、將軍、七股三個區,有潟湖與沙洲的地理景觀、紅樹林與黑面琵鷺之景觀生態、廟宇及濱海遊憩據點、鹽田產業。

北門出張所,興建於大正12(1923),建物融合英、日風格,為一木造平房,整棟建築不用釘鉚,而以榫接的方式構造,呈現了完整的日治時代辦公廳舍的樣貌。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為課徵鹽稅,將分佈於布袋、北門、台南、安平等鹽場設置出張所(出張所是日治時代設於民政支部、縣、廳、州下的行政單位),負責鹽稅課徵及鹽產銷工作。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公園區木棧道。

眺望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公園區。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的結晶池大多以敲碎的甕片人工拼貼鋪設而成,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此獨特之產業文化地景,將其組砌與紋理仿製鋪於地面上,營造地方景觀之特色。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官網:http://www.blackfoot.org.tw/index.html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605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