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6 22:50:34瀏覽7444|回應1|推薦25 | |
【立足傳統創新局】 位於高雄大樹的「三和瓦窯」已有百年歷史。三和瓦窯的前身「順安煉瓦廠」於大正7年(1918年)創立,直到李禮自大陸唐山學習燒窯技術後,民國17年買下瓦窯在大樹開窯生產磚瓦,然後傳給李意,五十多年前再傳給李玉柱,十多年前,則交到第四代傳人李俊宏手中。李家一代接一代地傳承,窯火不熄,名副其實的薪火相傳。 「三和瓦窯」,是第二代窯主改取的名稱。當時,李爺爺希望三位後輩能夠同心協力將傳統瓦窯這項家族事業發揚光大,因此取名「三和」。對現任的第四代窯主李俊宏而言,這個名稱是將祖先遺留的文化繼續傳承的精神象徵。 走近三和瓦窯腹地,就可看到各式各樣的磚瓦堆置,尤其是台灣少見的烏色磚瓦,更顯特別。 外牆上貼著三和瓦窯自家生產製作的各式磚瓦作為裝飾,亦收宣傳之效果。牆面前方環境有雜物堆置略顯凌亂,不過這樣也比較「生活化」啦! 帆布下應該是壓板機,壓製泥板成型之用。 三和瓦窯也是南台灣僅存的紅瓦窯,一但踏進瓦窯,紅磚砌成支柱、竹管構瓦為頂,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現在已經被列為三級古蹟的歷史建築。 窯燒工作耗時、費力,工作環境又都是土灰、煙塵,收入又不高,根本吸引不了現今年青人,在職的十多位員工全都是中高齡的老員工,雖因此彰顯老師父的技藝更為精湛,但也恐落入人才斷層之憂。 用傳統瓦窯燒出的磚瓦器具不上釉彩,磚紅色的表面有窯燒自然的煙熏流紋,古樸可愛,使古建材益發令人喜愛,連外國都來下訂單。 這批是基隆關帝廟訂製的瓦當。 出窯狀況。 一般開始生火進行窯燒要連續燒兩個月,分兩階段進行:先前三到四星期以木材為主燃料,以提高窯溫,等窯溫到達1000度左右,則改用稻穀做燃料,配合窯體保溫效果,將磚瓦內的水分一點一點蒸發出來,並強化其硬度。 最後的出窯階段也很重要,停止添加燃料後,必需靜置一個月左右讓溫度由原先的1000度緩緩降到常溫,如果突然開窯,冷空氣竄入,高溫的磚瓦就會因為內外膨脹系數不同,即刻破裂。所以前後算起來,約需耗時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燒出一批磚瓦器具。因此要向三和瓦窯訂貨,至少得等上大半年,而如今窯廠所接的訂單已經排到三年後了! 堆高車來移裝磚瓦成品。 三和瓦窯廠區。 目前窯廠裡仍保有三座少見的龜窯,一座四角窯、一座高溫窯,圖為龜窯窯口。 龜窯 內部。因為窯口小,要將其發揮最大經濟效益燒到最多量,通風陰乾三星期至一個月的磚瓦生坏得動用大量人力搬運且緊密排列窯中,全靠人力一層一層放置,一直堆到四、 窯溫到達1000度左右,需改用稻穀做燃料,圖為稻殼堆。 大樹的土質細密、雜質少,黏度、濕度適中,是製作磚瓦的極佳材料,燒出來的傳統磚瓦有「不過水」的特性,三和瓦窯所生產的上好、耐磨、典雅之清水磚更是一絕,是台灣各地古蹟、廟宇與閩南式建築最愛的指定建材。 現任窯主李俊宏並不以保住家族產業為滿足,努力提升技術,除傳統常見的清水磚、油面磚等,他還特別在窯廠,設計了一個可燒耐燒磚的高溫窯,成功的燒製成質地厚實,色澤沉穆的「黑瓦」。 專燒黑瓦黑磚的高溫窯。黑瓦是用還原燒的方式製成,比較費工,具有耐寒的特性,熱帶的台灣用得少,因此未高度發展燒製黑磚瓦的技術。 其實台灣過去也曾經燒製烏瓦黑磚,但是現在只看得到過去遺留下來的舊厝中使用的屋瓦黑磚,並沒有實際生產的工廠,有之只是局部試驗性質,未正式生產,直到由李俊宏成功的試燒,並開始量化生產。 離開瓦窯廠區之前空地,也是遍布磚瓦成品。 看到這疊錯落堆置的各種木料板材,讓我很好奇其作用,經工作人員說明,才知道:原來是收集各地廢木料作為燒窯燃料,這也不失環保之舉。 三和瓦窯毗鄰高屏溪舊鐵橋,現發展為生態公園,若時間允許,可一併安排濕地生態觀察之旅。可惜CJ此趟行程受團體活動制約未能一遊,找機會他日再續。 目前三和瓦窯第四代傳人 三和瓦窯官方部落格【百年磚情】:http://tw.myblog.yahoo.com/san-333/ 影片引自公視:PeoPo 公民新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