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6 00:21:16瀏覽5112|回應2|推薦34 | |
【人事更迭館終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位於安南區和順寮農場,籌建源自1992年李登輝總統訪視臺灣省立博物館時,指示臺灣省政府進行「省立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1999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教育大樓及太陽光電雲牆。臺史博的建築由臺灣的建築師簡學義先生設計,在尊重材料個性與環境下,建築形式以干欄式建築為原則,建築構想從象徵台灣的四個元素:「渡海」、「鯤身」、「雲牆」、「融合」。 向南面矗立了一道太陽光電雲牆,構想來自建築師簡學義。雲牆共由1,755片板面組合而成,含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405片鋼印玻璃,組合成館名的英文字樣「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由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建置。其設計除了象徵先民渡海之際雲天壯闊的意象,也是支援博物館電力的環保設施。 雲天廣場水舞台,設計取自「鯤鯓」意象,讓參觀者走進本館時,彷彿看見海天之際浮起的小島,感受到臺灣豐富的地景樣貌。 遊客走在水舞台其間,宛若人在水中央。 堆石點點,營造海天間浮起之小島的意象。 循著水舞台當中步道前行,懷想先民橫渡黑水溝來臺的步履。 臨水眺望,看見波光粼粼間浮起的小島,有若看到臺灣四面環海的島國地景。 太陽光電雲牆與展示教育大樓間的通道。 光電雲牆後方,建構一座六邊形鋼構的拱廊天橋。 連續六邊形鋼構支架系統所形成的圖案相當壯觀,投射於天橋上光影也甚有趣味。 於天橋上俯瞰水舞台,「鯤鯓」所指涉的臺灣西部沿海瀉湖地形,在原海岸之外形成的系列沙崗樣貌盡覽眼前。 通往拱廊天橋的階梯。 簡學義建築師選擇以清水混凝土、鋼構與玻璃帷幕為素材,充分運用質、形展現質樸的美學,呈現虛與實、現在過去、光與影之間的張力。 遠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外綠地。 俯瞰光電雲牆下的步道,光影與水影相互呼應。 樓層間預留多處與外界臨接的穿透空間,加強自然環境與建築的對話。 本館建築採預力預鑄構造系統,以「清水混凝土」組裝樓版及牆面一塊塊如積木般堆疊而成,是臺灣博物館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是國內首座結合承重牆、斜撐鋼柱與三向預力預鑄構件的建築,前方鋪設的是當地的石塊,象徵自然與人文的結合。 館前的水池象徵先民橫渡黑水溝來台的「渡海」意象。水池和橋的名稱分別為「有情湖」和「牽手橋」,遠方是忘憂湖,兩座人工溼地生態池總滯洪量達6000立方公尺,為以生態工法建置的滯洪池。 有情湖上開滿毛茸茸小白花的莕菜。 由臺史博館二樓俯瞰有情湖,右後方壟起的是「希望之丘」。此地曾是臺江內海,地勢低窪,因而海拔 續見:台南~走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內篇 (http://blog.udn.com/kocj/597243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官網:http://www.nmth.gov.tw/index.php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